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tài)視角看滇茶

我在《人與生物圈》2018 年第一期“茶葉之路武夷山”專輯“生態(tài)視角看中國茶葉”一文中,對于云南滇茶寫到:“瀾滄江畔、高黎貢山、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 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區(qū)豐富。

茶樹多高大喬木,喬木種茶樹葉片大而肥厚,制成的茶葉口感豐富、滲透力順暢、細膩綿長,香氣深沉而厚重。這里是普洱茶和滇紅茶的出產地。

”2019 年 5 月,為了能更加深人地解讀云南、四川茶葉生態(tài)特點,我再次參加了“茶葉之路專題”考察組,深人云南、四川保護地周邊的主要茶產區(qū),調研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茶品質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阻斷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使滇西南的古代氣候成為適合亞熱帶植物生長的“大溫室”,為茶科植物的誕生演化提供了最佳生長環(huán)境。

經歷代科學家所做的大量實地考察工作,發(fā)現了大量茶科植物的祖先 —— 寬葉木蘭化石。

這就更加充分證明了云南西南部就是世界茶樹起源與進化的中心地帶。時至今日,這座神奇的“大溫室”里面依然生長著很多原始野生型古茶群落。

其中包括“大喬木類型古茶樹”“過渡類型古茶樹”“小喬木類型古茶樹”和與高大古茶樹共生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植物,以臨滄大雪山為代表的高大古茶林成為世界絕無僅有的原生古茶群落樣地。

在青藏高原數千公里生態(tài)屏障庇護下的最優(yōu)地段上,就是人賜美名的“七彩云南 "。

滇西南地區(qū)更凸顯為大地母親最為眷顧的寵兒位置,她的西部不太遠是印度洋的孟加拉灣,東部受太平洋季風影響,西面來風溫暖濕潤,東面來風濕潤溫暖。

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不僅隔斷了北方冷空氣,同時在喜馬拉雅山山脈南部形成巨大的負壓帶,加上怒江峽谷、瀾滄江峽谷的“水汽通道”作用,猶如兩臺巨大的“ 加濕器 ”,把一個“ 舌狀溫濕帶 ”向北拉動了足足 4 - 7 個緯度。

生生把亞熱帶山地氣候改變成了具有熱帶氣候特征,使這地帶全年四季如春,風調雨順、整日霧海茫茫,彩云飄飄,那些越過北回歸線的山地常綠闊葉林的樣子有點兒像熱帶雨林的樣貌,這才誘發(fā)了不少茶科植物向更多方向分化演進,居然還存在喬木茶樹的“過渡種”。

與松杉樹、鐵樹、棕櫚等裸子植物相比較,茶樹是雌雄同株,異花授粉的高級被子植物,需要經過相當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的演變和進化才有了今天這個模樣。

科學界公認喬木茶樹最早的祖先是由遠古大葉木蘭科植物進化而來,也有些植物學家認為茶樹屬于杜鵑目、山茶科、山茶屬的常綠闊葉喬木,現生的大樹杜鵑也距離云南景谷不太遠,葉子形狀也非常近似于大葉木蘭。

因此最早的茶樹起源于第三紀的寬葉木蘭樹已是今天科學界的共識。

云南普洱市的景谷縣是我國第三紀大葉木蘭科植物化石發(fā)現最集中的地區(qū),這一區(qū)域及周邊鄰近地區(qū)被學術界稱為“第三紀景谷植物群分布區(qū)系”。

在這一地帶發(fā)現很多茶科植物祖先化石與現生高大喬木原生古茶林交錯重合現象,這一現象在其他地區(qū)是沒有的,恰恰說明祖先與后代的親、緣、變異、分化的演進結果。

在滇西南高山峽谷上進化成為強勢物種的高大喬木型古茶群落的大茶樹,樹高達 30 余米,樹冠直徑也有 15 米,根深葉茂,花開繁盛、果實累累,成熟的果實掉落之后順山坡滾落掉人瀾滄江、怒江之中,再借著江水漂到下游沿江的南亞各國。

在那里又有了新的生長環(huán)境,同時又產生了新的變異,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生存和不斷適應,又組成了新的茶科植物群落,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下游原生古茶群落。

最讓我們感到高興的是,位于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zhèn)大雪山上的“ 云南雙江野生古茶樹群落”,面積近 2 萬畝,海拔高度為 1800 ~ 2980 米。

初步統計約有萬余棵樹齡近千年的喬木類型野生古茶樹,當地民眾傳說樹齡最高達到 2700 年,這其中的科學依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有專家認為,這個原始古茶群落是目前發(fā)現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喬木類型野生古茶群落,可以成為“云南是茶樹起源中心地帶”“中國是茶樹馴化和栽培發(fā)祥地”的有力證據,是至今尚存記錄喬木茶樹演變的活化石 ”。

無論是生態(tài)系統還是生物多樣性,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都極具科研價值。

在這片原生喬木類古茶群落中至今仍保留著完整優(yōu)良豐富多彩的茶樹基因,不僅是中國和世界茶科植物種類絕無僅有的重要種質資源,也是世界茶科植物起源、演進、變異、分化的重要原生群落模式示范地。

云南臨滄地區(qū)雙江縣勐庫大雪山原生古茶群落是大自然留給人類極其珍貴的“ 活化石 ”級珍貴自然遺產。

為國際古茶研究提供重要的實物樣板,對我國在國際茶科植物研究和發(fā)展戰(zhàn)略地位及其話語權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仔細看生長在云南南北兩個不同生態(tài)系統生長的兩大喬木類型大茶樹,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帶的喬木茶樹,多數為阿薩姆種 ( 中文名字“ 勐庫種 ”),北回歸線附近或更北分布的喬木類型大茶樹更多屬于“大理種”,兩種高大喬木茶樹的外觀很容易分辨。

“勐庫種”就像小灌木茶樹的放大版,主干不明顯,而“大理種”茶樹主干非常明顯,樹冠非常茂密,遠遠看去像個大蘑菇。

例如鳳慶小灣那棵“ 茶樹王 ”就屬于“ 大理種”。很多當地少數民族傳統制茶工藝將“勐庫種”茶樹嫩葉制成曬青普洱茶效果比較好,而鳳慶當地茶人把“ 大理種 ”茶樹嫩葉制成紅茶的效果比較好。

久而久之,在云南就出現了“ 曬青普洱茶 ”和“ 滇紅茶 ”兩個截然不同的加工成品茶。

這兩個不同類型的成品茶既是因為樹種的不同,也是加工工藝不同的綜合結果,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茶葉品種都有大量的消費群體。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21年7月刊

文 | 王方辰 圖 | 羅瑞紳 [ 除署名外 ]

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