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唯情,禪道唯心

  古代有一首茶詩云:雖是草木中人,樂為大眾獻身。不惜赴湯蹈火,欲振萬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華出一種志存高遠的哲學(xué)境界,實現(xiàn)了由實用到審美的精神嬗變。

  又如繼承日本茶道和有突出貢獻的紹鷗說:“放茶具的手,要有和愛人別離的心情”,他這種心情在茶道中稱為“殘心”。“茶心”,即品茶時一個簡單的動作、表情也需具備深沉的思緒與情感,漸漸地生發(fā)出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味道,抵達一種形而上的境界。

  茶道唯情,禪道唯心,這是根本的區(qū)別;所以有相對于禪宗的“戒、定、慧、緣”而確立茶道的“敬、和、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鑄著高尚而通脫的世俗道德——處世恭敬、為人平和、品質(zhì)清潔、身心靜寂。這種修身養(yǎng)性的境界與傳統(tǒng)的儒、道、釋的宗教價值觀殊途同歸。

  能夠以茶心觀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的,是一種才情與智慧的表現(xiàn)。“茶褐園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覯《送黃承伯》詩),洋溢著超拔的才情;“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蘇軾《汲江煎茶》詩),蘊藉著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斷言:酒是詩,而茶近乎哲學(xué)。不置一詞而心有靈犀,空杯在握卻如攬兵戈風(fēng)云。如《景德傳燈錄》載,僧侶問雪峰義存禪師:“古人道,路逢達道人,不將語默對,未審將甚么對?”禪師答曰:“吃茶去。”又有僧問保福院的從展禪師:“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從展禪師干脆舉起茶盞,以無言作答,此舉“靈犀一點,化通萬象”,是以茶心喻為與人心靈深處的諧振,非常規(guī)可以理喻。

  茶乃俗中雅物,世人皆可飲,而能從中飲出茶心境界者,卻寥寥無幾。飲茶飲到一定層次,往往花樣也會繁復(fù)多變起來,譬如茶圣居茶道,其外在形式早已超越了吃茶本身,而成為一種茶的文化,它的精髓似乎更多地體現(xiàn)在循序漸進的飲茶方法、心平氣和的飲茶態(tài)度以及人茶合一的意境上。

  茶本是無情物,卻因飲者的學(xué)養(yǎng)、操守與品位而賦予不同的象征意義;也因物賦情,傳情見色,造就了茶心藝術(shù)。

責(zé)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