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悟堂:器為茶之父 紫砂乃為王

  在中國,從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nóng)嘗百草開始,就發(fā)現(xiàn)茶,茶也因而被食用并興盛至今。而今,茶的文化和精髓仍在不斷地被傳播。隨著歷朝的傳承和人們飲茶習(xí)慣的廣為傳播,現(xiàn)今在百姓人家更是成了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品。
 
  而“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器作為茶的主要載體,其所用材質(zhì)最為關(guān)鍵。不論是用瓷、陶或是玻璃器具來沖泡茶,它們的效果都比不上紫砂壺。由于紫砂泥料的獨特結(jié)構(gòu),泥料內(nèi)所含顆粒較大,結(jié)構(gòu)松散有雙重氣孔結(jié)構(gòu),所制茶壺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從而很好保留茶香和茶味。那么,根據(jù)每種茶的不同屬性,應(yīng)選擇何種款式和泥料的紫砂壺來沖泡?各種經(jīng)典壺又有什么特點或來源呢?
 
  因壺適茶,因茶選壺
 
  “靜悟堂”堂主黃振平是個“80后”,卻是茶道“老手”——年紀輕輕已研究茶道一二十年。他說,“還茶本味,自在品茗”,只有選擇好的紫砂壺,才是對茶最好的詮釋。他從幾個方面教大家選壺:
 
  一、壺形:從伸展程度與浸潤狀況來選擇。
 
  圓形壺——適用于大部分茶葉,圓形的器壁可任由水在壺里順流,水與茶葉緊密結(jié)合,有利于發(fā)茶。
 
  高形壺——適合泡紅茶類和一些比較細碎的茶葉,如紅茶類在焙制過程中經(jīng)全發(fā)酵的加工工藝,經(jīng)高形壺燜后覺得香濃蘊藉。泡茶時要注意出湯后打開壺蓋側(cè)放,不宜深燜(要控制時間,深燜過度,茶湯會苦澀,破壞茶湯品質(zhì))。高形壺更適合泡黑茶,因為黑茶耐浸泡,久浸不澀,壺身高可提供浸泡空間
 
  扁形壺——適合沏泡綠茶及一些大葉茶,如綠茶類焙制加工時未經(jīng)發(fā)酵,葉綠素沒被破壞,沏泡時不宜深燜,傾出時澄碧新鮮,香、味兼顧。
 
  二、容量:據(jù)茶葉品種、飲茶人數(shù)、茶杯大小等為方向。
 
  大多數(shù)茶友都鐘情于容量小的紫砂壺(容量在100—200毫升之間),因為,小壺便于試茶、品味,香氣不渙散。
 
  容量低于100毫升的壺,適合泡細碎、嫩度高、葉片小的茶葉。大壺保溫性較好。適合于多人共同品飲,尤其適合泡普洱茶、紅茶,茶湯滋味更易體現(xiàn)出韻味。
 
  壺容量低于60毫升,比較適合細碎的茶葉,不利于葉片較大的茶葉。沖泡綠茶,可選用的器型較大,一般多為300毫升左右,器型身矮,開口較大,以使綠茶能夠在85℃左右的溫度下充分展現(xiàn)綠茶特有的清香和清爽滋味。沖泡綠茶時,可不用蓋壺蓋。
 
  沖泡紅茶,選用器型可大可小。但要壺口小、壺身高。
 
  泡烏龍茶,選用的器宜小。器小香氣不渙散,香聚而香味佳。
 
  花茶,選用可同綠茶的壺,能夠充分展現(xiàn)花香和茶香的復(fù)雜滋味。
 
  泡普洱茶,陳年烏龍茶,多選用口闊腹扁、胎質(zhì)疏松的小壺。
 
  三、氣韻:“聚香”作用不一般。
 
  從氣韻角度來看,古拙的壺適合泡重滋味的發(fā)酵度稍重的烏龍茶(如巖茶)、普洱茶、紅茶等;清趣的適合泡重香味的綠茶、烏龍茶等;壺蓋高的,似蒙古包穹隆狀且壺唇高而薄的朱泥小壺,泡制重香氣的烏龍茶,揭蓋聞壺蓋的香氣,其壺蓋的聚香功能不亞于聞香杯之聞香功效。
 
  四、燒結(jié)程度和泥料的種類。
 
  燒結(jié)程度較高的壺,適合一些清香類中發(fā)酵程度比較低的茶葉或特別注重茶香的人。反之略低——相對于保溫性能好,比較適合濃茶類茶葉,泡茶時可以極好地發(fā)揮茶的喉韻。而紫泥宜泡烏龍茶、紅茶和普洱茶各種系列;朱泥、清水泥宜泡紅茶和普洱茶,包漿特別快,光澤度很好;本山綠泥宜泡輕發(fā)酵或不發(fā)酵茶,綠茶、臺灣烏龍、紅茶、普洱等;段泥宜泡輕發(fā)酵烏龍茶例如臺灣烏龍、鐵觀音和普洱生茶等茶系。
 
  紫砂壺代表款介紹
 
  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紫砂壺的各種特色器身,太讓人喜歡讓人愛了。黃振平詳細介紹了多種紫砂壺的特色,讓我們可一窺究竟。
 
  “折肩燈盞”壺
 
  歲月悠悠,馬燈幽幽,難忘燈情。造型靈感來自馬燈(馬燈是上世紀,在中國普遍使用的一種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燈油,再配上一根燈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風(fēng)將燈吹滅,夜行時可掛在馬身上,在上世紀70年代用得最為廣泛),折肩至腹,腹圓似宮燈。柔和溫馨,別有一番情趣。此紫砂壺為紫砂大師王蜀云作品,取原礦紫泥,適沖泡烏龍茶、普洱茶各系列。
 
  “蓮子”壺
 
  蓮子壺源于明朝崇禎年間的“蓮子罐”,當(dāng)時蓮子的造型是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長圓身,附蓋者蓋面略鼓,整體造型似一顆蓮子。隨著蓮子越來越受大眾喜愛,便被工藝師隨意“打扮”,就有了現(xiàn)在的如意蓮子、平蓋蓮子,以及牛蓋蓮子等。無論是何種造型,蓮子造型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是不倒的。
 
  乾隆春水壺
 
  “春水堂”是清乾隆時期制作紫砂壺的著名堂號。“春水堂”制壺做工上乘,煉泥非常講究,堅密堅實,光澤也非常優(yōu)雅,刻款率直典雅,代表了那個時期高水平的制壺水準,承傳統(tǒng)壺形,扁圓鈕壓蓋,平蓋無頸,流從壺身自然呈出,腹挺直,把環(huán)而內(nèi)方,砂壺取原礦紫泥,自帶光澤,久用更甚,適合把玩品茗。適合普洱、烏龍系列。
 
  橄欖壺
 
  橄欖古瓷瓶來自于橄欖形,橄欖壺來源橄欖古瓷瓶,此故名。此壺身為橄欖狀,圈把垂耳,以圓形壺身縮小成口,形制古樸大方,砂泥取朱色,經(jīng)久使用,端莊雅致。宜泡紅茶、普洱等茶系。
 
  “孟臣”壺
 
  相傳系明代江蘇宜興紫砂陶壺名匠惠孟臣首創(chuàng),他以制作小壺蜚聲中外,他所制作的壺胎壁薄、工藝細膩、體態(tài)輕巧、造型古樸、口蓋嚴密且渾然一體,壺底有“惠孟臣制”楷書題款,很適合功夫茶的“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此壺顯現(xiàn)出優(yōu)雅的線條之美,砂壺取紫泥,經(jīng)久使用,盡顯古韻。適合普洱、烏龍等茶系。
 
  “匏瓜”壺
 
  清朝官制,部分官員的家眷是不能帶在身邊的,因而陳曼生夫妻不能長相廝守。陳曼生遂以壺寄情,以解相思,無奈終不能創(chuàng)一中意之壺。一日偶讀曹植“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只獨勤”句得匏瓜,細究之,匏瓜又稱瓢葫蘆,乃葫蘆之變種,更有趣者,古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征,曼生不禁啞然失笑,名曰:匏瓜壺。
 
  此壺壺鈕均以自然瓜形演變而來,充滿生機,簡潔古樸,曼生以壺寄情,有吉祥美滿之意。砂壺取原礦紫泥,適泡鐵觀音、巖茶等茶系。
 
  龍鳳壺
 
  來源于一個美好的寓意。壺把呈牽手狀態(tài),雙手相牽,溫暖流淌。壺體為圓球形,造型獨特,寓意深遠。砂壺取原礦紫泥,經(jīng)久使用,盡顯古韻。適合各類茶。
 
  文旦壺
 
  文旦壺創(chuàng)于明末清初,形與西施、貴妃壺相近,后兩者為清中末后所創(chuàng),重玲瓏嬌秀,前者則重古拙,這也與當(dāng)時藝術(shù)審美注重相關(guān),“文旦”文字釋義為:“文”指柔和、外表、容態(tài);“旦”指戲曲中扮演女性的角色。文旦小品取朱泥制,通體緋紅,顏色亮麗,壺體舒展挺拔,曲線優(yōu)美流暢,嘴、把雋秀又剛勁有力。
 
  雅桃壺
 
  桃始終被作為福壽吉祥的象征。雅桃雅情,茶事清心。此壺細膩精致,用桃做鈕,充滿自然情趣和人文氣息。砂壺取原礦紫泥,較適合泡巖茶。
 
  葫蘆壺
 
  傳說紫砂玩家陳曼生信手涂描,豈料一繪成真,壺鈕上之小環(huán),更是點睛之筆,遂命名葫蘆壺,取“福祿”雙全之意。可謂情通古今,情趣盎然,壺似葫蘆,情寄相思。
 
責(zé)編: 語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