福鼎白茶最好的山——太姥山

  白茶,顧名思義,色白,這取決于這種茶表面滿披毛茸茸的白毫和沖泡時湯水色淡兩種固有屬性,其茶菁采自"毫顯芽壯"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芽葉,其制作采用傳承了三千多年的“自然萎調(diào)、不揉不炒”傳統(tǒng)工藝,而這兩樣“法寶”都源自太姥山。
福鼎白茶最好的山——太姥山
  中國白茶發(fā)源地:福鼎太姥山
 
  太姥山所屬的福建省福鼎市,系“中國白茶之鄉(xiāng)”、“中國名茶之鄉(xiāng)”,緣于六大類茶之一的白茶首創(chuàng)并主產(chǎn)于福鼎!
 
  與“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相呼應,堯時的太姥娘娘也在太姥山中發(fā)現(xiàn)了茶,并將茶的芽芯曬干用于救治麻疹,這便是白茶的最初雛形。白茶是六大類茶中最先被制成的茶,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曬干或陰干”這種與制作現(xiàn)代白茶相類似的方式對茶葉進行簡單加工,保存茶葉以備祭祀、治病、靜修、品飲等不時之需,我們稱之為古白茶。太姥山古白茶在唐朝時就已很有名,陸羽《茶經(jīng)》所說的“永嘉縣東(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指的就是太姥山。
福鼎白茶最好的山——太姥山
  之后,隨著綠茶等其它種類的茶品出現(xiàn),原始的古白茶便不再是主流茶飲,漸漸地淡出歷史舞臺。幸虧,那些隱身崇山峻嶺中的太姥山原著民們,默默地將這種原始的茶葉加工方式保存了下來,并延續(xù)了千百年。
 
  到了明朝,田藝蘅喝過這種茶,忍不住在《煮泉小品》中贊道:"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尤為可愛",人們還給她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這就是明《廣輿記》所說的"綠雪芽"。
 
  明末清初時,太姥山綠雪芽聲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閩小記》、郭柏蒼《閩產(chǎn)錄異》、吳振臣《閩游偶記》、邱古園《太姥山指掌》都提到她的芳名。此時的太姥山古白茶堪為奇珍,常人難得親近,難怪汪懋麟詩嘆:“貽我綠雪芽,重比南山賈”。
 
  一直到了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鼎茶人看到白茶的潛在商機,特意向太姥山人學習古白茶制作工藝,采用本地“菜茶”制成“土針”,茶業(yè)界公認此為現(xiàn)代白茶誕生的標志。
福鼎白茶最好的山——太姥山
  清咸豐六年(1857年),一孝子據(jù)說是得到太姥娘娘顯靈指點,在太姥山鴻雪洞綠雪芽古茶樹底下找到一株小茶苗,將其移植到山下并繁衍開來,福鼎茶人便用這種茶樹的芽制成了白毫銀針,這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白茶。
 
  現(xiàn)在,那株從太姥山中移植下來的綠雪芽小茶苗,已繁衍成大名鼎鼎的中國茶樹良種對照株"華茶一號"——福鼎大白茶,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推廣到十多個省份,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茶樹良種。
福鼎白茶最好的山——太姥山
  至今,太姥山鴻雪洞的旁邊,這株福鼎大白茶的始祖綠雪芽古茶樹仍頑強地生長著,她的子孫已遍布大江南北。我們游覽太姥山時,可別忘了品飲一杯原產(chǎn)于太姥山的福鼎白茶,品賞她“銀裝素裹”的身姿和“清醇鮮爽”的湯味之余,感受傳承了三千年的太姥山茶文化。
責編: chunwu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