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瓊“盜”走了茶葉看到了什么?

《兩訪中國茶鄉(xiāng)》[英]羅伯特·福瓊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在世界近代的貿(mào)易全球化過程中,羅伯特·福瓊(RobertFortune)是一位重要但又甚少為中國人所知的人物。福瓊來自蘇格蘭,生于1812年,卒于1880年,在維多利亞時代,以植物學(xué)家的身份聞名于世。他曾服務(wù)于英國皇家園藝協(xié)會,多次前往中國,將蒲葵、紫藤、梔子花、芫花、金橘等一系列中國花卉引入英國。同時,他受東印度公司的雇傭,深入中國東南茶鄉(xiāng),將中國茶葉及制茶技術(shù)成功移植至印度、斯里蘭卡,并最終擴及全球。這一行為,改變了中國對茶葉的壟斷,改寫了中英兩國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的貿(mào)易差額,客觀上也促使茶葉不再為歐洲貴族獨享,而成為世界性飲料。

  近期翻譯出版的《兩訪中國茶鄉(xiāng)》,是福瓊對其在1843年和1848年兩次探訪中國的文字記錄。書中不僅對中國茶葉的茶樹栽培和制茶方法詳加闡述,也對中國園藝、植物特性與分布、飲茶文化多有著墨,但大部分描寫的還是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和他在中國的奇妙經(jīng)歷。前一次是為了搜集植物資源,后一次則以探尋和移植茶樹為目的。福瓊的中國之行,得益于《南京條約》后五口通商的便利,但他并沒有嚴守規(guī)定,僅僅停留在廣州、上海、寧波、福州、廈門等幾個口岸城市,而是不時以易裝打扮的方式,身穿長袍大褂、頭戴假辮子,深入到東南沿海的鄉(xiāng)村,未開放的蘇州府、杭州府,以及徽州的松蘿山和福建的武夷山區(qū)。正如福瓊在書中自我感嘆的,他或許是這些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的外國陌生人。

  福瓊所見證的中國,是一個幾乎未受現(xiàn)代化侵襲的中國,一個原生版本的中國?;蛟S在現(xiàn)代人看來,它是如此的陌生,但它又同時飽含著某種程度的親切感。那些福瓊經(jīng)歷過的市鎮(zhèn),大如上海、蘇州、杭州、福州,小如長三角的松江府、嘉定府、浙西的達威坪鎮(zhèn)、河口鎮(zhèn)、鉛山縣,以及福建的崇安府等等,都為城墻所包裹,謹守著有如晨鐘暮鼓般的規(guī)定。生活在其間的中國人,著長袍馬褂,受約于長久以來的習(xí)焉不察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在從事多樣職業(yè)的同時,又在福瓊這位外國人看來有著維系彼此、區(qū)別他人的同一性。在福瓊的筆下,中國人虔誠,對于神靈近乎歐洲舊教般的迷信,到處遍布的佛寺似乎訴說著一個神靈、自然與人類不分彼此的神圣世界。然而,與此同時,中國人卻又最為世俗和圓滑,其旅途中遇到的那些腳夫、船夫、客棧老板、地方官員、買辦、商人甚至是部分佛寺僧人,無一不是勢利的、奸詐的,在外人面前弄虛作假,在強權(quán)者面前奴顏婢膝。

  福瓊對于中國的觀察,或許時不時地仍然帶有殖民者常見的傲慢與偏見,但他既不同于同一時期的麥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等傳教士,也不同于那些佇立于堅船利炮傲視中國走卒的殖民兵士。他此行的目的性,以及從其文字中顯而易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紳士教養(yǎng),讓他的這份中國游記,少了幾分肅殺和狂熱,而多了幾分柔和與諧美。他的植物學(xué)家的身份,促使他不僅將視野投放在中國人的身上,而且還注目于中國的大好河川與青山秀水。中國人見怪不怪的植物、山川、河流,在他的筆下,被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而生機盎然。中國自然景觀的巧奪天工,往往令彼時正處于早期工業(yè)革命浪潮中的福瓊,恍如進入世外桃源,除了流連,別無其他。他慨嘆舟山有著比香港更優(yōu)美的陸島資源和更舒適的氣候環(huán)境,也贊美如今已沉入千島湖底的新安江的優(yōu)雅雋美,他在武夷山前肅然起敬于上天的鬼斧神工,在杭州西湖邊上流連于河網(wǎng)的波光粼粼。

  總而言之,福瓊的游記雖然成書于殖民主義時代,其在中國的行為最終也成就了“茶盜”這一略帶強權(quán)主義色彩的“美名”,但在當(dāng)下這個時代,我們不妨平心靜氣地去思考、去欣賞百年前的這位外國人、這位植物學(xué)家對于中國社會和中國自然景觀的考察。那個未曾為外人所窺視和破壞的中國,經(jīng)福瓊的描述,入木三分,傳神而縝密,別樣而又獨到。表達了他對中國自然景觀與中國文化的驚奇及贊賞之情。

責(zé)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