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路上樂此不疲,于茶道中上下求索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漫漫茶路也是這樣。知名茶藝師白子一在茶路上樂此不疲,因此有了《尋茶問道》這本書。
  這本書是一幅活潑的尋茶地圖,從彩云之南、江浙、安徽、福建、兩湖、兩廣,到絲綢之路上的新疆,乃至國外,到處留下作者尋茶的身影、喝茶的芳蹤、人生的感悟和用心的考證。知名茶人靜清和表示:“長江后浪推前浪,從白子一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年輕人習(xí)茶的那份不懈努力,后生可畏。”
 
  只緣清香成清趣,全因濃釅有濃情。濃淡清香,各有味趣,這就是讓人冷暖自知的茶。茶從東漢以來的“益意思”、久服“悅志”,一直到唐代皎然的“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茶”與“道”便如影隨形。尋茶問道,尋茶悟道,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去上下求索。
 
  一位“80后”走出的漫漫茶路
 
  愛茶源于幼時播的種子。滿山跑的日子里,喜歡跟小伙伴咯咯笑著、鬧著到山林里撒歡:雨季你追我趕著比賽撿菌子,秋天擠到山梁子上看云海,冬天躺在樹上瞇著眼睛看樹縫里的太陽,春天跟在大人屁股后面上山采茶……大山的氣息、高大的茶樹、到處的鳥鳴、家里的茶香都深深地印在內(nèi)心深處,那是一種簡單、單純的美好。
 
  長大讀書、畢業(yè)后工作,穿梭于一個城市和另一個城市間,仿佛被關(guān)進了鋼筋混凝土里,逃也逃不出來。疲憊的連夜加班后,大家各自尋求解壓之道,每當(dāng)這,年少時光的美好就浮現(xiàn)出來,手中的一杯茶就變成了連通現(xiàn)在與過去、眼前與遠方的紐帶,這杯茶,端起就再也放不下。工作之余開始向家人請教、不斷跑茶區(qū),認(rèn)認(rèn)真真地學(xué)習(xí)和研究茶:從黑茶到青茶、從綠茶到紅茶、從白茶到黃茶……
 
  喜歡茶,喜歡她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在這點上沒有一件事物可以超越她。被六大菜系養(yǎng)大的中國人,口味是何等的挑剔,但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款茶。
 
  喜歡茶,喜歡她的變化多端。她可以是綠茶,鮮嫩可人,猶如女孩子的豆蔻時節(jié),年方二八;也可以是花香縈繞,如張曼玉嫵媚動人在花樣年華;她可以是新生普,初生牛犢,是有一身結(jié)實肌肉的山里娃;也可以是巖茶,一如美國西部片里粗獷的男人抽著雪茄;她可以是紅茶,溫潤如認(rèn)識多年的紅顏知己;也可以是老普洱,沉靜如一位經(jīng)歷過滄海桑田的老人望向天涯……茶的樣子遠不止這些,她們是生于爛石、懸崖絕壁上的野蠻生長,是高海拔原始森林里的遺世獨立,是自然吸收天地精華的仙草,是陸鴻漸孤身一人踏遍千山萬水尋覓的對象。
 
  一次生病住院時,我開始思考自己的活法和人生的意義,在高薪和茶之間,我選擇了后者。茶對我來說是一件美好的、值得一生追求的事物,更是一種活法和生活方式。從此茶路跑得更多:從云南到武夷山,從江浙到兩廣,從國內(nèi)到國外……從終端市場到茶的源頭,從氣候、地理、水土、人文再到茶樹的品種和生長環(huán)境,從茶樹的栽培、種植到茶葉的采摘、制作,從茶的傳播到歷史演變……我堅信,路一步步走出來才更踏實,用腳丈量過的土地才會生根,只有這樣才能更接近茶的靈魂,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歡、熱愛、尊重這一杯茶。
 
  這本書記錄了我大部分走過的茶路以及對各品種茶的介紹、品鑒和理解,這是一本關(guān)于茶的書,書中的茶都有靈魂和個性;這是一本關(guān)于我的書,書里是一個“80后”走出的漫漫茶路,這些茶路是我的茶態(tài)度。文|白子一(有刪節(jié))
 
  品飲綠茶,喝的是江南春天萬物初萌的氣息
 
  時下,人們的口味似乎越來越重,從橫掃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的川菜中略可窺見一般。從麻辣燙、麻小到麻辣火鍋,大家在大麻大辣、重油重鹽里尋找味覺的刺激。這是一個味覺鈍化對品飲綠茶不利的大時代,經(jīng)常有人問我:“老師,綠茶那么清淡,我們到底喝的是什么?”品飲綠茶,喝的是江南春天萬物初萌的氣息呀。
 
  碧螺春的干茶,嬌嫩著羞澀著卷曲著,像極了初萌的豌豆尖兒或者南瓜尖兒,略帶害羞和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你看,碧螺春干茶,滿披茸毛的狀態(tài),特別像剛長成形的小黃瓜,嬌嫩得讓人忍不住去呵護。
 
  正是這份初萌的嬌嫩,讓大嗓門的人對待它都似對待嬰兒般小心翼翼,連水溫和沖泡的方式都有別于其他茶。水溫不能再是滾燙的沸水,而是把開水略略放涼,到75攝氏度、85攝氏度的時候,輕輕把干茶撥入水中。干茶入水的瞬間,茶寶寶們像極了夏天河邊玩耍的孩童,爭先恐后地跳入水中,在水中轉(zhuǎn)圈兒,慢慢地起舞。等水面安靜的時候,端起玻璃杯輕嗅茶香:馥郁的花果香混著毫香和遠遠山邊草地的氣息蒸騰上來。
 
  觀茶湯,茶湯遠淡中飄著一層薄薄的朦朧,是半遮面的琵琶,又似姑娘臉上的薄紗,你若是望而卻步就錯失了世上獨一無二的美好。有時候我在想,碧螺春定是個古靈精怪的待嫁姑娘,她出這一招,是故意在試探到底誰是那位有情郎呢,試論世上哪一個美好,是輕易可達的呢。這茶湯里薄薄的朦朧是滿滿的氨基酸啊,它以茸毛的狀態(tài)存在,漂浮在茶湯里。
 
  輕呷一口,茶湯柔軟得似姑蘇女子的輕言軟語?;ㄏ憷@著果香,果香里纏綿著春天的氣息,瞬間充盈口腔。這香氣伴著淡淡的甜,不濃烈卻足以沁人心脾,不火熱卻久久不去,這一份悠遠是屬于太湖水墨遠山的。
 
  你若想真的讀懂碧螺春,除了這樣的一親芳澤以外,還要了解她的前世今生。她出生在江南蘇州的吳中區(qū),前世名叫水月茶,雖沒有今日這般傾國傾城,但在明代已經(jīng)芳名在外。到了清代,康熙爺?shù)教K州見到她以后,被她深深吸引,于是賜名碧螺春。從那以后,她開始變成綠茶里知名的大美人,并風(fēng)靡至今。
 
  她為什么這么獨特?
 
  跟其他產(chǎn)區(qū)的綠茶不同,碧螺春生長的東西洞庭山是位于太湖邊的“仙山”,在跨湖公路沒有修完之前,西山完全是湖中遺世獨立的山島,所以碧螺春才會有那份遠離人煙、淡淡的高遠,那如水的雙眸里滿滿盛著太湖的煙波浩渺。
 
  這并不是她的全部,她腳下的土地叫江南、是蘇州。這江南是屬于青衣布衫的;這江南是屬于低眉吟唱的昆曲的;這江南是屬于小橋流水的;這江南是屬于胸中滿是詩詞的文人的;這江南是屬于雅秀極致的園林的。這些氣質(zhì)都屬于碧螺春。
 
  人說自古名花苦幽獨,若是太高遠,容易曲高和寡。聰明的碧螺春用接地氣的方式詮釋自己,好讓大家觸手所及。你看那馥郁的花果香氣不用踏遍鐵鞋、不用眾里尋它,只要心在當(dāng)下,便能輕易捕捉。這花果香從何而來?東西山可是有名的花果山。幾百年來,這里的茶樹就一直跟花果樹混生在一起,遠遠望去一片樹木看不到茶樹的地方,茶樹一定躲在樹下面乘涼。四五月份琵琶熟了,梔子花開了,石榴花開后楊梅又熟了;入秋,白果、板栗熟了,桂花開后橘子又紅了……
 
  她為何如此嬌嫩、纖細?明前的碧螺春芽頭有細密的茸毛,輕輕采下幼嫩一芽一葉,為保證茶葉的鮮靈,必須第一時間送回家。優(yōu)質(zhì)的碧螺春制茶環(huán)節(jié)全部用手工炒制,鮮葉分成小鍋,一鍋鮮葉大概一斤半,制成成品不足三兩,必須是特別熟悉碧螺春的炒茶師傅才能掌握好手法的輕重和時間的長短……你看制茶師傅像是打太極一樣的行云流水,茶葉在師傅手中慢慢變得溫順服帖,最后的幾分鐘師傅輕輕擦拭頭上汗的時候,鍋中的茶葉白毫開始顯現(xiàn)……整個過程需要至少半個小時,而做這樣一斤干茶,大概需要六萬個芽頭……
 
  所以這杯碧螺春里,我還能喝到太湖的遠山近水、蘇州文人詩意的江南、東西山的花果飄香、采茶人的汗水和制茶師傅的精湛手藝……
 
  節(jié)選自《尋茶問道》
責(zé)編: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