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喝茶卻不見茶葉?
唐宋時期的“煎茶”、“點茶”
和我們現代人喝茶有啥區(qū)別?
小黑分享,多數人都不知道的“茶歷史”
???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
不管是文人的“琴棋書畫詩酒茶”,還是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遍布于中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明朝之前,中國茶文化與“雅生活”密不可分,當時的茶葉因運輸困難、烹制方式繁瑣等原因,只在有錢有權有閑的人之間流通。
例如唐朝時,制茶方式以“餅茶”為主,又稱“團茶”或“片茶”。
所謂的“餅茶”,就是將茶經過蒸、搗碎、拍打成餅狀,然后再烤干保存。
飲用時,采用“煎茶法”。
先將龍團鳳餅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最后,將煮好的茶湯舀進碗里飲用。
到了宋朝, “點茶法”成了主流的喝茶方式。
將餅茶碾碎,置于碗中,以少量沸水沖點入碗,將茶末調成膏狀,然后制壺往茶盞中點水,同時以茶筅快速擊拂茶湯,直到出現厚厚的泡沫,再用泡沫作畫的一種技藝。
今天日本的茶道“抹茶”,與我們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點茶技藝非常相似。
煎茶和點茶,這些復雜繁瑣的的飲茶法,被賦予藝術、風雅文化的內涵,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和文人階層非常盛行。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jié)儉,于是在制茶工藝上發(fā)明了“炒青法”,并下令廢除了之前的團茶、餅茶等形態(tài),將各地進貢的茶品規(guī)格改為“炒青形散茶”。
散茶的盛行也慢慢改變了茶葉喝法,于是明朝年間興起了“泡飲法”,直接以開水沖泡散茶即飲,不壓不碾,化繁為簡。
由此,品飲藝術發(fā)生了跨時代的變化,喝茶開始變得簡單起來,同時也漸漸融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時至今日,這種飲茶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隨處可見。
用蓋碗和壺茶水分離式的喝法,改革開放之后才在大陸出現。
唐朝時期,日本大量的遣唐使來學習天朝上國的雅生活,然后帶到日本,于是包含了煎茶點茶的雅生活文化支脈,在日本被保留和延續(xù)了下來。
到了日據時期(1895-1945),雅生活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臺灣。
在不斷的改良優(yōu)化下,用蓋碗泡茶、公道杯分茶、再倒入品茗杯喝茶的儀式,在中國臺灣被發(fā)明了出來,并在改革開放后于中國大陸流傳開來。
只要稍稍查閱資料就能知道,現在茶藝師們所教授的茶道,其根基就在中國臺灣。
隨著中國喝茶文化的復興,這種茶水分離式的飲茶方法,逐漸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從05年到現在,中國一直并行存在著兩個飲茶市場:一個是茶水分離式的帶有審美的市場,主要以禮品市場和會所市場為主;另一個是在中國從未斷代的老百姓市場。
老師的大口缸里、公交司機的保溫杯里......茶葉始終以最易得易泡的方式,遍布于大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深耕云南茶十余年的探索經驗,我們認為未來的市場,茶葉會以更本真更簡單的方式,走入大眾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