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猴茶簡介

  白毛猴為歷史名茶,屬綠茶類。創(chuàng)制于民國初。白毛猴,或稱白綠,屬半發(fā)酵茶,原產(chǎn)于福建政和縣,當?shù)赜址Q“白猴”,因形似毛猴而得名。外形條索粗壯卷曲,白毫顯現(xiàn),猶如毛猴靜伏而得名。內質毫香鮮爽純正,滋味醇和微甘,湯水清綠泛黃,葉底嫩綠、完整、勻凈、無雜。
 
  白毛猴制法介于綠茶、白茶之間,當?shù)厮追Q“白綠”。主要加工工序有萎凋、殺青、揉捻、初烘、復焙整形。采制工藝中成茶外形重“保毫”與“做形”,內質著重萎凋適度,具體是將采回的鮮芽葉在微弱陽光下進行復式萎凋或用室內萎凋,薄攤于竹席或水篩上,將芽葉中的水分揮發(fā),使多酚類進行部分酶性氧化,除去苦澀味,使成品茶香清味醇。
白毛猴茶簡介
  安溪白毛猴的一個優(yōu)良品種,產(chǎn)地在金谷鎮(zhèn)金山村石竹巖。最早開發(fā)這一茶樹品種的是清末金山村長福厝的謝駕、謝冰兩兄弟。又云原產(chǎn)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xiāng)萍州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
 
  石竹巖白毛猴茶樹植株為灌木型,中葉類,中芽種。葉形橢圓,葉背表面有一層白色絨毛,故名。石竹山海拔700多米,其土質俱是碎石和砂壤,巖下山泉汨汨,茶根吸取富硒土壤及多元素物質,所種出的茶葉具有特殊韻味,加上嚴格的制作工藝,發(fā)酵窨制,其品質別具一格。茶寮制作的白毛猴茶外形呈灰白色,蠔干壯,帶有極細的白毛,歷來流傳民間。此茶可治療各種疾病,連青葉茶也有藥用功效。喝第一口有一種“地瓜干味”,亦說“臭風咸芥菜味”;第二口舌根生津,喉頭打嗝;第三口頓覺精神振奮。連喝三杯,就有點消食饑餓感。常喝,五臟六腑及皮膚很少生病。
 
  政和縣產(chǎn)茶歷史悠久,自北宋開始,就以生產(chǎn)銀針著稱。1910年,當?shù)夭枭谭恫x創(chuàng)制了白毛猴,遠銷廣東及香港、澳門,深受消費者喜愛。白毛猴的制法介于紅茶綠茶之間,外形重"保毫"和"做形"。白毛猴茶主要分布在福建烏龍茶茶區(qū),栽培面積較大。臺灣省有引種。
白毛猴茶簡介
  加工工序
 
  白毛猴制法介于綠、白茶之間,當?shù)匾嗨追Q“白綠”。采制工藝中成茶外形重“保毫”與“做形”,內質著重萎凋適度,使戌品茶香清味醇。采摘一芽二、三葉,萎凋16-18小時,失重約25-30%時,殺青。殺青鍋溫140-150℃。炒至色轉青,梗帶青黃,起鍋攤涼,輕揉,注重保芽保毫,結合做形。揉至條索卷曲,烘焙。
 
  采摘
 
  要事先在春茶前期,選擇壯齡的政大茶園,于清明后采其肥壯的1芽2、3葉嫩梢(不采對夾葉),切忌損傷芽葉,盡量保持完整。
 
  萎凋
 
  采回鮮芽葉在微弱陽光下進行復式萎凋或直接用室內萎凋,薄攤于竹席或水篩上,歷時很長,需16~18小時,使芽葉中多酚類進行部分酶性氧化,除去苦澀味,萎凋至水分失重25%~30%之時,葉色轉暗綠,梗皮皺縮,白毫顯露,毫毛如銀,葉質柔軟如棉,梗折不脆斷為適度,過度易紅變,不足則葉多青綠,失去傳統(tǒng)風格,影響質量。
白毛猴茶簡介
  殺青
 
  殺青鍋溫掌握在140~150度,先揚炒后悶炒,炒至葉色轉青,梗帶青黃,手握芽葉柔軟,散發(fā)青香,無青臭味為適度,即可起鍋。揉捻殺青葉攤涼散熱后進行輕揉,與一般揉捻稍異,是揉搓和茶團旋轉相結合,操作輕巧,注意保毫,并結合解決做形,搓揉至條索卷曲,歷時約5-8分鐘,揉好的濕茶團,每團約50-500克。初烘每焙籠可焙小茶團10-15個,將小茶團排列在焙籠中,溫度100-110度,焙至五六成干,以茶條不粘手時為適度。
 
  復焙整形復焙剛開始時,溫度掌握在50-60度,邊焙邊做形,使全部茶條卷曲似小猴。復焙溫度不宜過高,以防止芽毫脫落,但也不宜過低,太低水分蒸發(fā)太慢,色澤悶黃不鮮,復焙到八九成干時,火溫降至40-50度,一直焙至足干。最后經(jīng)揀剔梗片,即可裝箱。
責編: 娃哈哈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