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盲“讀”茶:原來一切都源于中華茶文化!

  我喜歡喝茶,卻從沒見過茶樹什么樣子,也不知道茶葉從樹上跑到包裝袋里走了啥樣的路線,就在好奇心爆棚之時,我“邂逅”了《茶經(jīng)》。跟隨陸老頭的引領(lǐng),累積心頭的諸多困惑如曇花般啪啪地盛開了。

  茶長啥樣

  我一直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茶樹就是灌木叢類,葉子細(xì)長如小指甲。其實,如同龍生九子,形狀各異。同是南方之茶,茶樹卻有數(shù)種。湖北、江浙是小葉種的茶,嫩芽如雀舌;福建、廣東是灌木型的中葉茶,嫩芽長如小手指;貴州、云南是高大的茶樹,葉子大如中指。由于生長環(huán)境不同,有的樹高一尺兩尺,有的高達(dá)幾十丈。芽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甚至陽坡陰坡的葉子都是好壞分類的依據(jù)。

  一方水土一方茶,茶的品種繁雜,制成各異形狀。有的茶碾粉成膏,把膏放在一定的模子里,拍打研磨成型,退掉模子,制造出各異形狀,如餅、如團。唐宋進(jìn)貢到宮廷的茶印成龍鳳的樣子,稱為“龍團茶、鳳團茶”。為了增加香氣,茶里會放入名貴香料,如梅花、桂花、茉莉等。“佳茗似佳人”就是描述茶的形狀及氣味。

  現(xiàn)在,人們認(rèn)為添加香料影響了茶的原始香味,一般不再入香了。我們見到的也都是茶的葉子,而不是“茶模子”的形狀。

  茶的名字來歷

  茶當(dāng)作字,從部首上看,或從屬于“草”部,寫作“茶”。或從屬于“木”部,寫作“梌”。或“草”“木”并從,寫于“荼”。有據(jù)可考,茶的名稱有“茶”“槚”“蔎”“茗”“荈”。自中唐起,到了陸羽的《茶經(jīng)》,才把“荼”變?yōu)?ldquo;茶”。《爾雅》,“槚,苦茶”。采得早的是茶,采得晚的是茗,也叫荈。

  《東溪試茶錄》,茶葉的名字有7個:一是白茶,茶葉就像紙一樣,民間認(rèn)為茶葉很吉祥。

  二是柑葉茶,樹高一丈多,直徑七八寸,葉子厚且圓,就像柑橘的葉子,茶芽二寸多,肥乳。三是早茶,經(jīng)常在早春的時候萌發(fā)。四是細(xì)葉茶,樹高的有五六尺,茶芽短而不肥厚。五是稽茶,葉子細(xì)小且厚密。六是晚茶,發(fā)芽晚,生長在社火以后。七是叢茶,樹高不過幾尺,一年發(fā)4次芽,貧民拿它來賣錢。好茶水的顏色是淡黃的,香味醇厚。最香叫備,茶水的味道甘甜,叫槚;不甜而帶點苦味,叫荈;入口時略帶苦味,咽下去又有回甘,叫茶。

  何時“刮”起飲茶風(fēng)

  我端著杯子看茶葉舒展翻滾,忽然好奇了,什么時候開始流行喝茶的呢?

  最早喝茶起源于四川,南方人好茶,北方人很少喝,后來逐漸北上,唐代到了陜西,這個時候“茶圣”陸羽來了。他47歲時,寫出一部《茶經(jīng)》,規(guī)范了喝茶、制茶等的方法及工具。由此,從唐代起,上至皇宮貴族下至普通百姓,無不喝茶,飲茶之風(fēng)自此風(fēng)生水起,就形成了今天的國飲。

  唐朝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倡導(dǎo)禪教,學(xué)禪不能睡覺,不能吃晚飯,只允許喝茶。所以,廟里的空地都種上茶,每個廟里都有“茶頭”,專門負(fù)責(zé)供應(yīng)茶水。于是喝茶風(fēng)首先在寺廟里刮起。陸羽說茶能滋身養(yǎng)神,并身體力行率先嗜茶如命。

  自此,飲茶逐漸流行,山村出現(xiàn)賣茶的集市,城里有了專門賣茶的店鋪,販茶的商賈因此而起家。飲茶之風(fēng)開始盛行于隱士雅人及士大夫之間,文人雅士游山玩水一定會帶茶壺,準(zhǔn)備了茶碗熏爐和精選的茶葉。逐漸地,飲茶風(fēng)開始“刮”到民間,祀禮請客,都把茶擺在前面。茶成為婚嫁必須的禮品。

  據(jù)說幾顆茶籽落到地上,一旦生長出來,就像連理一樣,婚嫁用茶,就是用這里面同根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茶樹移植后不能再成活,所以有的地方習(xí)俗娶媳婦必須要用茶葉作為聘禮,是取它的從一而終之意。

  大唐盛世,家家戶戶喝茶,形成了風(fēng)氣并流傳到國外?;丶v人來到京城,開始用馬換茶。來長安的日本遣唐使帶茶回去敬獻(xiàn)給天皇,日本宮廷開始喝茶。宋代日本的高級僧侶來中國學(xué)佛,帶回去了茶種和茶道,自此日本有了茶,而且光大了“茶道”藝術(shù)。馬可波羅把茶葉帶到西方。后來商販沿著絲綢之路把茶傳到歐洲、英國,茶葉成為西方人的喜愛,尤其英國上流社會,開始流行下午茶。

  一部《茶經(jīng)》刮起飲茶風(fēng)。

  茶為何與禪結(jié)緣

  唐代名僧趙州和尚有著名的偈子“吃茶去”。有僧來拜會禪師,師問新來僧人:“曾到此間否?”答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新來僧人,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后院主問禪師:“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

  為啥是“吃”茶,而不是“喝”茶呢?據(jù)考證,唐人用茶與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餅團茶,用茶時,先把餅團茶碾成茶粉,入開水鍋烹煮,湯中加鹽,調(diào)成咸味?;蕦m貴族在烹茶時還要加點胡椒粉等調(diào)料,增加香味。煮成后舀入碗內(nèi),連湯帶茶粉一同吃下,謂之“吃茶”。

  趙州和尚的“吃茶去”暗含禪機,那么,茶與禪有啥關(guān)系呢?

  這起因于“茶圣”陸羽。棄嬰陸羽,被智積長老撿回來在寺院撫養(yǎng)長大,陸羽在湖州的妙喜寺研究茶,并寫出《茶經(jīng)》。飲茶風(fēng)起于寺院,而《茶經(jīng)》的問世推動了飲茶的習(xí)俗。想象這樣一副畫面,名山古剎茶樹蔥郁,白云僧舍,茶香裊裊,茶香與供香融為一味,繚繞不絕。徑山茶、臨濟禪,難分難解,從形式上已經(jīng)沾染上禪味。

  寺廟里各路禪師都對茶情有獨鐘,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賦予了茶禪的內(nèi)容。寺院里茶事活動不斷,“自古高僧愛斗茶”,如耳熟能詳?shù)?ldquo;森羅萬象一杯茶”的故事。

  大同禪師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著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lán)天白云說:“森羅萬象,都在里邊。”嵇山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后問:“森羅萬象,在什么地方?”大同禪師說:“可惜了一杯茶。”

  一杯茶蘊藏深刻的禪意,有茶葉就要先有樹,有樹就要先有苗。茶苗的成長需要陽光、空氣、水,一棵茶苗集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這不是“森羅萬象”都在一杯茶中嗎?

  禪宗講究頓悟,認(rèn)為極平常的事物中蘊藏著真諦。茶于佛教徒,每日必飲,所以茶中必定蘊含禪意,“吃茶去”究竟禪意如何,全憑個人自己體會。品茶,目的是暫時放下俗事,在一盞茶的功夫里品味悠然的心境;參禪,在頓悟的一瞬間云淡風(fēng)輕,清靜和寂。

  讀完陸老頭的《茶經(jīng)》,我如醍醐灌頂,頓開茅塞,茶雖清淡,內(nèi)含豐富。一片葉子一碗茶,看上去是水,蘊含的是“一碗文化,一碗歷史,一碗哲學(xué)。”世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茶葉,人亦如此??嗬彼崽鸬娜松缤槐士嘧灾牟?,“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

責(zé)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