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zhèn)周莊“阿婆茶”傳承人

  東方網記者裘穎瓊6月12日報道:說起“阿婆茶”,很多人首先會聯(lián)想到千年古鎮(zhèn)周莊。其實,在上海青浦商榻地區(qū),這種被當地人稱為“邊喝茶,邊聊天,嘴不閑,手不停”的喝茶習俗,不僅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來,更代代相傳至今。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阿婆茶”市級傳承人朱惠寶這樣形容道:“喝一杯阿婆茶,不辭長作商榻人。”

  家長里短的“解悶茶”

  “阿婆茶習俗在宋朝已經形成,距今至少已有近700的歷史。”青浦區(qū)金澤鎮(zhèn)文體服務中心的倪老師邊翻閱著相關資料,邊介紹道,以前商榻地區(qū)男人們要外出做工,女人們在家編蝦籠賺錢,這種單調乏味的工作,讓商榻的女人們聚集在一起,累了、渴了就拿自己家中咸菜、蘿卜干就著茶水吃,悶了就說說家長里短,這就是阿婆茶最初的形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一種特殊的風俗。

  這種生活場景現在仍然在商榻地區(qū)繼續(xù)。但由于生產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變,邊喝茶邊勞作的生產場景在一些城鎮(zhèn)已經不多見了,“阿婆茶”更多的成為生活中人們交流信息、增進感情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日里,一有空閑,村里的每家每戶便要喊吃茶,今天這家,明天那戶,一家家地挨著輪。

  輪著喊吃茶的那家女主人,一早就開始為吃茶作準備,包括燉水、準備茶點等。等受邀的客人們來了就開始喝茶,被邀客人們還可以邀請別的朋友一同前來,這種無拘小節(jié)的喊吃茶擴大了人們的人際交往,融洽鄰里關系。“鄰里鬧矛盾,鄰里喊到一起喝茶,雙方就不好意思再臉紅脖子粗,就消氣了。”倪老師告訴記者,阿婆茶不僅是家長里短的“解悶茶”,還可以是一杯“和解茶”。

  陪伴商榻人走過“人生大事”

  對于一個商榻人來說,“阿婆茶”還陪伴他們一起度過“人生大事”,如結婚要喝“喜茶”、生孩子要喝“添丁茶”、造房子要喝“進屋茶”、上大學喝“狀元茶”、參軍喝“報國茶”等等……除了平常生活中的吃茶外,“阿婆茶”還包含了眾多的名目,大致有22種。而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更是要買上幾斤茶葉和幾張大紅紙,把茶葉分開包裝,如果走親訪友,茶葉總是必備禮品之一。

  喝“阿婆茶”,還要配上幾道當地的小菜,如菜莧、蘿卜干、醬瓜、雪菜等,也有熱點心,如芥菜塌餅、麥芽塌餅、毛蒸芋艿等才夠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商榻人也會用話梅、花生、糖果等來作為茶點。

  朱惠寶回憶道,與日常生活中的“阿婆茶”相比,那些有名目的阿婆茶有了相對固定的參加人,由于牽涉了生活中的大事,因而男人們也參加進來。“由于有固定的時間,因而所做的準備也較為充分,包括茶葉的品質和茶點的數量。但其形式還是非常的簡單。”

  阿婆茶好喝的秘訣

  泡一杯“阿婆茶”,看似簡單,但細細數來,大致分為“燉水”、“燙茶杯”、“撮茶葉”、“點茶娘”、“上茶果”、“沖茶”等工序。其中,“燉水”和“點茶娘”是讓茶水好喝的“點睛之筆”。

  燉水,用的是銅吊子灌水,放在風爐上,然后取來枯樹枝作為燃料。朱惠寶告訴記者,風爐是吃“阿婆茶”必備的燉水工具。它是一種用泥巴和稻草粘連在一起,手工制作的專門用來燉茶灶具。“據老人們說用風爐燉水泡出來的茶味道好,香潤、解渴。此外,燉水最好用樹枝,在樹枝中要數松樹條更好,其次是棉花桿、菜花桿、豆桿等,最后是稻柴。”

  茶娘,則相當于首次沏茶,只用少量的開水點茶,然后將蓋子捂上,略等片刻,再沖入較多的開水,這樣可以保證茶水的色、香、味俱佳。按照這種方式沏出來的茶,芳香異常。“點茶釀時水不易過多,差不多到杯子的四分之一的地方就可停止了。”

  阿婆茶傳承人遍布商榻

  如今“阿婆茶”的習俗雖仍在商榻地區(qū)廣為流傳,但是也面臨著種種危機,現在的“阿婆茶”名目已經大量減少,許多名目,例如春茶、元寶茶、監(jiān)生茶等都只能在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的鄉(xiāng)村還在沿襲。

  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發(fā)揚,更重要的是要傳承。值得慶幸的是,阿婆茶有接班人,而且還不止一兩個。倪老師告訴記者,為了讓阿婆茶的文化代代相傳,文體服務中心和傳承人們,一起為商榻小學的學生們編制了阿婆茶教材。與此同時,商榻小學還成立紅領巾阿婆茶文化研究會,實行理事會管理制度,凡愛好阿婆茶文化研究、熱心參加和支持茶文化研究者均可申請加入。“如今,連商榻一年級的學生,也都無人不曉阿婆茶。”

  為了生動記錄下阿婆茶文化,近年來村民們還自發(fā)創(chuàng)作了許多關于阿婆茶的歌謠,進行傳唱表演。朱惠寶就有一個20多人組成的“阿婆陣隊”,她們將阿婆茶的歌謠搬上舞臺,并到各地進行文化表演。

  談起阿婆茶的傳承,朱惠寶驕傲地告訴記者,阿婆茶傳承人遍布整個商榻,即使有朝一日離開商榻,商榻人也不會忘記喝“阿婆茶”。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