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殺青之烏龍茶殺青

  烏龍茶炒青(殺青)是閩南烏龍茶初制工藝中的第三大步驟,第一步為鮮葉采摘,第二步為做青階段,第三步為烏龍茶炒青(殺青),第四步為烏龍茶初制工藝揉捻、包揉、烘焙;在完成烏龍茶做青工序后,將進入炒青工序,炒青是毛茶制作工藝中一道關鍵性的轉(zhuǎn)折工序,它承上啟下,迅速制止一系列酶促氧化,鞏固已形成的品質(zhì)特征。同時繼續(xù)散失水分,便于揉、焙塑形等操作工序。
 
  一、烏龍茶炒青的目的與作用
 
  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制止酶促氧化鞏固已形成的品質(zhì)。
 
  做青適度的鮮葉,水分和內(nèi)含物質(zhì)已轉(zhuǎn)化到一定程度,達到了烏龍茶內(nèi)質(zhì)的要求,必須及時迅速抑制酶促作用,否則,做青繼續(xù)“發(fā)酵",紅變過度,產(chǎn)生不利于茶湯的褐色素物質(zhì)。
 
  繼續(xù)蒸發(fā)水分,為塑形創(chuàng)造條件。
 
  隨著葉溫迅速升高,葉細胞受熱膨脹,部分液泡破裂,結(jié)合水釋出并蒸發(fā),從而降低細胞的膨壓,增強韌性,為揉捻、塑型創(chuàng)造條件。
 
  隨著水分蒸發(fā),使葉內(nèi)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zhì)揮發(fā),高沸點芳香物質(zhì)顯露,增進茶香。
 
  二、烏龍茶青炒的方法
 
  1、手工炒青
 
  這是傳統(tǒng)的工序,目前是少數(shù)小戶茶農(nóng)使用的方法。其優(yōu)點是炒青均勻,悶炒保水程度好,炒青適度容易掌握。手工炒青的方法是:在口徑為50厘米的平鍋或斜鍋內(nèi),鍋溫210~230℃,投葉1公斤,以悶炒為主,抖悶結(jié)合。做青葉下鍋后,立即手抓翻炒,注意青葉均勻翻動,至葉間稍有水汽,手感熱而燙手時,改用兩個炒手炒青(半月形帶手柄的木板炒手),先略抖動一兩下,散發(fā)部分水分和揮發(fā)青氣,隨即以雙茶扒夾住炒青葉翻動,這時有低悶的細胞爆裂聲。臨出鍋時,以使之均勻散水,略炒即可出鍋揉捻。
 
  2、手搖炒青機
 
  在炒青鍋上配有一個炒青把手,鍋筑成斜狀,鍋壁成內(nèi)弧狀。手搖炒青機工效高,可同揉捻機配套。但炒青時,由于翻抖多,失水也多。因此需注意投葉量要適當,翻炒要均勻,轉(zhuǎn)速應掌握快、慢、快。炒青過程應注意悶炒,減少葉子在鍋中的抖揚散失水分過多。在秋茶或粗老葉炒青時,還可用遮蓋頂?shù)确椒?,以減少水分蒸發(fā)。
 
  3、滾筒炒青機
 
  目前使用的炒青機械有6cws-90型液化氣炒青機、6cws-110滾筒炒青機。備注:在安溪,鐵觀音炒青對火候要求非常嚴格,所以現(xiàn)在的鐵觀音炒青絕大多數(shù)采用液化氣或電能加熱型滾筒炒青機。
 
  (1)炒青機的組成
 
  主要由滾筒、傳動裝置、機架和操作部件組成。
 
  (2)炒于機的優(yōu)點
 
  具有翻炒均勻、升溫快、炒青質(zhì)量好等優(yōu)點。
 
  (3)使用方法
 
  炒青前,對各傳動部件進行檢查,并往各潤滑點加潤滑油。
 
  烏龍茶春茶炒青情況
 
  按下啟動開關,讓主軸試運轉(zhuǎn),打開液化氣閘門,點燃液化氣,燃火要旺穩(wěn)。
 
  當出口的筒溫達到280℃左右,即可投葉5~10公斤進行炒青,開始投葉時量要多,以免產(chǎn)生焦葉,接著從出葉口觀察炒青情況并適當調(diào)整投葉量。
 
  炒青結(jié)束,通過下壓操作桿將滾筒出口下壓,就可自動出茶,關閉燃氣閥,將明火熄滅,停機,清除筒內(nèi)殘葉。
 
  6cws-11O滾筒炒青機生產(chǎn)效率高,臺時產(chǎn)量150公斤,間歇作業(yè),殺青后出葉靠反轉(zhuǎn)筒體,茶葉沿螺旋板推出筒體后,再繼續(xù)投葉殺青。
 
  滾筒炒青機以加熱滾筒的方式炒青,青葉在筒中翻炒均勻。每次投葉量多,工效高。使用上應掌握:投葉量適當,太多則翻炒不勻,升溫慢,炒制時間長;太少則升溫快,散失水分多,葉易焦灼。進出葉要快,使炒青程度一致。吸風散熱要和保持適量的水分結(jié)合。含水量多,“發(fā)酵’’不足和投葉量多時適當吸風。含水量少、投葉量少和“發(fā)酵"充足的炒青葉要少吸風或不吸風。
 
  三、烏龍茶炒青技術
 
  適當高溫,先高后低。炒青過程中,葉溫升高,酶促氧化迅速增強,在酶最適宜活動溫度20~45℃范圍內(nèi),溫度每升高10℃,酶的活性增加一位。多酚氧化酶最適宜溫度為52℃。溫度升高至70℃,酶鈍化變性;85℃左右,凝固破壞。為了制止茶青在炒青中迅速紅變,應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2~3分鐘)把葉溫提高到70℃以上,因而炒青應有一定的溫度。以白天看到鍋底或炒青機筒壁發(fā)白,晚間看到發(fā)紅,即可投葉。投葉后即聽到清脆和頻繁的“拍、拍”細胞爆破聲。炒青鍋溫太低,葉子在鍋里或機筒中升溫慢,停留時間長,炒青葉容易產(chǎn)生不正常的紅變,紅葉紅梗,悶黃味(俗稱地瓜味)。
 
  由于烏龍茶采摘較成熟,又經(jīng)過了做青過程,做青葉含水量低,僅60%~64%,比殺青前鮮葉含水量75%~78%低得多,炒青溫度太高,則葉子易于焦灼和不均勻,內(nèi)含物也不正常轉(zhuǎn)化。因此溫度過高,輕者影響外色澤失去油嫩,呈灰白色,重者傷葉焦味。溫度過低,茶葉沒有熟透,香氣低,滋味淡,湯色渾濁。
 
  投葉適量,翻炒均勻。炒青投葉適量,能使翻炒均勻,升溫迅速,適當保水,操作方便。投葉量太多,炒青葉升溫慢,翻動不均勻,易繼續(xù)紅變,產(chǎn)生浸潤狀褐紅色,品質(zhì)下降。投葉量太少,炒青葉不能悶炒,失水多,葉子部分不能翻炒,易焦灼,生產(chǎn)效率低。
 
  悶炒為主,揚悶結(jié)合。烏龍茶炒青后還須經(jīng)過多次揉、烘過程,應注意保持炒青葉有一定的含水量。炒青方法要以悶炒為主,稍配以揚炒。悶炒能使炒青葉充分吸收鍋的輻射熱能,也利用了時間的水蒸氣熱能,升溫快,受熱均勻,在二、三分鐘內(nèi)達到葉溫70℃以上。揚炒需要五、六分鐘。悶炒還能加速蛋白質(zhì)的水解作用,增加氨基酸含量,適當破壞葉綠素,改善茶湯滋味。但含水量多的炒青葉,應適當配以揚炒。只悶不揚會使葉間水蒸氣過多,青草氣不能充分散發(fā),茶葉會帶有青味和水悶味,并呈橘黃色。
 
  快速短時,程度稍輕。炒青中采用適當高溫和悶炒為主的方法,炒青葉在鍋中升溫快,三、四分鐘葉溫可達到70℃以上,制止酶促作用。
 
  根據(jù)不同的做青葉掌握炒青:
 
  “發(fā)酵’’程度:發(fā)酵程度適當?shù)孽r葉,一般含水量較少,葉尖略干枯,易于焦灼,炒青應稍低溫,多悶炒,以保持適量水分。發(fā)酵不足的應適當高溫,揚悶結(jié)合,以散失水分與青氣,炒青程度充足。
 
  品種:香氣高強,葉張薄黃的品種,如黃旦、本山、炒青程度宜稍低,炒青程度略輕,但應及時揉捻和烘焙。青味濃強的肥厚品種,如菜蔥、大葉烏龍、皺面葉宜適當高溫揚炒,程度充足。
 
  季節(jié):春茶宜適當高溫和炒青充足。夏暑茶鍋溫可稍低,程度充足,以防在高溫氣候下,繼續(xù)發(fā)酵變色。秋茶可稍低鍋溫悶炒保水,程度稍輕一些。
 
  嫩度:成熟度高的青葉,纖維素多,含水量少,宜稍低溫悶炒為主,程度略輕。較細嫩的做青葉,含水量多,多酚類物質(zhì)多,應適當高溫揚炒,程度充足,以散失較多水分,便于揉捻,同時可減少苦澀味。
 
  根據(jù)不同的炒青機具掌握炒青:不同的炒青機具,由于性能不同,為達到適當?shù)氖潭?,要注意掌握相應的操作方法?/div>
 
  四、烏龍茶炒青的適度特征
 
  葉色:炒青葉轉(zhuǎn)為暗黃綠色,失去光澤,葉面梗皮有皺紋。葉蒂乃有青色,靠近葉蒂葉脈,成熟度達2/3以上。
 
  葉狀:炒青葉柔軟,頂中下垂,梗彎曲而不折斷,沒有水分出現(xiàn),手捏葉略成團,稍有黏性,放手后,略散開,稍有彈性。
 
  氣味:青味已消除,帶有一些熱香味和品種的輕微酸甜味或清純的特殊香氣。
 
  失水率:炒青過程中失水率16%~22%,炒青后含水量為44%---50%,干物質(zhì)與含水量比約為1:1.7~1.9。
 
  完成炒青后,不得停滯,馬上進入揉捻、包揉工序。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