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這個說法有道理嗎?

  茶圈有些簡單直白的概念,能快速帶小白入門,但卻容易把人引入歧途。“越陳越香”是最著名的一個。今天講另外一個“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
 
  從濃淡二字講起
 
  “濃”和“淡”兩個字,很多時候用來形容湯,比如我們會用“香濃”、“濃郁”“濃醇”等詞。
 
  當然,“濃”不是唯一的贊美詞匯,味鮮、湯清、爽口等,也常與“濃”合用。
  如,川菜經典“開水白菜”,所謂“開水”不是日常的意思,而是由慢燉的雞湯制成,達到鮮而不膩,如白開水,為最高境界。
 
  之所以從煲湯講起,是因為懂些茶湯品鑒術語的人都知道,品湯與品茶其實差不多。
 
  喝茶時我們也經常用“香濃”、“濃郁”、“濃醇”、“濃稠”等詞形容好的茶湯口感。
 
  既然如此,為什么會有“茶葉越便宜越濃,越貴越淡”的說法呢,它合理的地方在哪里,它容易誤導人的地方又在何處呢?
 
  哪些是合理的?
 
  知乎博主李長楷在談到這個話題時,提出了先要理解茶湯“飽和度”的概念,本文在此基礎上加一個“協調度”概念。
 
  “飽滿度”和“協調度”用來形容茶湯進入口腔后人體的感受。前者讓人有稠厚感,舉個形象的例子,像喝米湯。
 
  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膠物質等含量。
 
  茶湯里的內含物質配比是否成比例,是判讀協調度的標準,如苦澀、甜度、香氣等滋味感受,不可冒進,協調自然為好。
  飽滿度更與原料有關,比如樹種、樹齡、生長環(huán)境、采摘老嫩度等等;協調度更與制作工藝相關,比如炒制、干燥,以及一些茶所用的拼配等工藝,對之有很大影響。
 
  相比于“濃”或“淡”,“飽滿度”和“協調度”更是評價一個茶葉好壞的標準。并且,最為關鍵的是,茶葉濃淡,與飽滿度以及協調度沒有特別直接的關系。
 
  舉個例子,茶葉中含有大量的茶堿、多酚物質,如果它們一次浸出過多,茶湯會顯現苦澀濃烈,俗話稱之為茶性足,但茶湯濃烈并不代表茶葉的品質好。
 
  甚至,一些原料品質差的茶,為了掩蓋其不飽滿的缺陷,還故意把茶葉做得濃烈,這種茶協調性也大多不好,幾乎不可能是好茶。
 
  而有些看著很淡的茶,由于其飽和度與協調性好,反而是好茶。
 
  綠茶以喝其鮮爽為特色,這種現象尤為常見。如那些頭春、早春茶,茶湯看上去比較淡,但飽滿協調,就是十足的上等好茶。
 
  容易誤導人的地方
 
  如果以為上面的標準適合所有茶類就錯了。
 
  以普洱茶為例,好的普洱茶絕不是淡的。特別是普洱熟茶或生茶老茶,你幾乎不可能找到淡而飽滿度很好的茶湯。
  這是因為,與普洱茶的原料的樹種,大葉種有關。好的普洱熟茶稠厚、協調,這時濃字不足以形容它,但淡字更不合適。
 
  特別是普洱老茶和熟普,如果是好茶,你不會想到用“淡”這個字去描述它,從視覺和口感上,只能是用紅濃、稠厚、爽滑、香氣高揚或協調等詞匯。
 
  也因此,無論你在何種意義上用“越貴越淡”一詞,對于普洱熟茶來說肯定都不合適。
 
  至于其他茶類,比如復雜的巖茶,大家也必須要綜合該茶類的特性去評價,多喝多感受,而不是靠一兩個概念。

  注:文來源快資訊,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責編: 墨墨001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