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紅】一盞工夫茶,幾世有心人

  祁門紅茶從創(chuàng)制至今已140余年。這140多年的歷史過往,充滿了傳奇、顛覆與回歸的記憶。而在這時光長流中,祁門紅茶的復興之路、祁紅技藝的傳承之路,也是走得水往山復,一言難表。


  1.工夫起,祁門香


  “工夫茶”茶最早并不僅指紅茶。在吳覺農先生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茶葉資料選輯》中記載“武夷巖茶與紅茶都有稱為工夫茶的品種”,但民國之后,巖茶就沒有再被冠以“工夫”字眼了,“工夫茶”即全指紅茶。


  “工夫”的含義,是指初制、精制過程中的加工十分精細,下的工夫非常深刻。祁紅工夫紅茶是所有紅茶里最費工夫的,初制、精制兩大工段,其中傳統(tǒng)手工的精制工序包括初抖、分篩、打袋、毛抖、毛撩、凈抖、凈撩、挫腳、風選、飄篩、撼篩、手揀、拼配、補火、勻堆、裝箱等十幾道工序。整個制作過程極盡繁復考究,祁門工夫紅茶因此被視作中國工夫紅茶的代表。


  品質卓著的祁門工夫紅茶,自創(chuàng)制以來,即以“香高、形美、味醇、色艷”揚名于世。在國內外茶史上,沒有一款茶葉能像祁門紅茶一樣,連連榮獲國際金獎:1910年,獲第一屆南洋勸業(yè)會一等獎;1911年,獲意大利都郎博覽會金獎;1915年,在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榮獲大獎章、金質獎章等多個獎項……祁門紅茶飄香五洲,出口英國、荷蘭、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日本人稱其為“玫瑰香”,英國人稱為“祁門香”,被視為時髦飲料風靡當時的英國皇室更被視作其指定用茶,獲“王子香”等贊譽。

 

  巴拿馬金獎獎章圖

  祁門茶葉自此獨成一派并光輝璀璨。而關于這份傳奇的緣起,關于祁紅的創(chuàng)制者到底是誰,也一直是個廣受關注的話題。


  一種說法認為是祁門人士胡元龍。據(jù)1916年3月15日《農商公報》上刊載的大清政事奏折記載:“安徽改制紅茶,權興于祁、建,而祁、建有紅茶,實肇始于胡元龍。”胡元龍出生于門縣平溪鄉(xiāng)貴溪村,博讀書史,兼進武略。他放棄了功名,將自己的熱情投注到工農業(yè)生產中。在貴溪村的李村塢,胡元龍筑起5間土房,栽4株桂樹,名之曰“培桂山房”,并在此開辟荒山5000余畝,遍種茶樹。因為綠茶銷路不佳,1875年,胡元龍從寧州請來師傅,用自產茶葉試制紅茶。


  另一種說法認為是黟縣人士余干臣。據(jù)1933祁門茶葉改良場叢刊《祁門之茶業(yè)》記載:“1876年,有黟縣余某來自至德縣,于歷口開設子莊,勸誘園戶制造紅茶,出高價以事收買。翌年設紅茶莊于閃里……此為祁門紅茶制造之始。”余干臣1875年被罷官回鄉(xiāng)后,仿造福建閩紅的方式制作紅茶,第二年還到祁門縣歷口設立茶莊。


  其實,無須過分糾結于如何“二取一”——比具體的一個創(chuàng)制者更為重要的是,與胡元龍和余干臣同時期的彼時先賢們,順應時勢,在祁門這片生產好茶的土地上引入了紅茶制法,發(fā)掘了祁門茶葉對于制作紅茶的優(yōu)秀適制性——工夫起、祁門香。


  2.計復興,開創(chuàng)舉


  胡元龍、余干臣之后,再次在祁紅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是以吳覺農、胡浩川等為代表的為重振祁紅事業(yè)而殫精竭慮的有才志士們。


  在包括當時英國殖民者對國際茶葉市場的操縱,中?。ㄥa)茶葉生產方式和技術的差異,國內動蕩的時局等多種原因的影響下,祁門紅茶在走過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間這段貿易最盛時期后,到20世紀30年代初,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數(shù)量一再下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來源:《祁門紅茶復興計劃》(1933年,吳覺農、胡浩川)

  1932年,當代茶圣吳覺農先生赴祁門任安徽省立茶業(yè)改良場場長,在積極推動茶葉改良工作的同時,積極籌備祁門茶業(yè)改良場;1934年,胡浩川先生出任祁門茶業(yè)改良場場長。在此后的十幾年里,祁門紅茶進入了由改良場主導的全面改良時期。

 

  平里改良場現(xiàn)狀

  安徽省立茶業(yè)改良場的前身,是1915年北洋政府農商部在祁門平里創(chuàng)辦的以研究和拓展祁門紅茶為主旨的安徽省模范茶場——中國第一家茶葉科研機構,現(xiàn)代茶葉科研的萌芽。1934年,它又改名為后來響名全國的“祁門茶業(yè)改良場”。


  祁門茶業(yè)改良場是中國茶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新,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它“開中茶自來未有的創(chuàng)舉”,在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方面開我國茶界實業(yè)之先河:1930年代祁紅產業(yè)形成了問世以來的第二個高峰,外銷再度呈現(xiàn)繁榮景象;在培養(yǎng)人才等方面,更是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批泰斗級的專家學者,吳覺農、胡浩川、馮紹裘、莊晚芳等都曾在這里工作過;1949后在中國茶業(yè)公司系統(tǒng)負責業(yè)務技術的骨干許多都是在改良場學習或工作過,除了前述幾位大師級人物外,還有錢梁、黃奠中、張維、傅宏鎮(zhèn)、姚光甲、祁曾培、吳國英、葛延棟、董少懷、朱典仁、陳觀滄、莊任、陳洪彥、何德欽、裘覽耕、王良元、余怡生、孫守成、汪瑞琦、陳季良、黃盛昭、章世勛等一批現(xiàn)代茶葉科技的中堅力量。

 

  改良場舊址


  計復興,開創(chuàng)舉。這批志士們,看到了中國茶、中國祁門紅茶之于中國外貿的重要地位,復興之路走得艱苦卓絕,但仍不棄不餒。胡浩川先生到祁門后的15年間,無論再多的兵禍戰(zhàn)亂世事變遷,他都以“個人不離場,工廠不空廢,茶園不生荒”自勵,對祁門不離不棄,生死相守。他的著名詩句“不愛人間富貴花,只采平凡快活茶”正是那一代茶人精神境界的寫真。


  3.守之世,謂之匠


  1950年,改良場一分為三,一部分為祁門精制茶廠,一部分為歷口茶廠,另一部分為祁門實驗茶場。一年后,中國茶業(yè)公司屯溪支公司決定成立祁門和歷口兩個精制茶廠,1952年兩廠都被劃歸于安徽省茶業(yè)公司,命名為安徽省祁門茶廠。1959年,祁門茶廠搬到祁門縣城北門。經過多年不斷的調整和改革,祁門茶廠以新的姿態(tài)誕生,也開啟了祁門紅茶新的歷史大門。


  祁門茶廠的曲折中發(fā)展一直持續(xù)到新世紀初期。1992年,國家外貿體制改革,祁門紅茶遭遇生存困境。2005年,一度代表祁門紅茶歷史與輝煌的祁門茶廠,以改制失敗而倒閉的結局,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廠里的那些技術骨干們,也像蒲公英般散落在祁門的各個小作坊里。

 

  今年已經80多歲的閔宣文,就見證了這段過往。


  1951年,閔宣文進入上海商品檢驗局茶葉產地檢測人員培訓班學習,結業(yè)后,1953年起開始跟隨歷口茶廠技術廠長陳季良先生學習祁紅初制、精制技術,學習手工精制和制成品等級規(guī)格、質量要求,祁門紅茶審評的品質特點等知識。1958年,閔宣文調入茶廠任技術員,從此成為了祁門人。


  在此后與祁紅打交道的40多年的時光里,閔宣文成長為祁門茶廠和祁紅產業(yè)的技術權威。2008年,他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祁門紅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更被譽為“當代祁紅泰斗”,在中國茶葉界有著響當當?shù)穆曌u。他爐火純青的“官堆”技術,更是使得“閔拼”,成為祁紅的一塊金字招牌。


  1995年,年過花甲的閔宣文從祁門茶廠退休。韶華如白駒過隙,青春不再,可對于祁紅的那份執(zhí)著與至情依然不減。許多紅茶生產廠家紛紛邀請他前去指導祁門紅茶的生產加工和技術把關,他也經常深入紅茶加工企業(yè)調研,指導幫助企業(yè)提高生產技術和產品質量,還頻頻出現(xiàn)在各類茶葉評審評比活動中……2010年,退休將近20年的閔宣文,接受了安徽省祁門縣祁紅茶業(yè)有限公司的邀請,出任技術顧問,繼續(xù)與祁門紅茶打交道。


  當被問到現(xiàn)在的祁紅究竟怎么樣時,閔宣文說,時代不一樣了,現(xiàn)在的茶肯定會有些不同。過去的茶很好,但也不能說現(xiàn)在的茶就不如它。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傳統(tǒng)的工藝。


  同樣在堅持傳承傳統(tǒng)手工制作技藝的,還有謝永中。謝永中說,自己從學習手工制作祁門紅茶,到真正自信自己做的茶是好茶,他花了20多年的時間。


  根植祁門這片茶香沃土,謝永中的祖輩們都會做茶,1971年進入祁門茶廠工作后,他便開始學習祁紅精制工藝。從機械初制,再到精制手工,謝永中認真學習和研究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四十多年如一日。而在這豐富的生產實踐中,他也成長為廠里的技術骨干,積累了祁門紅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精華,更是以其出神入化的篩分絕活而聲名在外。


  所謂“篩分”,說起來像是很簡單的工作,就是把茶葉通過篩子分出來,實際上卻是一道非常復雜的工序。要通過不同的手型變化,讓不同形態(tài)的茶葉在篩面上跳動起來,長短、粗細、輕重,各自集中,又透過篩子的網(wǎng)眼,彼此分離。而茶葉又是千變萬化的,采摘時節(jié)的不同、甚至初制環(huán)節(jié)的細微差異,都決定了制茶師每次試圖篩分的茶葉也不盡相同,把握這一切只能靠制茶師自己的技巧和經驗。


  2012年,謝永中進入祥源祁紅公司負責生產工作,廠里也有幾個想學做茶的年輕人。他說,學手工精制要下狠工夫,但是現(xiàn)在,愿意花10年、20年的時間去學一門又辛苦、又相對冷清的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與謝永中抱著同樣傳承期待的,還有現(xiàn)在祥源祁紅統(tǒng)籌生產管理工作的陸國富。

 

  陸國富是1984年從安徽省池州供銷學校茶葉加工與檢驗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安徽省祁門茶廠的。在三十多年的祁紅制茶生涯里,他逐漸掌握了祁門紅茶制作的流程和關鍵技藝,并從實踐與理論兩方面對祁紅制茶工藝、技術與生產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貢獻,歷任祁門茶廠技術員、加工車間主任、加工廠廠長,以及祁門茶廠重組后的祁紅茶業(yè)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


  對于非遺傳承人這個身份,陸國富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種責任與使命。他認為真正重要的,是怎樣把祁門紅茶的工藝、技術與品質一代代傳下去。面臨人才的斷層問題,他每年特地安排一部分青工學習祁紅制作技藝,親自示范,教學培訓。2014年里,他的徒弟張惠民、畢昭純和汪權獲得市級非遺傳承人稱號;2015年,徒弟朱奇志也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人。他仍在持續(xù)挖掘新人,每年選擇2-3名新人作為重點后備來培養(yǎng)。

 

  作為一代祁紅茶人的代表性人物,肩負使命,陸國富正發(fā)揮著用平常心做實在茶的匠人精神,致力于祁門紅茶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弘揚。2015年,鑒于其對祁門紅茶所作出的突出貢獻,陸國富作為祁紅非遺技藝傳承人獲得“黃山不會忘記”獎。


  守之世,謂之匠。在閔宣文、謝永中和陸國富這三位代表性的“祁紅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固執(zhí),緩慢,重復,勞作”,但在這背后,正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的匠心精神——在一切講求效率、減少成本而盡力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始終如一,需要這樣的赤忱擔當,這樣的堅守本心。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