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玻璃茶具

  唐代玻璃茶具介紹

  近代,隨著玻璃工業(yè)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興起,這是因為,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可塑性大,因此,用它制成的茶具,形態(tài)各異,用途廣泛,加之價格低廉,購買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評。在眾多的玻璃茶具中,以玻璃茶杯最為常見,用它泡茶,茶湯的色澤,茶葉的姿色,以及茶葉在沖泡過程中的沈浮移動,都盡收眼底,因此,用來沖泡種種細嫩名優(yōu)茶,最富品賞價值,家居待客,不失為一種好的飲茶器皿。但玻璃茶杯質脆,易破碎,比陶瓷燙手,是美中不足?,F(xiàn)代的玻璃茶具已有很大的發(fā)展,玻璃質地透明,光澤奪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態(tài)各異,用途廣泛。

  玻璃茶具一般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純堿等混合后,在高溫下熔化、成形,再經(jīng)冷卻后制成。玻璃茶具有很多種,如水晶玻璃、無色玻璃、玉色玻璃、金星玻璃、乳濁玻璃茶具等。用玻璃可制成各種其他盛具,如酒具、碗、碟、杯、缸等,多為無色,也有用有色玻璃或套色玻璃的。
       

  出處:中國歷代茶具
  年代:唐
  質地類型:玻璃器
  功用類型:茶具

  古代巴比倫人是最早找到玻璃配方的,那是在4500年以前。其后,埃及人、羅馬人繼承前人的這一技術,使之發(fā)揚光大。中世紀以后,玻璃制作技術傳到了歐洲,并在這一地區(qū)蓬勃發(fā)展。傳入中國的時間稍晚,大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唐時代,因為有了海上交通和絲綢之路,中西文化得以交融,國人對玻璃的認識更進了一步,但還是把玻璃作為美玉或藥材看待。直到17世紀末的清代,它的制作技術及配方才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作為藥材的玻璃記載見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作為藥材的水玉(玻璃)是味辛、性寒、無毒的,能治驚悸心熱,安心明目,祛赤眼,治熱腫。在古代中國,由于對玻璃了解少,認為它是與玉石同類,生在土中,由千歲冰所化成,故也有稱為水晶的。丹家把它用作煉丹的原料,近代也有人稱之為料器。
        

  這玻璃茶具出土于法門寺唐代地宮遺址,為淺黃色玻璃制品。有外國專家認為,這些玻璃來自伊斯蘭國家,而從造型上看,它們與其他質材的茶具基本相同,其材料來源及制作手法確實值得探討一番。

責編: 小吉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