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師如何為祁門紅茶定級

  1991年5月,由安徽省祁門茶廠精心制作的兩噸祁門紅茶,隨著國家主席江澤民出訪前蘇聯(lián),被作為國禮贈送給蘇方領導人和莫斯科、列寧格勒兩市人民,引起不小轟動。他們說,中國送來的珍貴祁紅,令我們品嘗到了久違的祁門香。

  “祁門香”是來自原產地安徽黃山西麓祁門縣的獨特產物。這里被譽為“中國紅茶之鄉(xiāng)”,常年云遮霧繞的氣候和紅黃土壤,賦予了祁門紅茶一種神秘的香氣——聞起來似花似果似蜜,蘭韻獨具。一百多年前,歐洲的貴族為之癡迷,又說不清道不明,干脆就以產地名之。

  要使茶葉散發(fā)出“祁門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祁紅全稱“祁門工夫紅茶”,其制作過程極其精細,初制加精制共17道工藝。鮮葉經過萎調、揉捻、發(fā)酵、干燥等初制程序后進入精制階段,經過復火、抖篩、手篩、打袋、風選、飄篩、撼篩、手揀、拼配、補火、勻堆等十幾道精制工序,一份真正的祁門工夫紅茶才能完美呈現。每一道技藝,都需要日積月累,千錘百煉。有的制茶人學了一輩子,也未必能全部把握精到。

  其中,能不能使茶葉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由制茶師傅進行干預的官堆極為重要。

  所謂官堆,是一項經驗活兒,包括了茶葉的拼配和勻堆。由于茶葉品質深受季節(jié)、產地、工藝影響,需要按照等級要求把同等級的、但來自不同產地和采摘天氣的茶葉拼起來攪勻。這樣不僅可以搭配制造出最動人的香氣和湯色,還保證了祁門紅茶穩(wěn)定的品質。

  現任祥源茶業(yè)祁紅公司生產顧問的閔宣文和祥源祁紅副總經理的陸國富,都是1991年這批國禮茶制作的參與者,前者的“官堆”堪稱絕活,后者深得拼配要領,更是全能型技術高手?,F如今,他們每天早上還是會按照慣例評茶,親手把關茶葉品質和等級。

  “即使拼配的茶級別并不高,拼配這等茶葉精制生產中非同小可的事情,還是得我們親自把關。”正是這種精益求精、專業(yè)嚴謹、專注堅持,造就了祁紅的經典品質。

茶緣一生

  1933年出生的閔宣文今年已經84歲了,早已是可以在家里享清福的年紀,可是出于對祁紅的熱愛和牽掛,閔老還是每天都來到祥源祁紅工廠里的辦公室。

  見到閔老時,小編頗感意外——推開辦公室的門,只見精神矍鑠的閔老正坐在桌前熟練地操作著電腦。

  在交談中,閔老思維敏健,對祁紅歷史上各種數據往往脫口而出。偶爾有些往事由于太久遠,閔老會翻出筆記本查閱,里面記錄著歷年來毛茶收購價格、數量,祁紅出口的國家、出口量、價格以及祁紅相關的國家政策。整整齊齊的表格,一絲不茍的筆記,無不顯示出閔老對這份事業(yè)的用心。

祥源祁紅生產顧問閔宣文

  少年時代的閔宣文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今后會與祁紅牽絆一生。

  祁紅自創(chuàng)制以來就以出口為主。新中國成立后,其出口前的檢驗工作由上海商品檢驗局承擔。1951年,閔宣文進入上海商品檢驗局茶葉產地檢測人員培訓班學習。1953年起開始跟隨歷口茶廠技術廠長陳季良先生學習祁紅初制、精制技術,手工精制和制成品等級規(guī)格、質量要求,祁門紅茶審評的品質特點等知識。

  1958年,在上海支援安徽的熱潮中,閔宣文和另外兩人被調到安徽省祁門縣的祁門茶廠任技術員。從繁華都市上海顛簸兩天來到地處山區(qū)的小縣城,落差極大。后來,另外兩位先后調回了北京和浙江省茶葉公司,只有閔宣文一人默默堅守著。

20世紀50年代來祁門茶廠考察的前蘇聯(lián)專家名錄,

現存于祁紅博物館。

  1960年,祁門茶廠搬遷,新廠建造了當時全國先進水平的初制車間,引進了前蘇聯(lián)的茶葉生產萎凋、揉捻和干燥等整套紅茶初制設備。每一個過程的操作都會對茶葉品質造成影響,為了能達到祁紅品質的要求,閔宣文三天兩頭往車間跑對于茶葉的初制提了不少建議,品質標準就這樣逐步成體系地建立起來。

  從1982年開始,閔宣文擔任祁門茶廠的技術副廠長,經他親自把關的祁紅產品,曾經是國家免檢產品,四次獲得國內外各博覽會金獎,并成為中國領導人的國事禮茶。1986年,英國女王訪華,祁門紅茶被作為國禮送給她,這份茶葉就是閔宣文親手制作。

  與閔宣文相比,陸國富對祁紅的感情更深刻地體現在了他對老祁門茶廠命運轉折的感慨上。

  1984年從安徽省池州供銷學校茶葉加工與檢驗專業(yè)畢業(yè)后,陸國富就被分配到了祁門茶廠,從事茶葉檢驗、審評工作。

祥源祁紅副總經理陸國富

  從進廠開始陸國富就跟著師傅從最基礎的看毛茶開始學習,逐漸深入去了解祁門紅茶的品質工藝。

  陸國富回憶最輝煌時的祁門茶廠,創(chuàng)造過三個“三分之一”:祁門縣財稅貢獻三分之一、祁門縣稅收貢獻三分之一、祁門縣正式員工數量三分之一。茶季時每天傍晚從茶廠下班的(含臨時工在內)一千多名工人,浩浩蕩蕩在祁門街上要走個半小時。又因為女工眾多,成為當時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然而到了1992年,國家外貿體制改革,祁門紅茶遭遇生存困境。

  茶葉經營放開之前,對于祁門紅茶的要求十分嚴格,所有出口的祁紅全是祁門縣境內出產的,祁門生產的紅茶編號為11,安徽其他地區(qū)生產的編號12,以保證正宗的祁門紅茶品質。

  時至今日,也還有相鄰縣做祁門紅茶,然而在陸國富眼中,離了祁門的土壤和水源,產出來的祁紅又怎么會地道呢。

  那個年代的祁門紅茶也是有標準等級的,不像后來生產企業(yè)多了,等級劃分開始混亂。

  在陸國富眼中,老茶廠的好時代,也包括當時祁門紅茶穩(wěn)定的高品質。

  這一點和閔宣文是不謀而合,據閔宣文說,祁門紅茶始終嚴格遵循著20世紀50年代他剛到祁門時的分級法,分為國禮、特茗、毫芽A和B,然后一到七級,不會出現一絲的混亂,所以祁紅的品質才會保持一致。

  閔宣文親自參與了這個等級標準的制定。通常鮮葉采集在清明和谷雨間,一芽二葉的品質最好,萎凋、揉捻、發(fā)酵、烘干后,再用幾種篩子篩,有的篩子分長短,有的篩子分粗細,有的篩子分輕重,篩出來越細的茶葉,質量越好。而只有在每年清明后到谷雨前采摘到的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才能作為制作特茗等級茶的鮮葉原料,從特茗中再精選最上等的原料則可以用來制作“國禮”茶。

  制作過程也嚴格按照工藝技術流程?!霸绞菄栏癜凑展に嚰夹g的,最后做出的茶葉越好。”

日品紅茶2000杯

  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閔宣文用一生煉就了茶葉審評和官堆(拼配和勻堆)的絕頂功夫——在祁門茶廠當年整個的黃金歲月里,幾乎所有的頂級祁紅都是經閔宣文品嘗后才出廠。因此有人說,他的品鑒就像是祁門紅茶品質檢驗機一樣精準。

  官堆最開始是用少量的茶樣來進行拼配,將有同種特質而形和質又有些許區(qū)別的茶樣按照比例拼在一起,由拼配的茶師品嘗后再調整比例和號頭茶,然后重復這個動作直到茶師認為拼配出來的茶葉達到最平衡的狀態(tài)為止。

  也就是說,就像勾兌白酒一樣,茶師在拼配過程中全憑感覺。

  故而,官堆必須先得是品茶高手,除了熟練掌握對祁門紅茶色、香、味、形感官品質鑒定技能外,還要對祁門紅茶的產地、制作技藝有深度了解。

  每年茶季開始,閔宣文對廠里的每一批毛茶和篩分出來的篩號茶都要親自審評,以確保在拼配茶葉時心里有數。不同產地、不同季節(jié)和工藝上的差異都會給茶葉品質帶來影響,即便同樣是祁門出產的茶葉也會有差別:祁門西路產的茶香氣高,南路產的茶滋味好。官堆則可以將兩地茶葉拼在一起,使香氣和口感的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嘗遍祁門每個山頭的茶葉,了解每寸土地細微的差別,閔宣文拼配過的茶葉,等級只升不降,會讓一批茶葉的滋味、口感和香氣都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也因此打響了“閔拼”這個祁紅茶的金字招牌。

  當小編問到這身出神入化的功夫如何練就,是否如傳聞所說那樣,最多的時候一天喝了2000杯茶?閔老呵呵地笑了,說,2000杯要是都喝下去,要撐壞了。

  陸國富則說得更直接,2000杯是喝不了的,主要靠聞和品。

  品茶時,先把數個茶樣分別加沸水加蓋燜泡5分鐘,這樣可以把茶葉細微的缺點放大,便于找出問題。只有好茶才經得住這樣的考驗。

  5分鐘以后,把茶葉依次倒進審評碗里。先觀察湯色,再用湯匙分別舀出一小勺放入品茗杯,再送入口中,感受茶湯中的滋味變化。

  審評結束后,便可以進行拼配。把級別相同的篩號茶樣拼配起來,以達到更好的品質。拼配比例定下來以后,工人便會嚴格按照這個比例將不同的號頭茶混合在一起。

  陸國富笑說:剛進廠時,什么變化差別也喝不出來,那會兒是真的跟著師傅每天喝了不少茶,因為審評時要通過吸氣來讓茶湯在口腔滾動,以便味蕾更充分地接觸到茶湯,這樣次數多了刺激得喉嚨都疼痛難忍。

  從閔宣文和陸國富身上,我們看到的著是對祁紅專注、執(zhí)著,對完美的追求,以及日復一日磨出的溫潤匠心

  而這種匠心精神,如今也正在祥源茶新一代年輕制茶人身上傳承。

祥源祁紅非遺制茶團隊

  無論時光怎樣流逝和轉換,祁紅的手工制作都無法被拋棄,即使茶師們在老去,但他們的手藝和技術卻在后輩人的手中傳遞了下去。2008年,祁門紅茶制作技術被評為第二屆國家級“非遺”,閔宣文和陸國富都是“非遺”傳承人。如今,在祥源茶業(yè)祁紅公司,傳承祁紅技藝的還有朱華炳、劉云杰、沈時鈺、汪權、畢昭純、汪建新等8位非遺傳承人繼續(xù)奮斗。在這些老傳承人和新青年的努力下,人們再次看到祁紅振興的希望。

活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