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凈化心靈

 
  有位哲人說:品著茶似乎是品味著人生。的確,中國茶道,不僅是藝術與生活的關系而且蘊含著人生哲理。品茶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熏陶,猶如淋沐著帶音樂的日光浴。杯茗在手,神馳八極,苦澀回甘的茶味,委實如綿長的人生之路,回味的是從艱難足跡的人生哲理。
 
  首先,茶性尚情,和愛茶人的性情相近。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詩云:
 
  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
 
  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爾植荒園。
 
  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詩人說,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不得有半點玷污。其用滌煩,其功濯塵,屬通靈性之物,是山中精英,不失其高潔的本性。詩人在贊茶,也是在頌人,借茶而言志。
 
  唐詩僧皎然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與盧仝的《七碗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云:
 
  我們在諸多古人撰寫的有關茶的文章里讀到的茶之味,不是禪門中的茶味,不論是顯貴至尊的皇帝還是多才多情的文人,或是嗜茶的專家,他們可以品出茶之清香醇厚,茶之碧透晶瑩和茶之各樣回味;可以把玩茶具之精巧、精致,及其昂貴價值;可以研究出各樣茶之性能差異應用于頤養(yǎng)肉身;還可以以茶怡情入詩入畫。于是,茶葉的發(fā)展歷程便在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進程中占據(jù)著一席之地,茶成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被人們認可與接受。然而,這一切除去茶葉發(fā)展進程中所具備的物態(tài)文化(比之如茶葉的制造工藝、茶水的取用,茶具的選配等等)之外,茶文化意識形態(tài)中的茶之味,都是與禪之味不相類似的,禪之味所在的根本甚至與茶文化中諸多所求相悖。所以,在茶藝、茶道中講究茶之味與禪之味無法相類比??梢哉f,求茶之舌上之味者、求器具之精良者、求環(huán)境之至雅者,都無法真正體味禪門中的茶味。常常,禪茶一味這種說法被人們當成了一種附庸風雅的工具。
 
  禪茶一味流傳于今,在今天我們可以正視這味之本源,那么,隨意的一杯茶之中,用心便可以來體味一番這禪中茶味,茶中禪味。禪理從來至易至簡,平常之心是禪,以本心方可還茶之本味。一杯茶既在手里,便是可飲之物,飲則隨心。直到無茶之時,求飲之心與求物之心相同,若用舍棄之心度心外之心,則無飲又何妨之有。想來,以禪說茶,茶則無味,以茶釋禪,禪則無存。不如去偽存真,若以飲之本意而釋之,則茶之味與禪之味同一。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詩人品茶的過程是以“自省”精神參悟得“道”的過程。心頭郁積的煩惱排除,心境趨于平和,情感得到情化。當代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有一幅書法作品:茶話坐忘機。目觀茶的綠的本色,品嘗回味著苦的真味,智巧變詐的心計自然會得到蕩滌。作家憶明珠說得好:“茶的綠,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
責編: 楊洋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