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啟盛:“茶癡”每年做茶17萬斤 為救村民茶廠曾被洪水沖垮

  戴啟盛是江西婺源有名的“茶癡”,他的茶莊每年要產(chǎn)17萬斤茶,幾年前為了救村民,他的茶廠被洪水沖垮。戴啟盛希望帶領(lǐng)村民能和祖輩一樣,“一擔(dān)茶換回一擔(dān)黃金”。
  “大葉偏多了,這些茶再挑挑”,戴啟盛和村民討論鮮葉質(zhì)量。做明前茶對品相很有要求,大葉和殘葉不能要,有時他寧愿出高價格收購鮮葉,希望村民可以按照他的標(biāo)準(zhǔn)去采野茶。
 
<iframe allowfullscreen="" frameborder="0" height="498" src="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h0625ua6y3s&tiny=0&auto=0" width="640"></iframe>
  視頻|他為救村民茶廠被洪水沖垮今年產(chǎn)17萬斤茶(時長:04:34)
 
  有“茶癡”之稱的婺源茶藝傳承人戴啟盛從18歲就跟外公和父親學(xué)做綠茶,和他同一輩的人,很早就走出大山在外面打拼,而他卻選擇留在了村里,和祖輩一樣制茶賣茶,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戴啟盛的家鄉(xiāng)長溪村位于家鄉(xiāng)江西省婺源縣,四面環(huán)山,耕田很少,村民世代以茶葉為生,戴啟盛也說不清楚自己是第幾代茶人。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有“歙州(徽州前生)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記載,明清時期,婺源綠茶曾列為向朝廷進獻的“貢茶”。
  歷史上,長溪村的徽商在上海、廣州、九江等地都開有茶號,也曾有“一擔(dān)茶葉出一擔(dān)黃金進”的傳說。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村民外出務(wù)工,祖輩留下的茶園荒了二十多年,有的甚至被人遺忘。
  這幾年,戴啟盛開始在村周邊的深山尋找被遺忘的野茶樹。不久前,有村民挖筍時發(fā)現(xiàn)村西頭的山里有一片野茶園,來回需要三個小時,他立馬趕了過去。
  戴啟盛摘下嫩芽放進嘴里,通過品嘗嫩芽的苦澀度來判斷這片野茶的品質(zhì)。如果茶品好,他便回村里組織村民來這里采茶,野茶的單價高,村民一天可賺兩三百塊錢。2011年,戴啟盛和六十多位村民成立了茶葉合作社,專做高山野茶。
  村里人只要說到戴啟盛就忍不住豎起大拇指。2012年8月,長溪村遭遇百年未見洪水。洪水沖垮農(nóng)田菜地、民居農(nóng)房,通村的水泥路被阻斷,形勢危急。戴啟盛與幾位年輕人冒著大雨,摟小孩、背老人,迅速把村民撤離到安全地帶??僧?dāng)他全心投入到救災(zāi)中時,洪水同樣侵犯了他的茶廠,沖走了轎車、茶葉,淹沒了機械設(shè)備。茶園遭到重創(chuàng),茶葉面臨絕收,損失20多萬元。
  跟做人一樣,戴啟盛堅信只要茶葉品質(zhì)好,就不怕銷路難。這幾年,他的茶葉生意越做越大,成了婺源茶葉的一張名片。
  春分一過,戴啟盛像往年一樣進入了最忙碌的季節(jié),他白天尋茶、收茶、跑市場,晚上做茶,一個半月的時間無眠無休。
  采下的鮮葉不能放太長時間,戴啟盛當(dāng)晚就會加工,不然茶葉變紅了,一天的工夫就白費了。“茶葉是我的命,浪費一點都會特別心痛。”
  婺源的明前茶主要做仙枝、毛峰、丫玉等,需經(jīng)過殺青、揉茶、烘干等十二道工序。雖然做茶的機器一樣,但是不同地方生長的鮮葉和不同的制茶人,做出來的茶品質(zhì)也都不一樣。
  每一道工序戴啟盛都要自己把關(guān),老婆總是勸他休息,有些工序她完全可以幫忙,但是戴啟盛很較真,每一片茶葉都需要自己把關(guān),“自己剛學(xué)做茶的時候外公說,茶人需要茶心,那時自己炒茶很馬虎,天天被外公罵。”
  明前茶產(chǎn)量比較少,再過半個月,不要說睡覺,戴啟盛就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盛好的飯菜被放在一邊,有空的時候戴啟盛才會吃上幾口。
  除了機制茶,每年戴啟盛也會做百來斤手工茶,從外公那里學(xué)來的手藝不能斷掉,做手工茶需要制茶人從早到晚坐在那里,最好的師傅一天也就做兩三斤。
  手工炒茶需要把鍋加熱到兩百度,然后用手在鍋里炒茶。做手工茶產(chǎn)量低,很多人已經(jīng)放棄。圖為戴啟盛揉溫度很高的生茶。
  前些年市場上開始流行紅茶,婺源縣與祁門、武夷山的自然氣候和地理環(huán)境相似,戴啟盛認為只要工藝得當(dāng),用婺源的鮮葉做出的紅茶品質(zhì)不會比兩地的差。2011年他帶著生茶片去武夷山,一趟不行,就兩趟、三趟,終于有一位師傅肯嘗試制作,一開口要價三萬,不行就拿著茶片走人。戴啟盛立馬答應(yīng),拿一萬現(xiàn)金,如果制作紅茶成功,兩萬元茶葉立馬兌現(xiàn)。
  用婺源鮮葉做出的紅茶得到了同行人的認可,他便開始在武夷山尋訪名師,學(xué)習(xí)紅茶的制作技藝,他希望婺源的茶葉能多闖出一條出路。
  每年做出的新茶,戴啟盛都會第一時間送出山,給客戶和懂茶人品嘗。十幾年前戴啟盛過完茶季,都會背著茶葉經(jīng)過108個彎,走十七公里的山路去鎮(zhèn)上乘車,去周邊城市的茶葉店,一家一家的推銷。
  這些年,戴啟盛的茶生意越做越大,每年能產(chǎn)高山茶一萬多斤,銷售額300萬,遠銷東南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外貿(mào)有機茶則有16萬斤,銷售額160萬,主要出口歐盟。圖為戴啟盛展示今年新做的明前茶。
  做了二十多年的茶,戴啟盛積攢了比較好的口碑,做的綠茶和紅茶也獲得過茶葉行業(yè)比賽的金獎、銀獎。戴啟盛希望帶領(lǐng)村民能和祖輩一樣,“一擔(dān)茶換回一擔(dān)黃金”。
責(zé)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