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天地精神相往來是古樹茶的特質?

  我們喝古樹總是覺得他的好是難以描述的,無論香氣、滋味,乃至體感、茶氣,甚至更深層次的體驗;有和其他茶類相通的東西,但內在的那種氣質,真正打動我們的東西,卻又是難以言傳的。的確,要全面理解和描述這些特質是十分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做一個定位,做一個總結,就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句話本身沒有任何品鑒方面的具體信息,但體會這句話,那再面對香氣滋味茶氣這些方面特質我們就有了眼目,有了線索。甚至可以說這句話是古樹普洱品鑒中最為本質的特點。
  什么叫天地精神相往來呢,我們先來看《大觀茶論》的一段話:
 
  “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澹簡潔,韻高致靜,則非遑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天地精華,山川靈秀,共同孕育了這樣一種神奇的植物,正因其往來天地精神,所以才能夠有“祛襟滌滯,致清導和”的神奇功效。這種天人合一的體驗并非是從宋代開始的傳統(tǒng),我們看唐代的《茶經(jīng)》中魏晉以來對茶功能特質的記載,其中多有這類的描述,還有像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肌骨清……通仙靈……”這個都是一脈相承的。
 
  那為什么我們現(xiàn)代人很難有這種體驗?是什么原因從天人合一變成了人天之隔?我們?yōu)槭裁匆獜墓艠洳枞胧謥眢w會這個天地精神?又或者說為什么天地精神相往來是古樹茶的特質?
 
  那我們就先來看看,古樹茶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樹種
 
  要了解茶樹,首先要看樹種,在很多情況下,樹種要比樹齡更為重要,樹種的差異要比樹齡的差異更為本質。
 
  不僅是云南的茶樹,我們現(xiàn)在各地所有的茶樹都可以按繁殖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扦插,就是從茶樹的母本上折下枝條繁育出來的;另一類是實生,也就是用茶果子,種子種出來的。
 
  扦插的繁殖方式,可以稱為“無性系”繁殖,而實生的繁殖方式則是“有性系”。有性系繁殖的實生茶樹也可以稱為“群體種”,因為繁殖的過程涉及到異花授粉,不同茶樹之間的基因交流。這也是這兩種繁殖方式的核心區(qū)別:扦插的方式從基因上來說是母本的復制、克隆;而實生的方式是自然茶樹群體的基因交互的結果,同一茶園不同茶樹有基因的差異。
 
  還有一個名詞“臺地茶”,往往與古樹相對。臺地茶這個稱呼本身只是茶園的種植養(yǎng)護方式,并非品種上的概念。但因為扦插茶園基本都會用這種方式來提高產(chǎn)量,所以概念上有所重合,提到臺地茶,也就是在說現(xiàn)代扦插的高產(chǎn)茶園了。而且臺地和古樹茶園從外觀上來說一目了然,所以也就成為最常見的區(qū)分方式。
 
  一:單一與豐富
 
  基因的單一與豐富也帶來口感香氣的差異。實生茶園的茶往往具有更加豐富的滋味與口感層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在茶園內形成了一次原始的、深層次的拼配。相比于不同茶山之間的拼配,這是一種高階的自然拼配,天然的具有和諧性。在品鑒中,如果不從茶氣農(nóng)殘等特異性指標入手,單憑口感也是可以對古樹和臺地茶進行大致區(qū)分,道理即在于此。臺地茶口感單一,缺乏層次;古樹茶滋味香氣有很多類型,無論哪種類型,這種豐富性還是可以感受到的。
 
  茗壽堂有一款名為“大觀”的茶品,口感層次十分豐富,有的茶人朋友喝到后認為是拼配茶品,我回答的確是拼配,但不是我拼配的,而是大自然上百年的拼配形成的,我們到茶園看一下,就能看到這種品種的豐富性,那口感的豐富就可以理解了。
 
  二:扦插品種和口感無關
 
  我們還需要了解,扦插品種的培育往往不是出于口感的考慮。過去良種培育更多的考慮是:“產(chǎn)量、外觀、早產(chǎn)、抗寒、抗旱、抗倒伏”等等。像綠茶比如龍井茶都是貴新的,早產(chǎn)品種如龍井43就會受茶農(nóng)的歡迎,但近年來隨著大家品鑒的深入,群體種也逐漸受到資深茶友的重視。
 
  云南的無性系品種主力的是云抗系列,包括云抗10、云抗14、云抗43、云抗27、云抗37等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些品種培育是出于抗性指標的考慮,包括抗寒、抗旱、抗病蟲害等方面。
 
  這些指標和口感并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適應大量生產(chǎn)的需要。實際上,生活中我們偶爾遇到一些老品種的西紅柿、玉米、水果等等,口感常常令人驚艷,但是由于產(chǎn)量、推廣渠道等等問題,甚至由于種子工業(yè)資本的扼殺,可能慢慢就湮沒無聞了。
 
  這兩種品種各有特點,也面對不同的市場需求,這是茶友需要了解的。
 
  三:病蟲害與農(nóng)藥使用
 
  扦插品種雖然進行了優(yōu)選,但是扦插茶園病蟲害卻往往更加嚴重。這是因為,一方面基因的單一,對于蟲來說更容易適應并形成災害;另一方面高密度的種植方式、缺乏植物多樣性也利于病蟲害的發(fā)生擴散。在實踐中這種高密度的扦插茶園是很難避免農(nóng)藥使用的。相對而言實生茶園情況要好得多,一方面基因的豐富性,對于昆蟲來說適應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低密度和植物多樣性也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和擴散。實際上生態(tài)較好的古樹茶園都是完全可以避免農(nóng)藥使用的。
 
  四:扦插品種相對來說側根更加發(fā)達,而實生品種則主根發(fā)達。側根發(fā)達有利于提高農(nóng)藥化肥的使用效率,主根發(fā)達則利于吸收不同土壤深度的營養(yǎng)成分。
 
  五: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有性系的繁育方式本身蘊含著自然的陰陽和諧,這種從口感的體驗上也有蹤跡可尋,無性系繁育則背離了這種自然規(guī)律。當然僅從營養(yǎng)化學成分來說,也看不出有什么本質不同。但如果我們要體驗這種天地精神,那還是頗有關系的。這方面不需爭論,各有所好、各取所需吧。
 
  作為世界茶樹的源生地,云南的古茶樹樹種資源十分豐富,往往一座茶山的樹種比內地幾個省的樹種加起來還要豐富,這也是珍貴的種質資源寶庫,只要用心配合樹種特點調整工藝,能讓我們更多從不同側面體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看完了樹種,我們能感受到實生與扦插的差異,鑒于市場上不管哪一類茶,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扦插高產(chǎn)茶園,我們喝到的東西大概率已和古人大不相同,那感受自然也會有所差異。
 
  樹齡
 
  看完樹種再看樹齡,茶中所謂古樹自然是樹齡較大的茶樹,這里我們不做嚴格的界定,因為古茶樹樹齡活體并沒有科學準確的測定方法(后面再詳談)。為討論方便,我們粗略的界定在百年以上的茶樹,或者寬泛一點界定在建國以前種植的茶樹。
 
  一:根系特點
 
  前面說過實生茶樹的主根會向下扎的很深并不斷延伸。樹齡越大,扎根越深,就可以接觸和吸收不同土壤層面的營養(yǎng)物質和微量元素,不同深度的地下水也有所不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同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顯示的一樣,不同土壤深度也帶有不同歷史年代的信息和記憶,這也讓我們對古樹的品鑒更有遐想的空間。
 
  二:古來傳統(tǒng)
 
  對古樹茶的推崇并非只是近年來的風氣,在茶文化巔峰的北宋時期,大樹茶品質優(yōu)異已經(jīng)是大家的共識。沈括《夢溪筆談》:“建茶皆喬木,吳、蜀、淮南唯叢茭而已。”已經(jīng)說明當時最好的建茶是大樹茶?!稏|溪試茶錄》里記載這些茶樹較大的有丈余,和現(xiàn)在云南茶山上古樹差不多大。梅堯臣《次韻和再拜》:“建溪茗株成大樹,頗殊楚越所種茶。”正是應有之意。
 
  三:樹之修養(yǎng)
 
  從品鑒來說,古樹尤其是高齡古樹自有其修養(yǎng),時光是無法替代的,我們常能體會那種鉛華褪盡,精神卻更加凝練的氣質,甚至體驗到超越香氣滋味的東西,這個在后面再詳細的分析。
 
  四:生物學上的支持
 
  從生物學上來說,大樹的代謝過程更為復雜,從深深的根系到高高的樹冠,代謝的空間也更為廣大,有利于豐富的次生代謝物的形成和聚集,這是扦插的臺地茶難以比擬的,必然帶來口感和對人體作用的差異。
 
  五:長壽植物與長壽信息
 
  不同年齡的同樣一種植物,對人來說功效是不同的,這是一個自然界的現(xiàn)象,具體的機制卻不很清楚。很多藥材比如人參都有這種特點,這也讓我們對古茶樹的特質更加感興趣。
 
  地理生態(tài)
 
  我們國家的高等植物一共有三萬多種,云南境內就有兩萬多種,可以說云南是個特別適合植物生長的地方。從后天八卦的角度,云南恰占一個坤位,得天獨厚,也是對植物特別友善的。當我們來到像斗南花卉市場這樣的地方,尤其是夜市,無量無邊的花海更是令人驚嘆,國內鮮花十支有八支都是從這里出去的。多雨不濕,日曬不熱,常年積溫降水適宜,這是氣候環(huán)境的優(yōu)勢。
 
  茶組植物更是這樣,世界上茶組植物有4個系,37個種,3個變種,云南就有33個種,2個變種;而且其中26個種,2個變種都是云南獨有的。這正是世界茶樹源生地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也是孕育大量古茶樹的種質基礎。
 
  從生態(tài)來說,原始森林里面的野生茶樹自然擁有無以倫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林地茶園也基本都和森林環(huán)境融合,在天然的環(huán)境中生長;即便村邊茶園,因為茶樹間距較大,茶園內植物多樣,近似自然農(nóng)法的狀態(tài),也比普通的臺地茶園好很多。
 
  地理區(qū)位上的獨特優(yōu)勢,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異都為古樹茶精神氣質的形成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除了考察茶樹和環(huán)境,我們還要再看工藝,是否有其獨特之處。
 
  工藝與轉化
 
  從工藝是否完備精細的角度來看,古樹茶可謂非常初級,如果以其他茶類的標準甚至可以說尚未完工,因為本來這就是邊地山民的簡易工藝。但恰恰是這種簡易的工藝對古樹茶氣質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如果站在天地精神的角度,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描述這種工藝:筑基存真。對其他茶類來說,完成就是完成了,最多也就是褪褪火;對于普洱茶來說,做好了只是打了個基礎,還遠未完成,還需要在后面的時間里和自然共同來轉化升華。不僅從原料上來說,從整個普洱茶的加工轉化來說,都是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一個過程。
 
  我們通過和其他茶類的比較來看普洱茶工藝的獨特性。
 
  烏龍茶和紅茶這些和普洱茶工藝差異比較大,不太有可比性。相對而言這些茶,尤其是烏龍茶,是人工介入最深,工藝最為精細繁復的品類,代表了中國茶工藝發(fā)展的高水平。
 
  綠茶和普洱茶加工工藝上差別粗看起來并不大,主要是殺青方式以及殺青程度包括含水率的差別,但是后面的結果卻是天壤之別。關鍵就在于相比于綠茶加工完的工藝完結,普洱茶加工完仍保有相當?shù)幕钚裕@種活性帶來了后期的轉化,可謂是生死的差異,這就是是否“存真”的問題了。關于這二者的具體區(qū)別和原理,我們在工藝部分還會再分析。
 
  我們再來看黑茶。很多人問普洱茶是不是黑茶,生茶應該說和黑茶沒有太大關系,只要是做普洱茶尤其是做古樹的朋友我想應該都會認同這個觀點。普洱熟茶雖然工藝上與其他黑茶有所差異,但是歸為一個大類倒是可以接受。
 
  黑茶無論是普洱熟茶,還是廣西六堡、安化黑茶,乃至茯茶或者一些邊銷茶,大致都經(jīng)歷了一個類似渥堆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以水攻火,產(chǎn)生了陰陽的轉化,所以喝起來會感覺刺激性較低,比較舒服。但是和生茶的轉化機制不同,相對而言缺少“生氣”,這就和渥堆的工藝有關了。這個我們在品鑒時可以慢慢體會,普洱生茶那種生機開闊的感覺,黑茶是不具備的。
 
  當然我們說這都是站在普洱茶的立場上來看的,站在天地精神的角度來看的。實際上茶類無好壞,只看適合和喜好而已,下面說的白茶也是一樣。
 
  同樣的,白茶也是一個后期轉化非常重要的品類。相對而言,白茶存真有余而“鍛煉”不足,用我們前面的話來說,相對于普洱茶來說,缺少一個“筑基”的過程。白茶尤其是傳統(tǒng)工藝,主要是萎凋的過程,這個沒有高溫殺青,存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于茶青來說,好像沒有經(jīng)過足夠的“折騰”,沒有打下這個基礎。我們從普洱茶與白茶后期的轉化上,能夠品出這兩種風格的差異。
 
  普洱茶的確是個十分特殊的門類,有萎凋,但萎凋不是為了產(chǎn)生萎凋香;有殺青,但不是為了產(chǎn)生殺青香;這些工藝僅僅是兩個字——“筑基”?;A是在地下的,是開始的時候看不出來的,但是對后期的轉化非常重要。
 
  普洱茶剛做出來并不好喝,甚至還帶有點植物的味道,這是容易被人輕視的地方。但是只要是滿足這四個字:“筑基存真”,就是成功的工藝。我常常說對普洱茶來說喝不出工藝是最好的工藝,這和其他茶類差異非常大了。一款普洱茶剛做出來,如果香氣四溢,特別驚艷,這個時候反而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后面的轉化就會出問題。而烏龍茶則大不然,好的做茶師傅能夠天地人合一,以極致的工藝方能呈現(xiàn)一款韻味十足的茶品。
 
  實際上“筑基”是一個道家的詞匯,除了字面上打基礎的意思之外。筑基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和建筑先打基礎再行修建不太一樣,道家所謂的筑基之后,其實反而不需要多少刻意的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自然而然“長養(yǎng)圣胎”,也就是我們說的天地精神的滋養(yǎng)升華。所以說古樹茶的工藝和轉化特別符合這樣的一種觀念。
 
  關于轉化的過程機制,我們主要放在后面“藏養(yǎng)”的部分再展開,這里需要提示一下兩種常見的對轉化的誤解。
 
  一種是建立在對熟茶微生物轉化機制上的理解,這個我們前面說了,生茶和熟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路子,生茶是內在生機的轉化升華,不是簡單的外源微生物作用,那種更類似加工臭豆腐的原理,當然也有很多人喜歡這種口感,而且對胃也比較友善,但和我們體驗天地精神是云泥殊途。
 
  一種是建立在過去濕倉存儲經(jīng)驗上的理解,這個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都誤導了普洱茶的藏養(yǎng)。尤其是大量通風帶來內含物質流失和品質驟降,已經(jīng)失去了藏養(yǎng)和品鑒的意義。天地精神固然需要與自然交互,但卻不能以這種極端的方式展開。
 
  實際上我們看很多茶人在報刊或網(wǎng)絡上在談普洱茶品鑒時,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沒有喝到過真正藏養(yǎng)得當,體現(xiàn)古樹普洱精神氣質的茶品。沒有喝到,自然就不會有天地精神往來的感受,那這些談論都變成了空對空。令人遺憾之余也提示我們推廣恰當?shù)牟仞B(yǎng)方式是多么重要啊。
 
責編: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