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疆說普洱:對于普洱茶好茶,鑒別是如此簡單又復雜

  《南都周刊》的首席曾園兄寫了一篇文章《喝好茶最快捷的辦法是先當個皇帝》,文章從宋代寫到現(xiàn)代,從中國寫到外國,從皇帝寫到平民,大家的問題都在于,怎么判斷是好茶。文章的結(jié)論是,“所謂好茶,無非是產(chǎn)地+技藝。商業(yè)擺脫了良心比賽,才真正開始了平等競爭。”
 
  現(xiàn)代人難以解決的問題,對于古人來說是不必擔心的,尤其是貴為皇帝皇子。
 
  皇帝不用擔心茶廠造假茶史的問題,不用擔心是否黎明采摘見日則止,不用擔心茶工焙之生焙之熟,不用擔心產(chǎn)區(qū)正宗、純料與否,也不用擔心茶葉采茶嫩度。
 
  道理很簡單,皇權(quán)體制保證了純料。而現(xiàn)代茶產(chǎn)業(yè)體制,保證的是合法造假。
 
  曾園兄是個書呆子,比我尤呆,指責現(xiàn)代茶葉造假不直接說造假,而是繞了大彎,“一個茶葉的外行要忍辱負重地學習植物學、土壤學、茶葉栽培學、育種學、加工學、病蟲害防治、審評與檢驗,還有無數(shù)名茶的故事與傳說……但是,為什么吃燕窩的人不需要學習飛禽交配與孵化?很簡單,因為茶行業(yè)「水太深」,所以消費者「要提高保護自身的意識和能力」。”
 
  對于普洱茶來說,茶葉好壞的判斷則更為復雜。
  喝老茶,不僅僅是要學會看包裝,還要學歷史,讀茶書,如果茶葉歷史書本身就是假的就是修飾過的,那么,消費者如何判斷茶葉歷史?怎么實現(xiàn)保護自身利益?
 
  喝新茶,則需要辯山頭,辯樹齡,辯純料,辯工藝,云南茶山眾多,茶樹資源豐富,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沒有上過茶山,也沒有機會參觀制茶工藝,即使是二者都實現(xiàn),走馬觀花也難解謎團。
 
  一山一味,原本是成立的,尤其是對于新茶而言,所謂的山頭味茶學上稱為“山韻”,由于土壤、氣候、樹種的差異,導致產(chǎn)生不同的“山頭味”。就此而已,“產(chǎn)地”這一因素,是保證茶葉好壞最大的元素,然而,好基因抵抗不住壞人性,班章、冰島如今不過是一種包裝紙的游戲,某大品牌的“冰島”,并不含一顆冰島的毛料,這是現(xiàn)實的情況。
 
  對于古人而言,什么是好茶,比較簡單。宋徽宗的判斷是芽為上,一芽一葉次之,一芽二葉更次之。宋徽宗喝的是團茶,那個時代的團茶與今天的團茶不是一個概念,仍然崇尚“芽者為上”的制茶理念,與今日之社會綠茶理念相同。然而,普洱茶不一樣,陳化茶講究粗枝大葉。
 
  所以,市場的結(jié)果可以看得見,絕大多數(shù)老茶經(jīng)典皆為餅茶、磚茶,而極少聽說“沱茶”。
 
  而且,如果以等級來判斷茶葉的好壞,本身就具有很多誤區(qū),舉個例子,1988年的“7542”餅茶被市場稱為“88青”,“73青”、“88青”是市場大熱門,都是指7542配方的餅茶。
  7542實際是一個出口嘜號,大多數(shù)的人理解是“75”是指75年發(fā)明的配方,“4”是指餅茶的級別,“2”是指勐海茶廠生產(chǎn)。
 
  其實餅茶的生產(chǎn),一般都是有三個級別的茶葉拼配而成,而且,勐海的“4”級茶,臨滄的4級茶,思茅的4級茶,口感區(qū)別很大。同樣的4級茶,春茶是春茶的口感,夏茶是夏茶的口感,秋茶是秋茶的口感,如果制茶工機械地理解“7542”的含義,其結(jié)果可想而知。
 
  如此,都可以說明,至少在普洱茶的體系里,用級別作為參照物,判斷茶葉的好壞無法實現(xiàn)。
 
  歷史上,中國人就喜歡摻假,所以,英國人發(fā)明了“品茶體系”,有了“品茶人”這一職位,從茶葉的產(chǎn)地、等級、外形、香氣、滋味來綜合判斷,這也是現(xiàn)代的審評茶葉的方法,但是,如果我們參照這樣的體系來讓消費者去判斷茶葉的好壞,等于是把所有消費者都培養(yǎng)成為“品茶人”,這就好比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要把所有英國人培養(yǎng)成茶師是一樣的荒唐。
 
  普洱茶是一個重視原料的產(chǎn)業(yè),工藝則次之。原料好,工藝正常,則茶成品一定好,所以,小茶廠、茶商的品質(zhì)可以輕易超過大品牌的道理即在此。這就好比現(xiàn)代人喜歡吃土雞,土雞無論如何做,都要比洋雞好吃,烹調(diào)技藝無需太講究,普洱茶道理如是。
 
  把茶葉好壞的判斷標準交給消費者,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如果一個茶廠的冰島、班章僅僅都是包裝紙游戲,一個處處都去修飾茶史的品牌,一個處處都是造假的產(chǎn)業(yè),何談品牌?何談好茶?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