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無論是魚米之鄉(xiāng)的江南,還是牛羊遍地的塞外,都與茶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2022年12月18日,“茶和天下共享非遺”主題活動陜西分會場“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guān)習(xí)俗”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慶典儀式在咸陽舉行。活動現(xiàn)場,茶匠們從禮茶、飲茶、制茶等方面,讓更多人了解了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guān)習(xí)俗的深厚內(nèi)涵,使茶文化深入人心。
西北大學(xué)茶研究所所長孫斌向北京茶世界新媒體平臺提供的圖片
“在中國豐富的茶文化中,最著名的非‘大唐貢茶’莫屬?!碧崞鸩栉幕鞅贝髮W(xué)茶研究所所長孫斌感慨道。
千年前,茶圣陸羽游歷四方后來到長興寫下《茶經(jīng)》。顧渚紫筍茶,從此成為唐代貢茶。但隨著歷史變遷,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的“大唐貢茶”也慢慢失傳和褪色。
如何讓“大唐貢茶”重現(xiàn)世人面前,是孫斌一直考慮的問題。為此,多年來他一直在《茶經(jīng)》和大量歷史文獻中尋找方法。
“還原‘大唐貢茶’是一項復(fù)雜繁瑣的工程,不僅要捋清每一步的工藝步驟,還要了解工藝背后的歷史典故和悠久文化。”孫斌說。
2022年12月29日,在做好充分準(zhǔn)備后,孫斌開始為記者還原“大唐貢茶”的制作過程。作為唐代宮廷御用的貢茶,首先讓人震驚的就是那一套巧奪天工的茶具。
鎏金蕾鈕摩羯紋三足架銀鹽臺、鎏金鴻雁紋銀茶碾子、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銀茶羅子、鎏金蔓草紋長柄銀匙……
為了更真實還原“大唐貢茶”,孫斌專門復(fù)制了這套茶具。雖然是復(fù)制品,但是他用的時候還是小心翼翼。
首先,他用鑷子夾起一塊茶餅,點起圍爐開始烤炙。與普通茶餅相比,貢茶的茶香更加柔和,隨著烤炙時間的延長,淡淡的茶香會源源不斷散出。據(jù)了解,在唐宋時期,宮廷在飲茶時,第一步就是烤炙。
經(jīng)過兩至三分鐘的烤炙后,就要立刻開始碾茶,這不僅可以保留茶的香味,也讓茶變得更容易煮制。
“碾茶是一個慢功夫,碾得越細,茶煮出來越沁人心脾?!睂O斌說。
所謂慢工出細活,整塊茶餅需要碾制成粉末后才算成功。在完成碾制后,還必須把茶倒入茶篩,進行再次過濾,古人把此步驟稱為羅茶。
“羅茶過后,就剩下煮茶了??蓜e小看煮茶這個步驟,里面的門道也有很多。”孫斌仔細看了看篩過的茶粉,喃喃道。
煮茶并不是直接用水煮。首先要從用來飲茶的水甕里舀水加熱,待加熱至略微冒泡的時候,再放入鹽。
放鹽是古代宮廷煮茶的一項重要步驟,據(jù)《茶經(jīng)》記載,鹽還有中和酸堿性的作用,從某種層面看,鹽也可以用來解毒。
煮制10分鐘左右后,一碗清香撲鼻的“大唐貢茶”就完美呈現(xiàn)在記者眼前了。淡黃色的茶湯伴著熱氣散發(fā)著淡淡香味,喝下一口感覺甘甜爽口。
法門寺博物館向西北大學(xué)茶研究所所長孫斌所發(fā)的收藏證書。西北大學(xué)茶研究所所長孫斌向北京茶世界新媒體平臺提供的圖片
孫斌說,在古代宮廷飲茶時,一些高級官吏或西域使者還會在茶里放些胡椒,以感受別樣風(fēng)味。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是中國的一張名片。孫斌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在喝茶時,既要愛茶,也要懂茶,茶文化不僅是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世界的文化遺產(chǎn)。
來源:各界導(dǎo)報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