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臺灣茶人赴深圳開啟茶文化盛宴


  
     凡喝我的茶,我都要盜走他心中煩惱。
  茶席不是茶人的舞臺,而是茶的舞臺。
  完全沒受污染的茶品,才能帶人們進入天人合一的體驗
 
  日前,有三位臺灣頗具影響力的茶人來到深圳,開始了三天的茶道之旅。他們各有特色與專長,分別是在臺灣孕育了不可計數(shù)中生代茶老師的沈武銘;臺灣茶山保育協(xié)會創(chuàng)會理事長,長年游走于兩岸推廣生態(tài)農(nóng)法、教授茶席美學的蔡奕哲;以著作“茶日子”重建兩岸品茶標準,引領大家以身體感知“喝一口干凈的茶,比喝一口好喝的茶重要”的李啟彰。
 
  沈武銘:從感動到感悟
 
  沈老師選擇了深圳東部華僑城清靜的大華興寺舉辦第一場「以心衍茶」的茶席。沈老師的茶席中最大的特點,是他零距離地與學員的互動。首先,必須喝到茶湯,比較同一款茶、甚至是自己以為很熟悉的茶,用心詮釋身體的不同感受。這個部分沈老師強調(diào)“要讓茶湯說話”,并非一般以理論基礎為內(nèi)容的茶課能相比擬。另外,沈老師親自泡茶,也親自端起每一杯茶給學員,為什么堅持親力親為?沈老師表示要將心中的美好傳遞給他人,如果心中滿是憂傷,就會將憂傷透過茶湯傳遞出去。
 
  沈老師的幾個泡茶手法,獨到而別致:“堆疊”是將開水注入茶壺后分三次出湯。例如大家所擔心的普洱茶,會因在壺內(nèi)久置而苦澀。沈老師說“將心中的恐懼放下,坐在泡茶桌上,要有舍我其誰的氣勢。”結果非但不苦澀,反而韻實而潤滑。“追香”是當一杯茶泡到快沒有味道時,再加上一些新的茶繼續(xù)泡。沈老師形容像是對擦肩而過的美女,為了不終身遺憾,還回頭追了上去表達愛慕之情。這個方法,讓許多茶得以更豐富的姿態(tài)延續(xù)它自己的生命,堪稱絕妙。
 
  “回馬槍”則是在茶終了時,做最后一次長時間的浸泡,讓茶在最末了的契機里,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沈老師形容像三國時期的趙子龍,在營救阿斗時最后使出回馬槍,奮力一搏。
 
  “圓滿茶”是沈老師在一款茶泡了七泡后似乎到了尾聲時,以一壺泡一杯的方式,給每一位學員斟上一杯茶。一杯武夷山正巖區(qū)九龍窠的肉桂到了20泡后,居然還猶如放了冰糖一般甘甜,而且有著驚人的穿透力,讓茶湯劃破所有身體的禁錮直到胃底。沈老師說:“圓滿茶,就是完全不操控,讓茶找到回家的路。”讓一杯簡單的茶,變得很不簡單。
 
  多位學員在最后心得分享時真情流露,沈老師泡茶顛覆了一般人對茶的認識,泡得輕松,卻讓茶湯充滿生命力與能量。沈老師最后表示,他有兩個茶道:一個是茶道,一個是茶盜。“凡是喝我的茶,我都要盜走他心中的煩惱。”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喝沈老師的茶,是會上癮的。從中午集合到晚上9點半,時間完全像是在飛逝,每一杯茶湯與每一段心法,都讓人回味無窮。
 
  蔡奕哲:茶的內(nèi)質(zhì)與美學
 
  借蔡老師在茶山保育十多年來的努力與經(jīng)驗累積,以及在茶席美學上超凡的造詣,蔡老師談了兩個主題:“解密生態(tài)農(nóng)法與健康和茶席與茶空間美學”。一向給人學富五車,在茶領域沒有難得倒他問題的蔡老師,在生態(tài)農(nóng)法的經(jīng)驗中,分享他過去數(shù)年來在兩岸以“領養(yǎng)茶園”的模式,協(xié)助茶農(nóng)在原本滿目瘡痍的茶區(qū),為酸化結塊的土壤重新找到茂密繁盛的綠意。學員雖然無法親臨現(xiàn)場觀察茶園的變化,但透過蔡老師PPT的詮釋,看到了干涸的土塊經(jīng)過數(shù)年的付出后轉化為濕潤松軟的泥土,四處蛙鳴蟲舞、蜘蛛雜草,令人有股為了環(huán)境保護舍我其誰的感動。蔡老師更透過數(shù)據(jù)搜集分析,比較了在臺灣稻米有37%的有機作物認證,而茶只有0.5%的有機率,顯示需要努力的空間仍巨大。
 
  晚上的茶席與空間美學,從臺灣茶藝館演進的歷史開始,到目前融合中西概念的茶席觀;從茶器材質(zhì)、顏色代表屬性、排列邏輯到意境呈現(xiàn),以及所有一切背后的理論基礎。蔡老師精彩呈現(xiàn)畫面與理性分析,列舉了他豐富的茶席經(jīng)驗與學員分享,告訴大家“茶席不是茶人的舞臺,而是茶的舞臺”,茶人只是一位事茶者,不要本末倒置地將自己的主觀凌駕一切,而要懂得把主導地位交給茶。
 
  課程尾聲時,蔡老師隨興加演了一場“事茶的態(tài)度”一課,將茶席美學與如何以“恭敬心”事一杯茶的動作與程序做細部分解。不僅引導大家如何將茶席簡潔化,也分享應有怎樣的奉茶心理與儀態(tài)作為主意識,然后轉化為端出一杯給客人的動作與敬意。
 
  李啟彰:借一杯茶天人合一
 
  李老師選定了一間可以禪坐的私人會所作講堂。李老師由中醫(yī)的風、寒、暑、濕、燥、火與茶葉的關系切入,分析目前市場中濕倉及倉儲不當、焙火后退火不足、普洱生茶與白茶不經(jīng)曬青工藝等茶葉,對身體可能造成的危害做了深度探討,并提供了數(shù)款有問題及數(shù)款安全的茶葉,作出多次的對照比較。
 
  李老師強調(diào),人體的飲水線:喉嚨、胸口、胃,最后到腦,對于茶葉的安全與否都有感知的能力,只是大多數(shù)人因為環(huán)境與食品污染、經(jīng)脈不通與從未自我開發(fā)這項天賦導致無感。如果能建立這樣的實際品鑒方法,不僅對茶有效,對咖啡、酒,甚至各類飲品,都可以廣泛地應用,在食品安全格外受到重視的今天,這個課程顯得十分有意義。
 
  晚上的課程以一款合適打坐的“奇楠茶”開場,李老師引導學員觀察呼吸并逐步感受肉體的細微覺察能力。再將對于肉體的感知能力,移轉到喝茶的飲水線所經(jīng)過的臟腑。
 
  李老師表示,茶葉是上天賜予人類最奇妙的禮物,現(xiàn)代人不需游覽名山勝景,只要自己的心足夠安靜,就能對于茶樹生長的環(huán)境氣候、茶農(nóng)是否加諸農(nóng)藥與化肥、甚至有沒有酸雨的工業(yè)污染,透過一片樹葉感知大地的訊息。
 
責編: 語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