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給喝茶披上了文化的外衣?

  喝茶這么件家常事兒,如今被罩上許多神秘的外衣,有點像披著狼皮的羊了。有了狼皮,就很嚇人,普通人接近不得似的。這張狼皮就是文化。

  想起廣東人管喝茶叫飲茶。這本是頗具古風的說法,但用在北方,“飲”會變成去聲,一般是指喂騾子喂馬。也有用在人身上的時候,那是萬惡的資本家嫌惡勞苦大眾。新社會了,不興這套了。但眼下愛把喝茶往文化上引的人,我看就有向資本家方向出溜的危險。

  前兩年愛去三里屯一家小茶館,地方很小,三張小桌,能容十人左右吧。茶好,環(huán)境清靜,服務(wù)周到,像在家。所以,有朋友來,就領(lǐng)了去。不想好景不長,沒隔多久,大概茶館賺了錢,搬到不遠的別處,面積擴大了,氣勢也嚇人了———屋內(nèi)燭光幽暗,布滿常青植物;八仙桌,官帽椅,像古董(真假未經(jīng)考證);茶單換成個大扇子,賬單換成即興書法;進門就得躡手躡腳,說話最好如蚊子哼哼,否則店家厭惡的目光隨之即來……總而言之一句話,可文化了!我去了一趟,被那所謂的茶文化驚著了,不敢再去。后來偶爾從那兒路過,看著一窩一窩的老外出出進進,本來就藍的眼睛,因為好奇變得更泛興奮的幽光,就忍不住要琢磨,他們把那兒當三寸金蓮博覽會了吧?

  相比起來,我更喜歡舊時的茶館。不過我生得晚,更舊的茶館風情,雖然能從老舍話劇中領(lǐng)略一二,到底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我能想起的,是八十年代初,陶然亭湖邊的那家茶館。一大間屋子,家常的桌椅;冬天生火,暖和,夏天吊扇,涼快;花茶為主,滿屋流香,有點兒俗,卻是沁人心脾的地方風情;備有瓜子花生果丹皮等零食,偶爾還有人拉琴助興……坐在那里,常有一種錯覺,以為一大家子人正在團圓守歲。

  我這么說,并非要把喝茶這么件雅事生往腌月贊小館拉,雅我不反對,我是反對奢談文化。喝茶就是喝茶,茶館就是喝茶的場所,該注意的,應(yīng)該是茶新不新,水凈不凈,人善不善;你把精力都用在營造氣氛上了,就叫舍本逐末。如果那就叫文化,不要也罷。作家阿城說過一段名言:《紅樓夢》里的王熙鳳,那才叫真江湖,以為打打殺殺就是江湖嗎?那叫土匪!依我看,把喝茶往文化上瞎引的人,錯就錯在將土匪奉為真江湖了。

 

責編: mother5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