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六大名窯:柴、汝、官、哥、鈞、定窯

  北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昌盛的王朝,結(jié)束了200多年的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經(jīng)濟發(fā)達,商業(yè)興盛,科技先進,發(fā)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針和火藥三大科技成果,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是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先進大國。

  宋太祖趙匡胤執(zhí)政期間,重視生產(chǎn),減賦輕徭,崇尚儉樸,以改唐人那種追逐金銀玉器的奢侈豪華之風(fēng),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為上。上行下效,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以使用陶瓷制品為榮,從而大大推動了陶瓷業(yè)的迅猛發(fā)展。據(jù)《宣德鼎彝譜》記載:"內(nèi)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六大名窯產(chǎn)品雖不能囊括兩宋制瓷業(yè)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當時瓷器生產(chǎn)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國陶瓷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

  柴窯

  柴窯,后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有細紋。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論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殘器碎片,制為絳環(huán)玩具,蓋難得而貴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當指柴瓷的天青顏色。與汝窯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綠感,但比之唐、五代幾個窯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顏色。"明如鏡"當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質(zhì)感,與唐、五代窯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鏡即此。"薄如紙",當是形容器物目測手拿時感到極輕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嘗有極薄者僅達0.15厘米,比作紙,不為過。"聲如磬",指類似古代玉石制的擊打樂器"磬"的音響,但從另面反襯出柴瓷胎質(zhì)與燒結(jié)溫控極好。"足多粗黃土"一談,歷來眾說不一,有待探討。

  我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馮先銘先生在《古陶瓷鑒真》一書中寫道:"文獻中談到景德鎮(zhèn)早期瓷器,大都賦于色質(zhì)如玉的贊美詞句,如《景德鎮(zhèn)陶錄》對"陶窯"和"霍窯"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時期陶玉和霍仲初運瓷器到關(guān)中地區(qū),稱為假玉器,兩人所燒瓷器都進貢到宮廷。三十多年,從景德鎮(zhèn)窯址調(diào)查,結(jié)合陜西地區(qū)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鎮(zhèn)陶錄》上述記載得不到證實,半個世紀前國內(nèi)外談瓷的人對五代柴窯進行了一番考證。他們以張應(yīng)文《清秘藏》書中的"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四句描述為依據(jù),考來考去,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只有景德鎮(zhèn)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窯"也仍然得不到解決。

  綜合上述文獻記載,他們所談的"陶窯"、"霍窯"和"柴窯"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兩代文人把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與景德鎮(zhèn)宋青白瓷聯(lián)系一起,牽強附會演繹出來的。"

  柴窯是否存在?我認為柴窯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觀證據(jù)的。其理由如下:

  1.柴窯的存在,是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和翔實的介紹。如明代洪武時曹昭的《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清梁同書的《古窯器考》中記載:"柴窯,后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清程哲的《窯器說》和清佚名《南窯筆記》對柴窯器都作了介紹。郭葆昌《瓷器概說》對柴窯器介紹道:"柴窯在今河南鄭縣。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窯。"

  2.柴窯的存在,清宮內(nèi)府曾有收藏的記載。據(jù)《清高宗御制詠瓷詩》一書有四首詠柴窯器的:

  《詠柴窯碗》

  色如海玳瑁,青異《八箋》遺。土性承足在,銅非箝口為。千年火氣隱,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龍艘落葉斯。

  《詠柴窯枕》

  《遵生》稱未見,安臥此何來?大輅椎輪溯,春天明鏡開。薦床猶蟹爪,藉席是龍材。古望興遐想,宵衣得好陪。堅貞成秘賞,苦窳漫嫌猜。越器龜蒙詠,方斯倍久哉。

  《詠柴窯如意瓷枕》

  過雨天青色,《八箋》早注明。睡醒總?cè)缫?,流石漫相評。晏起吾原戒,華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積薪成。

  從這幾首詠柴窯器的詩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賞到柴窯器物,他還親自睡過柴窯如意枕。否則,他老先生不會有"睡醒總?cè)缫?quot;的感受。據(jù)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中記載:"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傳說蔣介石出逃臺灣,把故宮內(nèi)藏的柴窯器帶走了。

  3.上海博物館和北京近來發(fā)現(xiàn)有兩件柴窯器。上海博物館有件產(chǎn)于五代的"白瓷鏤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鎮(zhèn)產(chǎn)品,又非定窯產(chǎn)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專家對此碗認定為五代時產(chǎn)品,為北方瓷,既非定窯產(chǎn)品也非景德鎮(zhèn)產(chǎn)品。

  綜上所述,北京、上海專家得出相同結(jié)論:一、兩件器物同為五代時產(chǎn)品。二、兩件器物均為五代時精美白瓷。三、同為豆綠色。四、同為黃土胎。五、釉汁很薄。六、聲如磬,從白釉碗上可以聽到。

  七、從瓷化程度看,同現(xiàn)代瓷沒有差別,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窯可以做到。

  綜合分析,上海博物館的"白釉枕"其品質(zhì)應(yīng)在當時景德鎮(zhèn)和定窯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證,可以斷定:除柴窯外,不可能有別的窯口能燒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斷定"白釉鏤雕殿宇人物枕"應(yīng)為柴窯產(chǎn)品。從而解開中國柴窯史的千古之謎。為此,現(xiàn)提供一件精美柴窯碗,供同仁們鑒賞。

  汝窯

  汝窯因地處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窯燒造時間較短,產(chǎn)品稀少,據(jù)著錄的汝窯器全球不超過百件,主要珍藏在國家博物館內(nèi)。其器胎質(zhì)有厚薄之分,質(zhì)地均很細膩,呈香灰色,故有"香灰胎"之稱。

  汝器釉面一般多有開片,常說的蟹爪紋,無紋片的極少,以天青、卵白、粉青為特色,天青為佳,有深淺之分,卵白接近于鴨蛋青,釉面大多失透,粉青以青綠為主調(diào)的釉色,青中泛綠,大多透亮,有濃淡之分。

  汝窯燒制頗為考究,碗、盤、洗等器皿一般多采用滿釉支燒,支釘痕細小如芝麻狀,俗稱"芝麻釘",個別支釘呈不規(guī)則的小圓形。支釘以三、五、六枚,支釘一般緊靠足跟,支釘斷面呈現(xiàn)白色,是硅化形成的。后仿者無法做到這一點。傳世的器型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尊、三足洗、橢圓形水仙盆、十瓣葵花口碗、撇口碗、葵瓣式盞托及各式盤、碟等。個別傳世的汝器底部刻有"奉華"銘文,是為南宋高宗德壽宮的配殿"奉華堂"的用器,另有底部帶"蔡"字的,是為蔡京(徽宗時太師)蔡修(徽宗駙馬)父子的私人用器。有的足底刻有:"甲、乙、丙、丁"等銘。汝窯器是北宋末(宋徽宗)定燒御用品,胎質(zhì)細,近香灰色,原因是胎泥中含極少銅元素。宋汝器多見魚子紋開片,傳世品中也有個別不開片的。清代唐英仿燒汝瓷使用了仿銅骨無開片汝釉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只天青無片紋水仙盆,是現(xiàn)今存世唯一可見的無紋片的汝窯器。

  汝器燒制考究。歷代均有仿制,唯清代所仿汝器,略得宋意,但"香灰胎"這一特征,讓仿者望塵莫及。宋汝器迎光斜視,微現(xiàn)紅色,迄今仿品,很難有亂真之作。

  從近代考古與汝瓷工藝角度看,汝瓷的燒造時段大致可分為北宋早期、中期、晚期(金代)及元代。早期汝瓷釉色瑩潤,但少裝飾,造型簡單,為青瓷特征。中期汝瓷則造型多,重裝飾,釉上出現(xiàn)密紋開片。晚期為鼎盛期,摻瑪瑙入釉,產(chǎn)品工藝日益精湛,但燒造時限僅僅有二十年,產(chǎn)量有限,進入南宋已成"近尤難得"之稀物。晚期對峙與金代,由于技藝南流,金人入主中原,汝器順勢而下,僅可燒制簡單一般汝器了。元代起,金、元中原大戰(zhàn),技藝失傳,所謂汝瓷已成了厚胎青瓷,且受北方游牧生活的習(xí)俗影響,此時的汝器,幾乎全部半釉露胎,鑒時不可不察。

  汝瓷由北宋創(chuàng)燒后,發(fā)展為宮廷御器,到了元代已近尾聲,明代即徹底停燒,歷程300余年,在中華青瓷史上創(chuàng)造了輝煌一頁。

  官窯

  官窯就是指朝廷指定的窯場,產(chǎn)品為宮廷用器。宋代的官窯主要是指北宋汴京(開封)官窯,南宋修內(nèi)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

  官窯器胎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黃等色。其中米黃釉色是由器物所置窯位的溫度較低和還原氣氛不夠產(chǎn)生的。官窯胎土淘洗精細,胎質(zhì)細膩,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鐵量高,故器物口沿釉薄處與足端無釉處分別呈現(xiàn)黃褐色和赭黑色,俗稱"紫口鐵足"。

  官窯器釉色以青釉為主,其中以粉青最佳,另有淡青、灰青、青綠、米黃等色。釉面一般不太透亮,一部分呈乳濁狀,多有開片,稱為蟹爪紋。從傳世產(chǎn)品看,薄胎釉厚,厚胎釉薄,薄胎厚釉多為小件,其釉往往超過胎的厚度,這是多次施釉的結(jié)果。

  郊壇下官窯的器型除日用的碗、盤、洗、碟外,還燒有大、中、小各種尺寸的陳設(shè)瓷和祭祀用器。其中有仿商周秦漢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如貫耳瓶、鬲式爐、盞托、三足尊、出戟尊等。官窯瓷器的圈足總有不規(guī)則的感覺。后仿者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器物足端處無釉,用大于圈足的墊餅墊燒,也有用支釘支燒的,但支釘痕的斷面呈灰色,與汝窯支釘?shù)臄嗝娌煌?/p>

  哥窯

  哥窯的產(chǎn)地和燒造的年代問題至今懸而未決。宋時有章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瓷純粹如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青瓷色淡,故名哥窯。從傳世的哥窯瓷器看有以下特征:

  哥窯器的胎色分兩類,一類呈紫黑、鐵黑、深灰、淺灰等色,另一類呈土黃色。前一類胎色的器皿有與官窯器的"紫口鐵足"特征。后一類胎色一般沒有紫口,其足端露胎處呈醬褐色。

  哥窯器的釉色呈失透乳濁狀,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炒米黃,淺灰青和淺炒米黃色,其中炒米黃的釉層較厚,釉面布滿開片,開片有大小之分?;仪?、淺青的紋片多呈深黑色,炒米黃、淺炒米黃的紋片多由深黑色大開片與褐黃色小開片交織而成,俗稱"金絲鐵線"和"文武片"。

  從傳世哥窯的釉面往往有不易覺察的縮釉現(xiàn)象,釉的下緣不大整齊,器表大多光素?zé)o紋。個別器底采用墊餅墊燒,足端無釉,器底留有疊燒時留下的支釘痕,支釘斷面露出黑胎。

  傳世的哥窯器型以小件器為多,其中以貫耳瓶、魚耳爐、五足洗、渣斗式尊和各式盤、碗為典型,造型古樸,制作精細。器物圈足不太規(guī)整,器壁看似平整,用手觸摸,微有高低不平的感覺,圈足端面較為平整,但不寬。

  定窯

  定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潤磁村及東西燕山村一帶,曲陽宋代屬定州,故名。

  宋金是定窯生產(chǎn)的黃金時期。其產(chǎn)品以白釉為主,兼燒黑釉、綠釉、褐釉,也稱"黑定"、"綠定"和"紫定"。定窯都經(jīng)過精心淘洗,土細、色白而滋潤。是其他窯場無法比擬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勻,近口沿處尤薄。

  定窯的白釉略帶牙黃色,習(xí)稱"象牙白",釉面往往有流淌痕,也稱"淚痕"。淚痕始見于五代定窯白瓷上。這種淚痕和牙黃色成為宋金定窯的基本特點。淚痕是施釉時往下流淌的痕跡,大多集中在器物的一側(cè)。定窯施釉時坯胎不是晾得很干,所以圈足外常留有手握時指甲的劃痕,淚痕一般在指甲痕的相對處。釉層不厚,釉面勻凈,故胎壁上的修坯痕清晰可見,胎體修削得精細,故有"竹絲刷紋",竹絲刷紋一般多見于器物外壁。這是定窯白瓷的又一與眾不同的特點。

  定窯瓷器的燒造工藝各個時期均有不同的特點。唐、五代一般多用墊餅或沙粒墊燒,一直到北宋中期,改為覆燒。這種新工藝主要用于盤碗類器物。燒時器物需倒扣在墊圈上層層向上疊燒,這種覆燒的缺點是,足底滿而口沿?zé)o釉,稱為"芒口"。為克服芒口缺陷,往往采用鑲嵌工藝,用金、銀、銅、鐵等包裝芒口,俗稱"金扣"、"銀扣"等。

  定窯白瓷的裝飾特征:唐、五代以素面為主。北宋早期流行畫花、浮雕和模印貼花等。中期興起了印花、刻花,器物內(nèi)外均有刻花。晚期印花技法達到高峰。金代定窯以印花裝飾為主。此外瓷塑技藝在北宋晚期至金代也達到了較高水平。形態(tài)可愛的孩兒枕是其代表作。同時彩繪工藝在這一時期開始流行,主要是紅彩和金彩。

  黑定、紫定的裝飾主要以釉色取勝。

  黑定,胎體細膩潔白,足端露胎處與烏黑發(fā)亮的釉色相映成輝。有里外黑釉和里白外黑兩種。并有少量的印花和金彩裝飾,這種器皿稱為"金裝黑定"。傳世稀少。

  定窯器物的底部常有刻銘文的裝飾。多見的是"官"字,官字的款記還見有越窯、耀州窯、遼瓷等器皿上。還有"新官"、"會稽"、"易定"、"尚食局"、"尚藥局"、"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高位"等。這些銘文主要表示地名,官府機構(gòu)和吉祥語等。另有一類銘文是器物進貢后由宮廷玉工后刻的,如"奉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等。

  鈞窯

  鈞窯址在河南省禹縣,燒造年代眾說不一。禹縣戰(zhàn)國時為韓都、名陽翟,至北宋、金曾置鈞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縣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宋、金時代的鈞窯址100多處,而且向四周擴展至臨汝、峽縣、新安、鶴壁、安陽、林縣、??h,北至河北的磁縣,山西的渾源以及內(nèi)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個遍及華北地區(qū)的龐大的鈞窯體系。鈞窯有以下特點:

  宋鈞目前就傳世出土器物所見有兩種:一種為濁釉,稱暗釉。一種為亮釉,稱玻璃釉。前者為早期產(chǎn)品,后者為晚期產(chǎn)品。一般人認為亮釉鈞器為后仿是誤斷。

  北宋鈞窯的胎土淘洗較細,胎色淺灰,釉汁肥厚,晶瑩勻潤,以天藍釉為多見。通過窯變,產(chǎn)生出絢麗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調(diào),其中紅與天藍釉融為一體的"鈞紅"。這類器物,外壁施紅釉,內(nèi)里則為天藍或月白釉。內(nèi)外都為紅釉的制品大多為后世仿品。鈞紅釉面上往往呈細小顆粒狀的黑疵斑點,多有蚯蚓走泥紋和細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邊棱凸起釉薄處,呈現(xiàn)米黃色。蚯蚓走泥紋是北宋鈞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鈞瓷已基本不見蚯蚓走泥紋。清代及近現(xiàn)代的仿品常以開片來表現(xiàn)蚯蚓走泥紋。

  北宋鈞窯一般多施滿釉,圈足底部刷一層醬褐色釉,俗稱芝麻醬釉。這種芝麻醬釉與器身的乳濁狀天藍釉沒有啥區(qū)別,只因圈足處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現(xiàn)淺醬色。洗類器三足局部釉厚處仍泛天藍色,釉層雖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澀,有斑駁不勻之感。

  北宋鈞器的銘文不多見,有銘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宮廷用瓷。銘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數(shù)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單數(shù)的施鈞紅釉;二、四、六、八、十雙數(shù)的施天藍,月白釉。但器底的數(shù)字的真正用意是為了標明器物的大小規(guī)格,器物越大編號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鈞窯的銘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時刻上的,然后在銘文上施芝麻醬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過釉的胎上刻字,從而露出了馬腳。還有以刻北宋宮廷建筑名的,如"奉華殿"、"養(yǎng)心殿"、"重華宮"、"景陽宮"等,銘文字體的筆畫纖細。

  從鈞窯實物看,宋鈞與金鈞均已達到鈞瓷燒制的高峰。今人重宋輕金只是個審美視角問題。金代鈞窯的胎質(zhì)細膩緊密、燒成后多呈淺灰或米黃色。釉面較滋潤,玻璃光比北宋要強,紅釉不像北宋那樣呈通體融為一色的玫瑰紅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藍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飾紅斑,紅斑的邊緣不清晰,有逐漸暈散的感覺。器物一般多施滿釉,圈足足端處無釉,胎釉交接處不整齊,垂釉很厚,俗稱鼻涕釉。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與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見蚯蚓走泥紋,多有開片。燒造工藝采用大于圈足的墊餅墊燒,在板沿盤上采用三支釘支燒。由于支釘與器物粘連在一起,燒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釘痕較大且高低不平。

  元代鈞窯的產(chǎn)量不斷增加,但質(zhì)量下降。個別精品中其工藝水平卻堪與宋鈞媲美,只是為數(shù)不多罷了。鈞瓷起于唐代,北宋達到了鼎盛,而金元時代仿鈞品生產(chǎn)已經(jīng)達到了宋鈞水平。多數(shù)胎質(zhì)明顯粗松,胎壁較厚,外壁施釉往往不到底,胎釉交接邊沿不整齊,釉面有琮眼氣泡,以天藍月白等色為多見。藍釉紅斑的斑塊邊界線清晰,與金代暈散的斑塊有明顯差別。并流行大型器。碗、盤類底足足端修削呈斜面,底中心凸起,除以釉色取勝外,常有貼花裝飾。

  鈞窯的胎、釉屬于瓷胎,大多以灰色胎為主,灰中又分淺、深二種,另外又有灰白色、淡黃色,前者(灰色胎)精細固密,叩之呈金屬聲,此為早期產(chǎn)品?;野咨偷S色胎質(zhì)較粗松,叩聽其聲近乎瓦,此類多屬晚期產(chǎn)品。鈞瓷有兩種釉,暗釉和亮釉。亮釉鈞器釉質(zhì)較粗糙,釉層薄,開大小紋片,且釉上多棕眼,內(nèi)多魚子紋,外部著釉多不到足腳,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無釉。南宋后至元代,此種鈞器較多見。宋鈞"窯變"特征是出于釉藥中活動性配方,且與窯爐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密切,又有影響鈞瓷成品率的,則是所用燃料,窯裝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風(fēng)向、均要窯工們能有應(yīng)變配合能力。否則,即可出現(xiàn)古人所講的十窯九不成的結(jié)局。

  宋代六大名窯器物的藝術(shù)價值

  宋代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凝聚在宋瓷上的文化藝術(shù)是空前絕后的。由于宋代帝王們對瓷器的喜好,極大推動了制瓷的迅猛發(fā)展,取得了六大名窯的巨大成就。如果說唐代追求金銀器物的熱烈華貴,而宋代則追求古樸素雅、蘊潤雋永的藝術(shù)風(fēng)尚。無論從宋瓷的釉色、造型、裝飾都給人一種觀賞不盡,回味無窮的藝術(shù)感受。在當時已成為風(fēng)靡世界的藝術(shù)珍品。千年之后的今天,六大名窯的器物已成稀世珍寶,價值連城。特別是柴窯器物,連一塊殘片也難覓得。1989年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有幸拍賣一件口徑為20厘米的南宋官窯六棱洗,成交價為2200萬港幣。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人們還沒有完全解讀宋瓷身上的語言,更談不上對話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因為現(xiàn)代人的審美標準不同;二是以花里胡哨的東西為時尚;三是隨波逐流,缺乏真正的藝術(shù)審美觀??梢栽O(shè)想一下,一套現(xiàn)代化的家具,擺上一件古樸典雅的宋瓷,那其中的韻味和素雅,是何等妙哉美哉。我堅信,宋瓷的藝術(shù)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終有一天會被眾人所認識的。 

責(zé)編: 深水魚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