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看是誰在勐海種下第一株普洱茶

生活新報 記者 劉少玄 文/圖

  氣勢磅礴的瀾滄江從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奔騰不息。而流經(jīng)滇南地區(qū)時,由于氣候變暖,加上獨特的山地氣候,于是,便成就了茶葉種植的絕佳地段。如今,瀾滄江流域的臨滄到版納之間,成為了普洱茶廣闊的種植基地。上千年歷史的古茶山比比皆是,而在勐海縣賀開拉祜族村寨所在的古茶山上,流傳著許多關于茶的傳說,古老的祭茶儀式中祭拜的神仙不是神農氏,也不是“茶神”陸羽,而竟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諸葛亮??v觀普洱茶的歷史,種下第一棵茶樹,究竟是滇南先民“濮人”,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古茶山上祭祀孔明

  從勐海縣城出發(fā)往南,進入山區(qū)后,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一直往上走,山間云霧繚繞。這里是勐??h賀開拉祜族居住的地方,普洱茶產(chǎn)區(qū)的核心位置。我們繼續(xù)前行,空氣也越來越清新,然而四周卻越發(fā)顯得冷清,古木參天,見不到山寨村莊。正當大家疑惑什么時候能到山頂?shù)臅r候,一個村寨躍然眼前,完全木式的建筑,屋檐很低,戶戶相連,家家相通。典型的拉祜族山寨,最為奇特的是整個寨子周圍被古茶樹所環(huán)繞,大片大片地延伸開來,每年春天,當?shù)囟紩e行盛大的祭祀儀式,除了祭拜最古老的茶樹外,必不可少的就是祭拜諸葛亮。不過,在這里諸葛亮的化身卻是“茶祖”。

  勐海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左連江介紹,勐??h如今已經(jīng)成為普洱茶的核心產(chǎn)區(qū)。在民國時期,全縣境內還分布著8萬畝古茶園,如今有4.7萬多畝,多數(shù)樹齡在200至500年間,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樹,距今有900多年歷史,而最為古老的野生型茶樹就分布在這個區(qū)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據(jù)介紹,每年在春季采茶時節(jié)到來之時,和其他古茶山的居民一樣,賀開山寨都會進行保留了上千年的祭祀儀式,全部山寨居民集中到一起,感恩天地的賜予,同時要祭拜“茶祖”諸葛亮。左學連說,祭拜諸葛亮的傳統(tǒng)流傳于整個普洱茶產(chǎn)區(qū),瀾滄江流域的哈尼族、基諾族、壯族、佤族等民族群眾都有不同的祭拜儀式,甚至在諸葛亮誕辰之時,昆明、西雙版納等地的普洱茶生產(chǎn)和銷售行業(yè)都會舉行紀念活動。
[page]

  “武侯遺種”說

  賀開拉祜族山寨的居民多認為,當?shù)氐墓挪铇涫侵T葛亮當年帶來并種植繁衍下來的,然而除了口頭傳說和每年的祭祀外,卻并沒有任何遺跡可查。不過,左連江介紹,并不是只有賀開山寨的古茶山上有這樣的說法,包括在巴達賀松大黑山的野生型“茶樹王”在內的古茶樹都被稱為“武侯遺種”。勐海的種茶、制茶、用茶和貿茶歷史悠久,始于西漢,興于唐宋,盛在明清至今。瀾滄江北岸和南岸各有六大茶山,賀開古茶山屬于南岸即江外的六大茶山之一,從歷史時間來看,賀開古茶山的開發(fā)與蜀漢屬于同一時期。

  據(jù)史料記載,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進入云南境內,不過,具體的行軍路線卻并不清楚,只在云南民間流傳有很多關于諸葛亮的傳說和遺跡。事實上,在東漢末年,眾多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就已經(jīng)成為西蜀重要的物資供給基地,而到三國時期,諸葛亮為鞏固漢室,“思惟北征,宜先入南”,“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進入云南境內,與李恢、馬忠兩員大將兵分三路,先后平定作亂四郡。這期間,蜀漢大軍的足跡遍布昆明、玉溪、西雙版納、保山等地,而普洱茶是否就在此時被廣泛種植?

  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何青元介紹,江外六大古茶山中,在勐海的就有五座,正是由于悠久的歷史積淀,才使得茶葉稱為勐??h如今的主要經(jīng)濟支柱之一。流傳關于諸葛亮與茶樹傳說的還有位于景洪攸樂茶山上的基諾族山寨,相傳現(xiàn)在基諾族的祖先就是當初跟隨諸葛亮南征而來的軍民后代,因途中行軍不力,貪酒好睡而被“丟落”(即“攸樂”的前身),這些被“丟落”的人在醒來后日夜兼程地追上大軍,諸葛亮卻不愿再收留他們,但為了他們的生計,同時出于開發(fā)西南疆土的需要,便命令他們種茶為生。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當初南征時,大軍路過西雙版納,很多人水土不服生病,諸葛亮便命人采摘樹葉煎服,于是患者便康復,后來這種能治病的“樹葉”便在當?shù)貜V泛種植開來,成為普洱茶的前身。
[page]

  “濮人”種茶說

  與諸葛亮最先種植普洱茶的傳說不同的是關于“濮人”種茶的說法。左連江介紹,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濮人是如今布朗族的先民,秦漢時稱他們?yōu)?ldquo;閩濮”和“苞滿”,唐、宋時稱“撲子蠻”,元、明、清時稱“樸滿”。濮人生活在瀾滄江和怒江的中下游地區(qū),從事狩獵、采集、捕撈,在當時簡陋的生活條件下,濮人生存的一大特色就是依靠茶、煙兩種基本植物,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各種先進的制煙、制茶工藝。

  唐朝出師云南的官吏樊綽在其《蠻書》中寫道:“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何青元介紹,其中所說的“界諸山”就是如今的西雙版納和普洱境內的各大茶山,當時的西雙版納稱“茫乃道”或“茫部”,而“茫乃”和“濮人”分別就是今天傣族和布朗族的先民。與“茫乃”居住在地勢平坦的壩區(qū)不同,“濮人”則過著游獵生活,在不停變換的居住環(huán)境中,他們從采摘野果、野菜中認識到了野生茶,吃了野生茶樹葉后神清氣爽,從而知道了野生茶葉有清熱、消炎、解毒、幫助消化的功效,野生茶葉由此漸漸成為布朗族生活中不可缺乏的食物,先人們從山中將野生茶樹移植到棲身地種植,代代相傳,最終成為農作物廣泛種植。

  從時間先后來看,“濮人”最早生活的時代顯然要比蜀漢還要靠前。目前,國內史學和茶學界許多人都認為“濮人”與長江中下游的古代民族一樣,是我國最早種茶的先民之一。左連江說,普洱茶產(chǎn)地六大茶山,傳說也是孔明在六茶山遺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跡》篇記載:“舊時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铓于莽枝,埋鐵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邦,埋馬鐙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慢撒(易武)茶山傳說,易武漢朝就有茶,而諸葛亮南征時教給采茶飲茶方法。

  在左連江看來,勐海地區(qū)的普洱茶并不是有些人認為是從長江中下游帶過來的,而是土生土長在瀾滄江流域的植物,只不過最早是野生的,而且多作為藥用,并不為普通大眾接受。后來隨著生產(chǎn)技術的發(fā)展,人工種植的規(guī)模增加,逐漸被“濮人”外的民族認識使用。不過,真正使普洱茶實現(xiàn)發(fā)展繁榮,作為農業(yè)發(fā)展的,當屬諸葛亮,作為南征的功績之一,便是促進了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農業(yè)開發(fā),而茶葉種植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為普洱茶日后的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此,諸葛亮成為云南各族人民心目中的“茶祖”,受到世代祭拜便不難理解了。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