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鑒別:等級篇

  賣茶的都說自己的茶好,究竟什么是好呢?

  都說自己的茶是茶農(nóng)家做的,哪個茶不是茶農(nóng)做的呢?

  賣家都說自己去監(jiān)制的,監(jiān)制是衡量等級的標準?

  。。。哎呀呀,反正買家越聽越迷糊。有木有方法鑒別等級呢?有木有辦法買到性價比高的茶呢?

  小編是愛喝茶的人,一喝就走火入魔從了茶行業(yè),靠山吃山,還不花點心思找點好茶喝?!我當(dāng)時的路數(shù)是:認識大咖,找大咖最貴的茶喝;跑茶店,找最貴的茶喝;找資深茶友,蹭最貴的茶;只要聽說的好茶,找來喝;跑茶產(chǎn)地,找最貴的茶喝;和茶友比茶評茶斗斗茶,也是一法。當(dāng)時我就想了,除非都在騙人,而且標準一致,這樣的機會也比較小吧?

  慢慢喝下來,茶好不好,等級高不高,多少有些心得了。在與茶友交流的過程也發(fā)現(xiàn),如果吃了一個蘋果,要把蘋果的味道形容給別人知道,難度系數(shù)超過9.9了。

  怎么辦?難道沒有一個辦法彼此交流?其實真沒有。我這里只是把一些心得和大家交流,供參考。

  在說茶之前,先說一個“認知偏差”的概念。前幾天看李笑來的一篇文章,說到認知偏差,是出于“錨定效應(yīng)”,簡單來說,就是絕大多數(shù)人常常過分依賴、過份重視“初始值”(比如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甚至只記得“初始值”。而這個初始值將成為其后所有判斷的依據(jù)。

  方法有一個:連續(xù)喝一個月好茶。{廢話!好茶在哪里找?)

  這個“錨定效應(yīng)”出現(xiàn)在對茶的認識上也是很突出的。只要我說這茶好,你要說它不好,我整個人都不好了。只要我買了這個茶,怎么說我也要捍衛(wèi)這個茶的聲譽,即使是已經(jīng)是不能喝的茶。這是人性的真實,放誰身上也一樣。但是,這可能會阻礙了對茶進一步的認知,會花掉很多冤枉錢。

  有人說,茶是黑面賊,無法辯高低。其實,這里是有方法的。我略舉一二供參考。

  粗細質(zhì)地之分

  等級低的茶,茶湯粗,滋味散。等級高的茶,茶湯細膩,有細密的質(zhì)感。想想舔一塊沒打磨的石頭和一塊打磨過的玉石的感覺。

  甜度

  等級低的茶甜度低,茶湯因此寡薄。等級高的茶甜度高,能感覺到茶湯里冰糖甜的舒服。甜度是茶湯立體感飽滿度的一個主要因素。我試過在茶湯里放冰糖,想試驗這樣會不會有方法讓人理解甜度,但茶的甜和糖的甜還真不一樣,無法類比。

  留口回韻度

  等級低的茶在口腔里的留存不長,甚至只留下苦澀味不散。高等級的茶入口淡而順滑,但留存長,慢慢展現(xiàn)的茶味比入口時還明顯,口腔明顯是滋潤的。“淡而有味”是高端茶的明顯特征之一。

  這里還有一個內(nèi)涵物的標準,高等級的茶的耐泡度更高??梢杂猛瑯涌藬?shù),同等時間浸泡去比較。

  生津

  等級低的茶刺激口腔的生津感弱。高等級的茶,在無聲無息之間讓口腔生津,猶如舌底鳴泉。

  身體感受

  高等級的茶可以讓人微出細汗,毛孔微開。高等級的茶和老茶還會讓胃感覺暖和舒服。

  最后,我們來說說一個“潤”的感覺

  這個真的很難形容。都是水,哪里來潤不潤的區(qū)別?!但是真的有。當(dāng)茶的等級太差,或者做工有問題,就會產(chǎn)生茶湯生硬的感覺。好的茶是滋潤的,越往后喝越潤。而差的茶,越往后喝,纖維質(zhì)的粗躁感顯現(xiàn)出來,茶湯顯現(xiàn)出“干”的口感。

  因為普洱茶是后發(fā)酵茶,不潤的茶在后期的陳化中后越走越差。

  說得再多,也不如喝得多。重點在比較,而在比較的時候,需要把自己放空,盡量客觀地忠實于自己口腔感覺,而不是腦袋的感覺。

  見多識廣,見過頂級、好的東西,才能培養(yǎng)自己的品鑒力。

活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