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用公道杯泡鐵觀音?

  安溪產(chǎn)茶歷史已逾千年,勤勞的安溪茶農(nóng),不僅培育出中外馳名的安溪鐵觀音。積累了一套完整的種茶、制茶、審評、品飲的獨特技藝,形成了獨特的民風(fēng)民俗,創(chuàng)造了古老絢麗的安溪茶文化。安溪鐵觀音茶藝作為工夫茶四大流派之一,更是獨具風(fēng)格。
 
  復(fù)雜些的茶具,要有茶海茶盤、有紫砂壺、公道杯、有聞香杯、品茗杯
  若要簡略些,一個人喝,可以用同心杯---外杯、內(nèi)膽加杯蓋的三件式泡茶用具。
  茶藝師在給大家表演的時候,多用的是全套茶具。茶泡好之后,茶藝師把紫砂壺里泡好的茶倒在公道杯里,分給眾人。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鐵觀音茶藝里面的公道杯
 
  這公道杯有玻璃制成的
  也有和聞香杯、品茗杯匹配的瓷制成的。
  之所以叫做公道杯,全因每個人品嘗到的茶湯都來自同一泡,同一杯,大家都是公平的,沒有濃淡冷暖的差別。
  公道杯得名于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當時的浮梁縣為得皇上賞識,指令"御窯廠"的瓷工半年內(nèi)制出一種"九龍杯"用來進貢皇上。瓷工們冥思苦想,集思廣益最終成功。
 
  朱元璋得到"九龍杯"后,極為喜歡,便經(jīng)常使用它盛酒宴請文武大臣。
 
  在一次宴會上,洪武皇帝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
  結(jié)果事與愿違,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點酒未喝,御酒全部從"九龍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喝上了御酒。皇帝對此甚是不解,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后指人們辦事必須講求公道,為人不可貪得無厭。
  而現(xiàn)在的公道杯主要起綜合茶濃淡的作用。
 
  而在潮汕一帶,泡茶時基本不用公道杯,這時就很考驗泡茶人的技術(shù)了,也就有了“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技法。
  關(guān)公巡城,循環(huán)斟茶,將茶杯緊靠在一起,茶壺沿著小杯打轉(zhuǎn)地注入茶水,似巡城之關(guān)羽。這個動作是巡回的,目的是要把茶水的份量和香味均勻地分配給四只杯子,是為使杯中茶湯濃淡一致。以免厚此薄彼。
  韓信點兵,涓滴不遺,因為留在茶壺中的最后幾滴茶,往往是最濃的,是茶湯的最精華醇厚部分,為免各杯茶湯濃淡不一,最后要將茶壺中留下的幾滴茶湯,分別一滴一杯,滴入到每個茶杯中。
 
  盡管這個世間,給予我們更多的是不公,但希冀公平的心卻是恒古不變的。
 
  我們抱怨,機會總是與我們失之交臂,卻很少想一想,為什么沒有脫穎而出?
 
  只要回過頭看一看自己,你就會汗顏,因為不公平的事件,不僅僅有外因在作祟,更多的來自內(nèi)因的全線虧空。
  我們找出不公平的借口,只是為了逃避與自己缺點的正面交鋒。
 
  困境里的人比我苦,我不敢抱怨,是為惜福。
 
  和順利的人相比,我仍不愿抱怨,是為知己不足。
  公道杯里的茶湯,濃淡均勻。撫慰的是不平的人心。那茶湯含在口舌之間,浸潤肺腑心田,冷和暖卻因人而異。不是茶不同,是人心異。
 
  要想真正喝到相同的茶味,我們要做的,不是苛求茶師的手藝,而是修正自心的分別。
  當分別、比較、抱怨消除時,鐵觀音的暖、鐵觀音的香,茶的公道自在,方能人人得享,人人自足。
 
  這樣的茶味,要時時品嘗,不能輕忘。
 
責(zé)編: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