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子《碧螺春夢》

  庭東山的優(yōu)雅庭園中,品著這“江南第一名茶”,覺得碧螺春的茶品確實不凡,醇而不濃,釅而不澀,回味雋永,水色澄碧,真有唇齒生芬之感。茶色碧綠清瑩,令人想到五湖煙水的碧波。主人解釋碧螺春沏泡的方法:水以初沸為上,銅壺里的水是新汲的井泉,沒有到起泡沫時,即使冒汽也不能泡茶,所以剛才要大家等候。水沸之后,用沸水燙杯,讓茶盅有熱氣,以先發(fā)茶香。因為碧螺春的茶葉帶毛,要用沸水初泡,泡后毛從葉上分離,浮在水上,所以把第一泡的茶水倒去。第二泡才是可口的碧螺春,但最好的茶還不是第二次泡的。待第三次泡,茶的香味才充分發(fā)揮出來。采碧螺春,一般是“一旗一槍”(即一芽一葉,葉又稱“雀舌”)。制作時殺青、揉捻、干燥三個過程連續(xù)操作,這樣就發(fā)揮了碧螺春“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的特點。
       

  品茶,和普通“牛飲”般的解渴大有區(qū)別。讀過張宗子《陶庵夢憶》,總忘不了他寫自己從杭州到南京為品茶而專程去拜訪閔老子的經(jīng)過。短短數(shù)百字把閔老子這位深諳“茶文化”的高人寫絕了。中國人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文化、享受文化的天賦使人驚訝。在北京時,我的一位鄰居——住在破廟里的一位清潔工人,下班后首先忙于照管他種的一盆菊花和一盆蘭花。菊花栽在一把破茶壺中,只有一朵紫菊花開在茶壺嘴上;蘭花則在一個破蟋蟀罐里開花,冬天清香四溢。這和閔老子品茶可以相互輝映,可惜沒有張宗子這樣的文章高手把它一一記下來。由為解渴而飲茶,提高到欣賞茶的色香味,產(chǎn)生出像碧螺春這樣的名品,這就是中國人在生活上的文化享受。

  在20世紀80年代,碧螺春在蘇州茶葉店里,售價每兩就以百元計。但那天聽主人說,真正好的碧螺春,茶葉店里買不著,多是洞庭東、西山的茶農(nóng)自己留著在家里嘗,偶然送一點給至好親朋作為隆重的饋贈。碧螺春是江南人愛好的名茶,已故名畫家張光宇的夫人現(xiàn)在還健在,已年近九十了,住京,每逢有親友南來北往,總是托買碧螺春。同吳祖光、丁聰一起辦過《清明》雜志的襲之方兄,定居蘇州,每年到北京,都給張夫人帶碧螺春。我自己是個俗人,對于茶沒有特別的偏愛,只要是好茶,杭州的龍井、祁門的紅茶、福建的鐵觀音、普洱的沱茶,我都愛好。我妻子的家鄉(xiāng)富春江兩岸,也以茶名。明、清之際,官府催貢,茶農(nóng)甚以為苦,詩人韓鞏曾有“富陽江之魚,富陽山之茶,魚肥奪我命,茶名破我家……”之詠。富陽安頂村的“巖頂”,至今有名,有“十里茶香”之稱。在北京時,每年也收到從她家鄉(xiāng)寄來的新茶。

  正如書法,有人愛王羲之父子,有人愛張旭、懷素,也有嗜米芾如命的張五常教授。中國土地遼闊、文化悠久而豐富,各有所好是很自然的。喝茶也是一樣。潮州人、福建人,以小壺泡極釅的鐵觀音,濃烈異常,也是十分有名的一種茶道。我也愛喝這種據(jù)說在舊時代足以使人傾家蕩產(chǎn)的名茶,可是因為喝的機會不多,幸而還沒有養(yǎng)成嗜好。

  年前洞庭東山那次喝碧螺春,卻是我至今難忘的一次品茶的享受。碧螺春和蘇州人的性格有點相像,品碧螺春,有如“十七八女孩兒,唱楊柳岸曉月”,而不是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的情調(diào)。唐代詩人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他“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直至“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種喝法,決不能用來喝碧螺春。

  今年遠在澳洲,親友也常從遠方寄來茶葉。有時閑坐藤蘿花下,一杯清酌,情思也就自然地跟著茶煙輕微的飄入故鄉(xiāng),言笑晏晏的故人,多年盤桓其中的破書殘卷,曾經(jīng)涉足的江南塞北,楚尾吳頭,以至富春江小船上的魚餐、蘇州的碧螺春……“魂魄一時未入夢”!幾時才再現(xiàn)這些歡娛呢?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責編: ahao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