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嗎?”當(dāng)聽說要出竹筒茶的時候,在大益多年的陳姐第一反應(yīng)就是確認自己沒聽錯,當(dāng)然,有這反應(yīng)的不止她一個。畢竟上次見面,還是2003年的事情了,更早就要追溯到95年、98年......難怪懂的茶友會說大益竹筒茶是上個世紀的事。
竹筒茶好喝,但不好對付,總會給制茶人出各種難題。要想把它收拾的服服帖帖,光花時間還遠遠不夠,你還得花心思、花耐心,這也是為什么要見一面就從去年說到了今年。但當(dāng)我們真的喝到這一口的時候,就覺得所有等待都值得。
但好茶多磨,在沒和大家見面的日子里,竹筒茶都是在和茶廠的制茶師傅們較勁兒。
磨人的竹子——探尋小香竹蹤跡
選對竹子,竹筒茶就成功了一半。
但磨人的來了,這個太嫩不夠韌、這個太老竹汁少、那個又不夠香.…....竹子雖多,但能選擇的并不多。
直到遇見了它們——在林野自然生長的高山小香竹,冬至后的竹子水分少,竹香也最好。
至于尺寸最終在多次打樣對比后確定,竹節(jié)內(nèi)徑4.3cm,長35cm,選好竹再經(jīng)過裁
選竹
磨人的原料——勐宋奏鳴曲
有了竹子,填充的茶也別小看,當(dāng)兩種不同物質(zhì)融合,要么水里納瓜要么珠聯(lián)璧合,大有講究。
最終茶廠師傅將目光鎖定它——勐宋,新六大茶山之一,這里山高谷深,地形復(fù)雜,又集聚山野之氣。
稱量
雖然作為一個山頭,勐宋茶身上卻有著多重山頭的身影,有一點班章的厚,又有一點易武的甜,還有一點南糯的香。
比起獨奏,勐宋茶更像是一首暢快的交響樂,有霸氣也有綿柔,有熱情也有恬靜。
5年陳料的時光,茶湯飄散著絲絲陳韻,一杯茶的時間也能變的悠長悠長。
磨人的工藝——純手工慢制茶
填茶
原料敲定后,接下來就全憑師傅手藝了。
整個過程需經(jīng)填茶-舂茶-烤茶-取茶-干燥-包裝多個繁瑣步驟,而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輕心。
舂茶
茶就拿烤茶來說吧,最初打樣的時火候的掌握是關(guān)鍵,火大容易焦,火小竹汁浸潤不足,候,師傅來回試了很多次,這才把這個度拿捏住。
要保證竹筒的每個面都能受到炭火的關(guān)照,需要不停地翻面,但簡單的事情重復(fù)做并不容易,需得一心一意。
烤茶
每當(dāng)進入烤茶,能聽到的就只有炭火的滋滋聲和竹筒翻動碰撞的聲音,竹汁一點點蔓延茶葉,兩股香氣在高溫的炙烤中相偎相依,竹膜也義無反顧離開竹子與茶緊貼。
剖竹
雖說制作竹筒茶花的時間足夠去做更多餅茶了,但這次還是選擇了它,大概是每個制茶人都有的執(zhí)念,整個過程急不得,慢慢來,本身就是一種誠意。
烘干
青云柱——清風(fēng)恰幾許,竹香入茶中
輾轉(zhuǎn)了那么久,成型的竹筒茶總得取個配得上這么多個日夜的名字,于是便有了它——青云柱?!盁o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巔”,結(jié)合369g的節(jié)節(jié)高升,誰會拒絕它這么美好又霸氣的祝福呢?
如果你要問口感,大概是從第一口到最后一口貫穿始終的甜充斥著口腔,蜜果的茶香滲透著清新的竹香時不時往里鉆,若隱若現(xiàn)的煙香,變化著、豐富著、回味著.....沖泡時出湯慢些會有些許澀感出來,整體比較適口。
茶有它的生命,寥寥幾筆只能窺見冰山一角,它的故事不在文字里,而在你的茶杯里,等你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