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茶為萬病之藥

  性味,是中藥的重要理論,一般又可稱之為“四氣五味”。四氣(或四性),即寒、涼、溫、熱,表明藥物的寒熱特性。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藥物的味道。這兩者,都與該藥的功效與主治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無毒”,《本草綱目》改作“味苦、甘,微寒,無毒”基本相同,只更動了兩個字的位置。這是比較符合茶的實際味道的。中醫(yī)理論一般認為:甘者補而苦則瀉,可知茶葉是功兼補、瀉的良藥。微寒,即涼也。具寒涼之性的藥性可以清熱、解毒,這也與茶的實際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論述,也大體類似。例如:《本草拾遺》作“寒,苦”,《湯液本草》作“氣寒,味苦”等。

  “歸經(jīng)”理論,是比較晚出現(xiàn)的中藥理論,到金元之際才盛行起來,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謂歸經(jīng),是指藥物的主要功效所屬的“經(jīng)絡(luò)”與臟腑。例如:治咳喘者,歸于肺(手太陰)經(jīng);治排尿疾病者,歸于腎(足少陰)經(jīng)或膀胱(足太陽)經(jīng)。茶的歸經(jīng),據(jù)《湯液本草》是“入手、足厥陰經(jīng)”(手厥陰屬“心包”,足厥陰屬肝);據(jù)《雷公炮制藥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腎五經(jīng)”。五臟,是中醫(yī)臟腑學(xué)說(一般稱為“臟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臟,說明功效是十分廣泛的。

  功效與主治,是中藥的最主要內(nèi)容。沒有功效與主治,就不成其為藥物。上文曾述及“茶為萬病之藥”,可知茶是有很多功效與主治的。功效,亦可稱之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藥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一種抽象名詞,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主治,是指所能治療的主要病癥,如同書正文中的“瘺瘡”、“熱渴”等。關(guān)于茶的功效,大致可以歸納為二十四項。

  至于為什么茶葉能有這些功效與主治呢,本草自有它的解釋,一般系從氣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歸經(jīng)等理論加以闡述。如《本草綱目》解釋茶的藥理作用說:“機曰:頭目不清,熱熏上也。以苦泄其熱,則上清矣。且茶體輕浮,采摘之時,芽蘗初萌,正得春升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乃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利頭目,蓋本諸此。”

  薏苡芢綠茶

  材料:綠茶粉、薏苡芢各適量。

  用法:將綠茶粉放到碗里,然后加一些炒熟的薏苡芢粉(糙米粉、黃豆亦可),加上奶油攪和均勻,用熱開水沖泡即可飲用。

  功用:養(yǎng)容美顏、利尿消脂。

責編: 彼岸花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