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佛教的開悟頓悟相通達(dá)

  茶葉如果只像開水一樣,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樣,僅是提神,斷不能由單純的物質(zhì)成為文化的載體。在禪林公案中,茶與佛教的開悟頓悟相通達(dá),終于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以下聚祥春茗茶就為你詳述茶禪境界之“相通開悟”。

  1、“吃茶去”中禪意深

  根據(jù)目前已知的材料,“茶禪一味”作為固定詞組的成型有一個發(fā)展過程。這一禪林法語與“吃茶去”的佛家機鋒語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吃茶去”出自唐代名僧從諗,由于從諗禪師常住趙州觀音寺,人稱“趙州古佛”。趙州主張“任運隨緣,不涉言路。”學(xué)人問:“如何是趙州一句?”他說:“老僧半句也無。”關(guān)于“吃茶去”這一公案,《五燈會元》卷四有較詳細(xì)的記載:

  一人新到趙州禪院,趙州從諗禪師問:“曾到此間么?”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僧,答曰:“不曾。”師又曰:“吃茶去!”后院主問:“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喚院主,院主應(yīng)諾,師仍云“吃茶去!”

  趙州三稱“吃茶去”,意在消除學(xué)人的妄想,所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據(jù)說,一落入妄想分辨,就與本性不相應(yīng)了。茶與禪淵源深長,“茶禪一味”的精練概括,濃縮著許多至今也難以闡述得盡善盡美的深刻涵意。佛教在茶的種植、飲茶習(xí)俗的推廣、飲茶形式的傳播等方面,其巨大貢獻(xiàn)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個字,并非提示那提神生津、營養(yǎng)豐富的茶是僧侶們的最理想的平和飲料,而是在講述佛教的觀念,暗藏了許多禪機,成為禪林法語“天下名山僧侶多”,“自古高山出好茶”。歷史上許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禪林寺院。這對禪宗,對茶文化,都是無法回避的重頭戲。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禪宗逐漸形成的茶文化的莊嚴(yán)肅穆的茶禮、茶宴等,具有高超的審美思想、審美趣味和藝術(shù)境界,因而它對茶文化推波助瀾的傳播,直接造成了中國茶文化的全面興盛及禪悟之法的流行。

  2、飲茶與開悟

  自從諗禪師開啟以茶入悟的法門之后,叢林中多沿用趙州的方法打念頭,除妄想。例如,楊歧方會,一而云:“更不再勘,且坐吃茶”,再而云:“敗將不斬,且坐吃茶,”三而云:“柱杖不在,且坐吃茶。”又如,僧問雪峰義存禪師:“古人道,不將語默對,來審將甚么對?”義存答:“吃茶去。”再如僧問保福從展禪師:“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從展拈起茶盞。還有,人稱“百丈(道恒)有三訣:吃茶、珍重、歇”(均載《五燈會元》)清代康熙年間,著名法師祖珍和尚為僧徒開講說:“此是死人做的,不是活人做的白云恁么說了,你若不會,則你俱是真死人也,立在這里更有什么用處,各各歸寮吃茶去。”(《石堂揭語》)。清代楊悼《游牟山資福寺呈霞胤師》詩云:“趙州茶熱人人醉,臥聽空林木葉飛。”至今杭州龍井附近,懸有古楹聯(lián):“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曰歸可緩,試閑吟陌上花來。”總之,飲茶不僅可以止渴解睡,還是引導(dǎo)進(jìn)入空靈虛境的手段。無怪乎,中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先生1989年9月9日為《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題詩曰:

  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也題詩:“趙州法語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在禪宗眼里,任何事物都與道相通。“一切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永嘉大師禪宗集證道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景德傳燈錄》卷六)這里,最關(guān)鍵的是一個“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行為,就會“蒙蔽其真識,不可救藥,終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為目的,從而經(jīng)常會成為悟的束縛。禪宗強調(diào)自悟自性,也就是對本性真心的自悟。
 

責(zé)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