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茶品認知?!

(一)

一群人圍坐,喝茶。

溫杯、潔具、注水、出湯。

?

“香氣太好了,很純正的花果香,嗯,香氣是往下沉的,內(nèi)斂。”

“生津不錯,舌底鳴泉就是這種了。”

“嗯,茶氣足,后背開始冒汗了。”

“……”

?

一人滔滔不絕,眾人摒息靜聽。?

末了,那一人還會挨個詢問,你們喝到那個味了么?你們聞到了么那種香氣?你們的身體感受到了么?

?

(二)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gòu);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

?

(三)

同樣的茶事,每天都在上演,且遠比上述的更加精彩。?

每每遇到,多數(shù)人會稍顯遲疑,旋即又言,嗯,確實是那個味道,確實是那種香氣……。

?

此,竟像極了一則童話,“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

唯獨是缺少了一句天真的童聲——“可是,我什么都沒有感受到呀!

?

(四)

我們就像我們所假裝的那樣,所以,我們要時刻謹記,我們在假裝什么。

如果這樣去解讀,此文到這里就可以結(jié)束了。

但是,我想表達的,卻并不止這些。

?

我們假設(shè)一下:那一人所言,確實是他(她)的真實體感,而其他人(或一小部分人)確也感受不到,這,又如何解釋?

?

(五)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不同的人對于同一事物的解讀必然是不同的。文章,道理如是;茶事,也是如此。

同一杯茶,不同的人喝出不同的味道,正是因為存在個體認知上的差異。

?

個體認知是指公共認知層面里由于個體差異(個體信息接受程度與可獲得渠道,個人理解能力,個體素質(zhì),宗教信仰種族,性別等等)而存在的認知不同。

?

對于個體認知差異,我們需要尊重。

羅素曾說,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本源。

?

(六)

哲學(xué)中有兩個常用名詞:“共性”與“個性”。共性即普遍性,個性即特殊性。

?

個體認知差異即為個性的一種;每一款或每一類茶,所獨具的品質(zhì)特征,也是個性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由此,則產(chǎn)生了不同的受眾群體。如:紅茶、烏龍或普洱的受眾區(qū)分;如:冰島、景邁易武的受眾區(qū)分;又如:大益立頓或手工作坊的受眾區(qū)分。

?

無上品,適口為珍。這句話應(yīng)是對個性最好的詮釋,人的個性與茶的個性皆納入其中,但卻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一點——共性的存在。

?

共性與個性,兩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

共性決定事物的基本性質(zhì),共性是絕對的。

?

一部電影、一片文章、一首曲子、亦或是一杯茶,能讓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產(chǎn)生共鳴,即為共性的一種表現(xiàn)。與人的審美趨同相關(guān),也與同一類事物的基本屬性趨同相關(guān)。

?

拋卻共性談個性,要么是遮掩,要么是扯淡!

?

(七)

我們只有對好茶的普遍共性有了足夠的了解之后,才能開始個性上的追求。

?

宋徽宗曾在《大觀茶論》中設(shè)定了一個好茶的標準。

“夫茶,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之全?!?

甘:茶湯要甘甜鮮爽。在苦澀之外,入口時的甜度及鮮爽度,回甘生津的速度及持久度,均為考衡指標。

香:甜潤馥郁,或清幽淡雅,或甘醇持久,或沁人心脾……據(jù)駱少君老師分析,茶葉中已發(fā)現(xiàn)有約700種香氣化合物,各類茶的香氣成分及含量各不相同。對于香氣的考量主要有三點:第一,純正度(無異味雜味);第二,持久度;第三,融合度(香隨湯走,不太好描述,只能慢慢體會)。?

重:滋味飽滿,醇和厚重,均衡性好。

滑:入口爽滑,粘稠度高,果膠質(zhì)含量豐富。

以上四項好茶的標準,即便放到現(xiàn)在,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

?

(八)

如何抓住好茶的共性,說難也難,說簡單亦簡單。

多喝茶,多用心去喝茶,不要用別人口述的體征去印證自己的體感。要學(xué)會用自己的身體去細細感知這一款茶的“苦、澀、甘、鮮、活”,然后,記住你認為好的地方。

?

充滿幸福感的茶湯,有如優(yōu)美動人的和聲,許多味道混合在一起,卻并不顯雜亂,就好像是一個飽滿而均衡的整體,一定會讓人感到非常愉悅。

?

(九)

真正的好茶,其實不需要過多的去引導(dǎo)。

活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