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他”——357克下關鐵餅,今天卻依然是聚光燈下的焦點

  六十年,天地輪轉(zhuǎn),

  一個甲子,一場輪回。

  1954年,農(nóng)歷歲次甲午年,

  中國第一款357克鐵餅在下關誕生,

  鐵餅傳奇就此拉開序幕。

  它,是前世。

  六十年后,

  2014年,農(nóng)歷歲次甲午年,

  甲午·金戈鐵馬鐵餅面世,

  原始配方,手手相傳。

  它,是今生。

  2015年,農(nóng)歷歲次乙未年,

  中華鐵餅,踏歌而來,

  一脈相承的鐵餅家族,

  它,是前世今生輪回的相見。

  1951年,125克邊銷鐵餅茶在下關問世;1954年,中國第一款357克云南七子圓茶鐵餅在下關誕生,歷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見證新中國成立,親歷改革開放,目睹中華騰飛……一部云南普洱茶傳奇就此在下關演繹。

  一甲子六十年的優(yōu)雅轉(zhuǎn)身之后,碰上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七十年的輝煌時刻。六十年與七十年的橫縱交錯,一邊是六十年鐵餅傳奇的薪火相續(xù),一邊是愛我中華的精神傳承,身負雙重使命的中華鐵餅應運而生。

  鐵餅是什么?

  余秋雨先生對印級茶的排序中前五名分別是:大紅印、甲乙級藍印、紅印鐵餅、無紙紅印、藍印鐵餅。其中有兩個都是“鐵餅”。

  所謂“鐵餅”,就是用金屬模具直接壓制成型的餅茶,因為機器壓力較大,茶餅壓制得非常緊實,堅硬如鐵,故而得名。

  1961年生產(chǎn)的357克鐵餅

  (現(xiàn)藏于下關沱茶博物館)

  壓制鐵餅無需將蒸軟的毛茶裝入布袋,而是直接將干毛茶裝入金屬甑子,然后上蒸汽蒸軟,用金屬模具直接壓入甑子,緊結后倒出。相比傳統(tǒng)的泡餅壓制工藝,壓制鐵餅減少了裝布袋、入袋揉壓、拆布袋的程序,能夠有效縮短壓制時間,提高生產(chǎn)效率。

  因為裝茶的甑子需要直接上蒸汽,所以甑子底部有許多洞眼,直徑5-6毫米,經(jīng)過重力緊壓以后,茶餅的背部會出現(xiàn)一個個突出的小乳釘,而不像一般的七子餅茶有一個背窩,一片357克的鐵餅大概會有百來個乳釘,根據(jù)模具的不同,數(shù)量也有所差別。另外,鐵餅沒有入布袋揉壓,就不會有泡餅的“泥鰍邊”,而是邊緣平直,線條硬朗。

  鐵餅工藝誕生的初衷就是為了提高生產(chǎn)效率、解放勞動力,無他。在資源匱乏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一項工藝改革能夠提升生產(chǎn)效率,對于一個茶廠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國營時代的下關茶廠在生產(chǎn)技術革新方面始終都走在前列的,早在上世紀50年代甚至更早,下關茶廠就具備了壓制鐵餅的技術和設備。

  鐵餅探源:

  下關茶廠,作為曾經(jīng)的老牌國營茶廠,下關茶廠從1951年開始,就對其生產(chǎn)的茶品,每一個年份,甚至每一年份的不同月份都留存有茶葉實物樣本。原本只要有留樣,拿出來一對比,所有的爭論都可以平息??墒菚r隔半個多世紀,歷經(jīng)幾代人,各種人為的或非人為的因素,這些茶樣也未能全部完整保留,有些遺失了,有些據(jù)說被敲碎了拼入邊銷茶中,因為存下來的茶樣實在太多了,沒地方放。哪怕在20年前,茶廠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想到,他們生產(chǎn)的價格低廉的普洱茶會在若干年后變得價值不菲、擁躉者無數(shù)。下關茶廠也只能亡羊補牢,從2008年開始啟動了下關沱茶實物檔案庫制度,就像故宮博物院或國家圖書館對館藏文物或圖書進行系統(tǒng)整理分類那樣,根據(jù)茶葉的年份、類別來建立管理制度。

  說起我們關注的鐵餅,下關沱茶集團公司副總經(jīng)理杜發(fā)源找出了一片1952年的鐵餅,時間不過兩三分鐘,他告訴我們,在檔案庫沒有建起之前,茶樣都是一箱箱堆起來的了,翻找非常不方便,要想找個幾十年前的茶樣,沒兩三天時間肯定找不到。當這片比我們父輩還要老的茶葉放在面前的時候,內(nèi)心還是不禁小震撼了一下,發(fā)黃的茶樣單上還是繁體印刷的,橫杠上的手寫部分寫著——品名:餅茶;制造商:下關茶廠;出產(chǎn)日期:1952年;備注:試制。杜發(fā)源介紹,這是目前整理到的最早的下關茶廠生產(chǎn)的大直徑鐵餅。杜發(fā)源是個非常嚴謹?shù)娜?,他并沒有因為找到這樣一片50年代的鐵餅就宣稱下關茶廠從50年代起就開始生產(chǎn)鐵餅了,因為50年代其他年份的鐵餅茶樣還沒有整理到,當年的產(chǎn)量記錄資料也沒有找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在50年代下關茶廠是否有批量的鐵餅產(chǎn)品出產(chǎn),那個時候,下關茶廠肯定是有了能夠壓制大小直徑鐵餅的生產(chǎn)能力了。

  接著杜發(fā)源又帶領我們參觀了下關沱茶博物館,博物館設在一個大理白族民居風格的四合院里,里面陳列了許多關于沱茶的歷史資料展板及實物,杜發(fā)源說:“這里所有的茶品實物都是從以前的茶樣室里抽取出來的,上面標注著哪個年份就一定是那一年的,因為有標準的留樣制度和茶樣標簽,我們絕不會亂標。”在一個展廳里筆者被玻璃展示柜里一片產(chǎn)于1961年的鐵餅深深吸引了,鐵餅保存非常完好,面茶勻齊均整,有少量芽頭,有微微隆起的弧度,沒有內(nèi)飛,茶葉已經(jīng)完全轉(zhuǎn)成了褐紅色,因為一直存放在低溫干燥的下關,這片茶歷經(jīng)50多年的陳化,相比同期在溫濕度高的地區(qū),如廣東、東南亞存放的茶,依然顯得油潤而充滿活力,沒有任何木質(zhì)化的傾向。筆者蹲在展示柜前凝視良久,這片茶還與家母同歲,更添一層莫名的感情。杜總見筆者在這片茶前挪不開腳步,竟然叫來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用鑰匙和起子打開了展覽柜,把茶拿了出來,讓筆者能親手捧著看個清楚。茶餅明顯輕了很多,雖然已經(jīng)有泡松的傾向了,但還不會抖出茶末來,翻到背面,乳釘凸出的輪廓還非常清晰,在博物館的射燈照射下,更顯立體。50多年的光陰已然將這片茶塑造成了完美的藝術品。

  博物館內(nèi)還展示著好幾片老鐵餅,有1955年的僑銷鐵餅圓茶;有1959年的盒裝“高級餅茶”,還有一片裝在茶樣盒里的1960年的鐵餅,每片茶都附有發(fā)黃的茶樣標簽。其實,看到這里,鐵餅的生產(chǎn)起始時間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但是杜發(fā)源還是始終秉持著嚴謹?shù)膽B(tài)度,在還沒有更確鑿、更有說服力的證據(jù)之前,他認為下關沱茶還是不宜輕易對外宣稱什么,因為一個實驗產(chǎn)品真正需要多少時間才成為正式的商品,無法確認,特別是還涉及到一些下關老茶人提供的可能和史實有出入的回憶,一切留待今后更深入的資料搜集和權威的證據(jù)發(fā)掘。至少,鐵餅在下關茶廠的實物檔案里,已形成了一條60多年互相聯(lián)系的產(chǎn)品鏈。

  下關沱茶博物館外景

  在沱茶博物館里,還有一樣東西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就是小鐵餅,有1964年的寶焰牌餅茶,1967年的大紅印云南餅茶,都是壓成鐵餅形狀,只是小很多,只有125克。剛好有一提沒有包裝的小鐵餅,仔細觀察,小鐵餅是5片一提,用紅白相間的細棉線捆扎固定,在用白色包裝紙包著,小鐵餅的用料比起375克的大鐵餅來粗老很多,還夾雜著不少嫩梗和黃片,葉片同樣呈褐紅色。據(jù)介紹,小鐵餅也是用金屬模具壓出來的,以邊銷為主,少量內(nèi)銷。小鐵餅是能夠確定的,至少從1951年開始就持續(xù)生產(chǎn)的茶品,在實物檔案庫里,小鐵餅的茶樣從1951年開始每隔兩三年就有留存下來的實物樣。

  杜發(fā)源告訴我們,小鐵餅在邊銷茶中算是高檔茶,比一般的邊銷磚用料等級高,藏民等少數(shù)民族一般在辦紅白喜事、定親、結婚的時候才喝或者作為禮物贈送。也許圓形的餅茶有著“圓滿”的象征意義吧。因為邊銷小鐵餅幾乎被消耗殆盡,老茶的存世量較少,所以目前市場關注度不高,但是作為一個50多年來在下關持續(xù)生產(chǎn),從未間斷的產(chǎn)品,我們不應該忽視它的存在。

  下關鐵餅家族

  ①1959年下關鐵餅

 ?、?960年下關俏銷鐵餅

  ③70年代下關鐵餅

 ?、?987年下關七子鐵餅

  ⑤90年代末小飛鐵餅

 ?、?004松鶴鐵餅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