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富茶業(yè):茯茶歷史文化

  茯磚茶約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問世,采用湖南,陜南,四川等茶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jīng)荜栔?,稱“涇陽磚”;因在伏天加工,故稱“伏茶”。以其藥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稱為“茯茶”或“福磚”。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須在蘭州府繳納三成至五成磚茶作為稅金,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磚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定的銷區(qū)銷售,故稱為“附茶”。
  到唐朝中期公元705年-810年,隨著茶葉貿(mào)易量的增加,運輸量變大,涇陽先輩利用茶餅(據(jù)三國魏張揖《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當(dāng)時餅茶的飲用方法是:“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到了唐代,據(jù)陸羽《茶經(jīng)》記述,當(dāng)時茶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之分。)的技法結(jié)合當(dāng)?shù)卮蛲僚鞯姆绞?經(jīng)過長時間試驗制作出了華夏第一塊黑茶磚———涇陽磚。
 
  北宋時期,十一世紀(jì)到十二世紀(jì)中期,我國氣候經(jīng)歷溫暖到寒冷的轉(zhuǎn)變過程,導(dǎo)致雨季偏多、空氣濕度大,宋代的常年氣溫一度較唐代要低2~3℃,給涇陽磚儲存帶來不便.因此部分茶磚里邊產(chǎn)生金黃色霉點.茶馬司拒絕收倉,不能進入茶馬交易.茶坊為了降低損失,以次價通過茶商作為附帶茶販運到西北部處理.但是在后邊貿(mào)易中,飲茶者要附茶居多.原因是這種特殊的菌花使茶磚的口感香氣及化膩效果得到巨大提升.由于有了市場需求,涇陽老茶人通過長期摸索實踐,茶磚內(nèi)產(chǎn)生金黃霉點的技法形成.距今已有近800年歷史。
  明茶課制度起源于朱元璋建明以前。公元1366年朱元璋令商人于產(chǎn)茶之地買茶,納錢清引,每引茶百斤,輸錢二百文,不夠一引者,稱畸零,給由貼。
 
  (一)所謂官茶,即官府對茶的生產(chǎn)者課征的實物(茶)
 
  以茶易馬,即實行茶馬法。茶馬法始行于唐。明代,在河州、秦州、洮州、甘肅、巖州等地設(shè)茶馬司,茶馬司以茶向少數(shù)民族商人換取馬匹,以助邊政。以茶易馬的比例,因各地情況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有茶馬司的地方,上等馬一匹易茶四十斤,中等馬一匹易茶三十斤,下等馬一匹易茶二十斤。
 
  實行茶馬法的意義在于充實邊疆馬匹,減省百姓養(yǎng)馬的徭役,所以是茶的良法。
  (二)商茶制度
 
  所謂商茶,即茶商向官府交納實物(或馬、或米、或布),取得引目,憑引向茶戶買的茶。明朝商茶一律實行茶引制度,只是因時因地不同,運用不同的茶引形式。
 
  (三)貢茶
 
  貢茶,即地方直接上項給中央朝廷的茶。貢茶制度始于宋。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附茶納入交易范疇,因茯(附)茶在市場容易成交,且價格高,茶商能取得較好利潤.因此茶商將其請引作商茶銷售.而注定領(lǐng)引納課的官茶就是普通磚茶(官茶收購茶商幾盡無利).真正意義上的茯磚茶問世。
 
  明清以來,將南方茶中色黃葉粗的茶用篾簍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運往陜西咸陽涇陽捶筑成磚。據(jù)資料可考,湖南竹林溪等茶先腳挑馬馱至洞市,后順麻溪水用竹排木排運至小淹市等處,而后資水用船運至武漢漢口、潭州靖港等處,再至西北。民國時期洞市竹林溪等茶是順麻溪水運至小淹資水,用船運至益陽,改大船運湖北沙市,經(jīng)老河口,用駝馬或汽車直運咸陽;或者從益陽船運漢口,交平漢鐵路抵鄭州、中轉(zhuǎn)隴海路至咸陽。在涇陽壓成茯磚后,運輸工具以駝馬、汽車運蘭州投驗銷售。茯磚茶香氣濃郁,古有"茯茶駝隊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說。在明清時期六百余年間生產(chǎn)的"馬合盛"、"天泰"、"泰合誠"、"人民"等品牌茯磚茶深受茶葉銷量最大的西北部地區(qū)廣大消費者青睞。
責(zé)編: 墨墨001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