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紅茶之一,相傳于清咸豐、同治年間(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試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其產區(qū)分布很廣,以福安市坦洋村為中心遍及福安、柘榮、壽寧、周寧、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陽、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內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后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并設洋行,周圍各縣茶葉亦漸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聲也就不脛而走。
 
  自光緒六年至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萬擔,其中1898年出口3萬余組。穆陽長一公里,設茶行達36家,雇工3000余人,產量2萬余擔(參看《閩東志》)。
 
  其優(yōu)質核心產區(qū)位于歸嶺一帶,收條范圍上至政和縣的新村,下至霞浦縣的赤嶺,方圓數百里,境跨七、八個縣,成為福安的主要紅茶產區(qū)。運銷荷蘭、英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余個國家與地區(qū),每年收外匯茶銀百余萬元。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當時民諺云:“國家大興,茶換黃金,船泊龍鳳橋,白銀用斗量。”后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銷路受阻,生產亦遭嚴重破壞,坦洋工夫產量銳減。50年代中期,為了恢復和提高坦洋工夫紅茶的產量和品質,先后建立了國營坦洋、水門紅茶初制廠和福安茶廠,實行機械化制茶,引進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優(yōu)良茶樹品種,1960年產量增加到5萬擔,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經有關部門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復和發(fā)展,1988年產量達8000余擔。
 
  坦洋工夫茶產品榮譽
 
  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享譽中外,曾是英國王室專供茶。近年來,政府強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坦洋工夫”被列為“中華名人特供茶”,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坦洋工夫”證明商標注冊已被國家工商總局受理,并制定了相關標準,進一步規(guī)范坦洋工夫紅茶生產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團生產的產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茶事活動中獲得“茶王”、“名茶獎”等獎項,產量、質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應逐步擴大,被列為福建省主打品牌產品,全市年生產坦洋工夫紅茶產量1000噸,產值1.2億元,主要銷往歐盟、日本、俄羅斯及東歐、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
 
  2013年由國家商務部組織中國企業(yè)家代表團參加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經過國家商務部對國內上萬家企業(yè)的篩選后,鑒于新坦洋茶業(yè)集團在企業(yè)發(fā)展、項目建設、產品推廣、技術研發(fā)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和良好聲譽,經國家農業(yè)部、國家商務部推薦,新坦洋茶業(yè)集團被選為中國紅茶代表參加巴拿馬第31屆國際貿易博覽會。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中南美洲國際洽談會上,由巴拿馬貿工部部長隆重宣布榮獲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紅茶國際金獎單位:中國新坦洋茶業(yè)集團,并親自新坦洋茶業(yè)集團董事長張錦華頒發(fā)巴拿馬自1915年來第一枚紅茶獎章,世界客商與巴拿馬人民共同鑒證坦洋工夫重現中國紅茶榮耀的輝煌時刻。
坦洋工夫茶的歷史
  1915年坦洋工夫憑借自身的天生麗質和精湛工藝在“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獎章,為坦洋工夫成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歷史地位。
 
  時隔一個世紀后,在福安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紀坦洋工夫風采依舊,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榮獲“2013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
責編: 紅豆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