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劍亳歷史

  天柱山制茶歷史悠久,唐代著名茶典《膳夫經(jīng)手錄》就有記載:“舒州天柱茶,峻拔遒勁,甘香醇美”。天柱劍毫多產(chǎn)自海拔500米以上的深山之中,茶葉因常年受云靄浸漫,為淑氣所鐘,不用熏焙自然清香。每年谷雨前后茶農(nóng)開始采摘新茶,由于均選用“一芽一葉”,因而產(chǎn)量有限。取少許置于杯中,用開水沖泡,只見茶葉徐徐伸展,湯色碧綠,香氣襲人,入口甘醇。
天柱劍亳歷史
  天柱劍毫創(chuàng)制于唐代,稱舒州天柱茶。1980年恢復生產(chǎn),因外形扁直似劍,故稱天柱劍毫。天柱劍毫的開發(fā),始于1978年。初名“奇峰”,出自大詩人李白贊譽天柱山主峰“奇峰出奇云”詩句。開始仿制毛峰,后又改為劍狀,仿天柱山筍子峰。次改“晴雪”,以茶身滿披白毫,以“天柱晴雪”風景之名為名。最后,以形似利劍,滿披白毫,定名“天柱劍毫”。一個名茶,花了8年功夫,凝聚了許多茶農(nóng)、技術(shù)人員和茶葉專家的汗水和智慧。
 
  唐代陸羽《茶經(jīng)》有舒州太湖縣潛山產(chǎn)茶的記載。唐代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有“舒州天柱茶,雖不峻拔遒勁,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的記述。唐代《玉泉子》中有一個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昔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謂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角,其人獻之數(shù)十斤,李不受還,明年罷郡,用意求精,獲數(shù)角投之,德裕閱而受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甌,沃于肉食內(nèi),以銀合閉之。詰旦,因視其肉,已化為水,眾服其廣識”。作者用極為夸張的手法,闡述了舒州天柱峰茶能解酒消食的功效。
天柱劍亳歷史
  北宋樂史《大平寰宇記》記載:“舒州土產(chǎn)開火茶,懷寧縣多智山,……其山有茶及蠟,每年民得采掇為歲貢。”當時潛山尚未建縣,歸懷寧管轄,開火茶為潛山所產(chǎn)。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古人論茶,唯言陽羨、顧渚、天柱、蒙頂之類”。說明天柱茶在北宋以前,就與陽羨茶、顧渚茶、蒙頂茶并列,可知名氣之大。南宋王觀國《學林》記述:“薛能謝劉相公寄茶詩曰,兩串春團敵夜光,名題天柱印維揚。茶之佳品,珍逾金玉,未易多得,……以兩串寄薛能者,皆下品可知也。”薛能是唐代詩人,王觀國在引用他贊譽天柱茶的詩句后,又說好茶珍貴不易多得。
天柱劍亳歷史
  又據(jù)《潛山縣志》載:“茶以皖山為佳,產(chǎn)皖峰,高矗云表,曉霧布蔓,淑氣鐘之,故其氣味不待熏焙,自然馨馥,而懸崖絕壁間,有不得自生者尤為難得,谷雨采貯,不減龍團雀舌也。”
 
  天柱茶在唐、宋時,即美名遠揚,而后卻銷聲匿跡,湮沒失傳。其原因無以考證。為了開發(fā)天柱山茶葉資源,適應天柱山風景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過六年的研究、試制,終于在1985年成功地創(chuàng)制出名茶“天柱劍毫”,使天柱名茶重放異彩。
天柱劍亳歷史
  正式命名
 
  天柱劍毫創(chuàng)始于七十年代末,幾經(jīng)工藝改進,1985年春,名茶采制一開始,原潛山縣農(nóng)業(yè)局請來著名茶葉專家陳椽教授到下河茶場現(xiàn)場指導。陳椽教授肯定了當時的制作工藝,并建議在做形過程中增加搭和提毫兩種手法,強調(diào)烘干一定要分三次進行。根據(jù)陳椽教授建議,最后定名“天柱劍毫”。獨特、品質(zhì)優(yōu)異”而一舉奪魁,并成為全國十大新名茶。
天柱劍亳歷史
  天柱劍毫特點
 
  天柱劍毫茶品質(zhì)特點概括為:色翠勻齊毫顯,扁平挺直似劍;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湯色碧綠明亮,葉底勻整嫩鮮。以其“葉綠、湯清、香醇味厚”而聞名,品嘗此茶后,有“入口濃醇、過喉鮮爽,口留余香、回味甘甜”之感。
責編: 木坤小寶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