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吳門畫派”與茶二

  明畫家仇英與茶仇英(1493-1560),字實父(甫),號十洲。蘇州府太倉人,后移居蘇州,以賣畫為生。擅長人物,尤長仕女,又善山水、花鳥,以工筆重彩為主。創(chuàng)作與茶有關(guān)的畫有《烹茶洗硯圖》、《試茶圖》、《松間煮茗圖》、《陸羽烹茶圖》等。他的《煮茶論?畫圖軸》,畫中遠山若隱若現(xiàn),近水岸邊樹陰下,有兩位評畫者坐著正展卷觀畫,侃侃而談。一旁有兩童子,一個在河邊汲水,一個在煽火煮茶。從圖中可清楚地看到爐旁放置的木炭以及童子不停地搖動手中蒲扇煽火的情景。對水、炭及火的講究躍然紙上,可見仇英亦深知茶中三味。另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在英國博物館中,還存有一幅仇英作的《為皇煮茗圖》。圖上繪一宮殿中之花園,地點可能為當時之南京,展軸可見皇帝高坐于皇宮之花園中。

  "吳門四家"雖然才氣過人,但都仕途不達,從他們留傳下來的許多詩中,我們得知于惠山試泉是他們經(jīng)常的雅集活動。其中的雅趣和茶中之味,從蔡羽為此畫撰的序中品到,他們的雅集和茶會不是對山水泉石有情與否,而是以游山臥水之舉,表示對世俗之人喜紅粉佳麗、奔走于權(quán)貴之門、斤斤計較于屑小之事的不齒,視一切世俗之物為不屑,以品茗消志慮、開聰明,居漏屋以養(yǎng)德,群居以談藝為人生之追求,人生之致味。

  明代著名茶人張源與茶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長州包山(今江蘇吳中區(qū)洞庭西山)人。隆慶進士顧大典在其《茶錄?引》介紹張源"隱于山谷間,無所事事,日習誦諸子百家言。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無間寒暑,歷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張源撰《茶錄》一卷,全書約一千五百字,分為采茶、造茶、辨茶、藏茶、火候、湯辨和茶道共二十三則。此書中內(nèi)容簡明扼要,有許多作者自己對茶藝、烹飲的體會和心得。如首先提出了綠茶沖泡"三投法":"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湯,曰下投;湯半下茶,復(fù)以湯滿日中投;先湯后茶,曰上投。"因此,實非泛泛轉(zhuǎn)抄轉(zhuǎn)錄之書。

  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懋與茶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號麟洲。蘇州府太倉人。王世貞弟,嘉靖三十八年進士,累官至太常少卿,他在《二酋委譚》一書記載了自己在江西為官時的一件茶事。在三月中旬的一個暑天,日出如火,熱浪撲面,宴完賓客回府后,天色已晚,煩悶不已,這時,好友張右伯為他送來西山云霧新茶。細觀其茶,又白又大,更有一種豆子香,隨即命侍兒汲新水烹茶以嘗。這時,風清月白,夜深人靜,幾盞入口,但覺一股清香甘飴之味慢慢潤澤于肺腑,滲透至四肢,于是,習習然如兩腋生風,飄飄欲仙。就在似醉非醉之際,忽然悟到:此境此味,非仕途之人所有,繁文縟節(jié),冗事虛禮,決然不會讓人心入此境,而仕途中的爾虞我詐,乃至腥風血雨,更與此境風馬牛不相及。著有《王奉常集》、《藝圃擷馀》、《窺天外乘》等。

  清代畫家陸鴻與茶陸鴻,蘇州太倉人,字儀吉,號雪舟。工寫生,曾作《桐蔭醉茗圖扇面》(揚州博物館藏),繪桐樹下,兩位老者相對而坐,一位雙手捧茶碗,正大口喝茶,似飲酒般豪爽;一個正舉杯待飲。其身后站立一童子,手持茶壺,隨時準備為其上茶,一童子蹲在爐前望火欲扇,另一童子在泉邊汲水。圖中桐樹參天,人物背景無重巒疊嶂,兩位老者似坐在高山之巔,俯視廣袤人間"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什么人生煩惱、喧囂,什么雞鳴狗叫、飛短流長,什么痛苦、絕望,都將拋擲山下,唯余在此天地之間,寧靜的山脈之間,以茶代酒,享受人生忘形這一樂。有意思的是,我們觀此畫后才知,不僅酒會醉人,茶亦醉人,有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此畫越看越讓人遐想聯(lián)翩……古代文人獨特瀟灑的情致,真可謂盡在此畫中。

 

責編: mother5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