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璐:茶文化三題

  5月6日,“第三屆茶文化高峰論壇”在浙江寧波成功舉辦,本屆論壇由中國文化院、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和寧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許嘉璐院長專門為本次論壇撰寫了題為《茶文化三題》的論文,并在現(xiàn)場發(fā)表即興演講,演講內(nèi)容將后續(xù)整理發(fā)表。
  許嘉璐先生
 
  論文全文如下:
 
  自本世紀初始,言茶文化者漸多,此乃時旺、茶興、人心向善之征。
 
  凡事之起,皆必眾說紛紜、多家齊鳴;過此,則漸趨一致而成社會、學界之共識,于是促動該事之進步。然“一致”永為相對,非不礙紛紜猶在,且將循此而成眾宗多派,達于此境,則研究之高峰至矣。環(huán)顧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故今參與議論,姑妄言茶之數(shù)事,亦欲促高峰之早至焉。
 
  余所欲言之三事,為:茶文化之分類;茶文化于茶事發(fā)展進路中之定位;茶文化(亦即茶人)之責任。
 
  
 
  大凡欲識紛繁之事、物,首應(yīng)依其性、或貌、或用而分門別類,知門類方得知其特色,方可深入觀察、研究。茶事亦應(yīng)如是。
 
  余以為茶文化有茶之自身所固有而為人所知解者、人所賦予于茶者、社會因茶而所創(chuàng)造者三事。
 
  茶自身所固有者,或可謂之茶之品性,有待人之認識、開掘,且使眾人皆知。即如茶之稟天地靈氣而生,故須擇地、擇時,依水、依氣(云霧),實為天地人三才合一之顯例。固也,舉凡世間之生物,莫不與天地一體,人亦如是,此乃“自然”而然者。然限于學知之狹,知之、思之、言之者鮮。而茶之性絲毫不貸人欲,非其地、其時則不生,無其水、其氣則不佳,此尤勝于人類。近時自然科學研究,謂植物于環(huán)境皆有感應(yīng),唯其無神經(jīng)無語言而已。然茶之所擇、所依,人日用而不知,以其未顯;而人自詡為天下主,日益昧于己之卑微,闇于離天之高、地之厚、云霧之氤氳及雨露之滋潤則無以生之理。人之不解自身之奧妙與未深查茶之性之效,一也。設(shè)若此理為人所遍知,則即宋儒所謂“同胞物與”博大胸懷之顯彰矣。人之于茶,植之、制之、啜之、好之、惜之,皆假茶固有之品性而形成,而弘揚,而傳播,此即余所言“茶所固有而為人所知解”之文化也。
 
  所謂“人所賦予于茶”者,諸如“祛襟滌帶,致清導和”,“沖淡簡潔,韻高致靜”,“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趙佶《大觀茶論序》),可謂已囊括世人所言茶之妙種種。至如僧皎然誚崔石使君之《飲茶歌》歷數(shù)數(shù)飲滌昏、清神、得道,及“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結(jié)句,以佛義(實已兼老莊)賦之于茶,尤為顯然。自唐宋,茶與佛相連,亦為中華佛教三脈(漢傳、藏傳及南傳)共有之特征。
 
  西南邊陲茶區(qū),至今猶存茶與民族創(chuàng)世關(guān)系之傳說及拜祭茶祖、茶神之典儀,此皆各族先民昔日渴望、想象,經(jīng)世代口傳而成型,而傳承者,迄已為民族文化之基因。此亦中華文化之肢體,色彩斑斕,足可補中原茶神話之遺缺,且或可據(jù)以揣度中原先民未必不有種種茶之神話也。
 
  所謂“社會因茶而所創(chuàng)造者”,則茶之具、茶之藝、茶之詩,以至禪茶、道茶,皆是也。今言之者眾,無須絮絮焉。
 
  二
 
  “茶文化于茶事發(fā)展進路中之定位者”,乃欲以茶文化為經(jīng),反顧茶為飲品之始及后世之興,且預測未來茶事走向之可能。
 
  《新唐書·陸羽傳》謂自《茶經(jīng)》出,“天下益知飲茶矣”,“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突間,祀為茶神。”《茶經(jīng)》于“茶之事”下嘗歷數(shù)神農(nóng)、周公及以下帝王名臣,蓋欲探茶之源耳;論者復謂古之槚、荼、荈諸字為茶之別名。然則茶之所自,遠矣哉。今世考證得知,茶乃經(jīng)長久馴化而成。然則鴻漸所列,乃茶已為茶之后事。而其列諸王臣者,適與唐人詩文互證,其時茶之品啜,限于士大夫及文士。雖已有“鬻茶者”,要亦非農(nóng)工所可問津。
 
  古今人類日常所消費者,皆產(chǎn)自百姓,首供宮廷貴冑,次及富商巨賈;既成風尚,遂漸為世人所逐。事既普及,物遂增產(chǎn),于是精粗高低有別,精者愈精,粗者愈伙,制作之技亦愈益精良高超矣。試觀中國之絲綢、瓷器,非洲之咖啡,一入歐洲,享之者莫不自貴族始;而西物入華亦先為宮內(nèi)所賞,即可知此為普世之情,非茶之于唐所獨有。普及提高互為動力,此亦一證。
 
  要之,各類形態(tài)文化,皆由俗而升為雅,由雅而擴為俗,復自俗之后續(xù)創(chuàng)造而再歸于雅,如此反復循環(huán),于是提升無止境,此實為普及—提高—普及—提高之過程。依此規(guī)律,則茶既出于草民,繼而為貴者所享;待普及于民,已非昔日之粗糙可比;進而提升,復為貴者所吸納。如滿足于既有矣,不欲越前人之雷池,則必日漸滯止而終將為人所棄。
 
  據(jù)此,則茶之今世“定位”或可知矣。
 
  (一)為國人生活質(zhì)量逐年提高,高端茶品之生產(chǎn)固需增多,即其低端者,亦當細心為之,較粗而不可濫,尤不可爛也。二者俱應(yīng)隨水之漲而船高。此高,非謂標價之虛高,乃謂其品質(zhì)之高也。
 
  (二)茶之出口,歐美首當其沖,且應(yīng)著力首供王室、達官與貴族。咖啡久為彼處人人須臾難離之飲品,意欲以中國寶物(茶)易之,若未成世間風氣,則難矣哉。依其民追仿上層、上行則下效之積習,“請”其“貴人”代為“推廣”,則或易。而貫穿于內(nèi)外二領(lǐng)域中者,則為物種、技術(shù)之創(chuàng)造知進而不知止也。
 
  三
 
  余所云“茶文化(亦即茶人)之責任”者,乃就21世紀世界狀況觀察茶文化耳。欲敘余之思路,恐仍需自古昔始。
 
  茶源于中國,迄已定論。今雖未敢斷言此后世界植物學是否尚有更新發(fā)現(xiàn),即或他洲他國亦有類似普洱六大茶山之古茶樹,中國為茶祖源之地位亦不可撼矣。依學界所確認之栽培型古茶,至今已逾千載,是國人各族飲用,或逾此時限而更古。茶馬古道或始于唐代,而茶之所抵遠至吐蕃,亦未越中華之域;絲綢之路蓋因距產(chǎn)茶之地遙,行路時長,難有茶之貿(mào)易(“萬里茶道”已為近代事)。故自唐至清,中國之茶以自銷為主,西南則兼有互市輸出,而茶之聲名未必因是而不遠播。
 
  2016年青年節(jié)于日讀一卷書屋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