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普洱)古茶的第一人:何仕華

何仕華
  在思茅(普洱)制茶、愛茶和收藏茶的人當中,何仕華這個名字很是響亮。從15年前發(fā)現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邦葳“國寶級”古茶樹,到十幾年間一直致力保護和宣傳古茶樹資源;從2001年一款令景邁古茶聲名遠揚的茶餅,到思茅多家知名茶廠的技術指導,經他手的普洱茶點石成金一樣,總是成為眾多茶客追捧的“玩家茶”。

  有人曾悄悄說:何仕華是位很“倔”的人。他的“班比臘告”茶因為堅持原料的純正而產量不多。坊間傳說,有人財大氣粗地想把他的茶全部買下收藏,開了高出別人許多的價格,但何仕華“倔”得就是不肯答應。

  而當我面對面與他喝著一壺鮮爽甘潤的2005年景邁春茶,聽他談起當年在茶山上摸爬滾打的故事時,這位思茅市普洱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副秘書長、與茶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者,風趣幽默而親切,看不出一絲的“倔”。

  斧頭下救出來的“國寶”

  當年做為思茅地區(qū)外貿局主管茶葉生產的副局長何仕華,一直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在普洱茶的故鄉(xiāng)思茅找到古茶樹。從歷史記載和思茅茶樹資源的角度上來看,他相信思茅這片古茶樹的發(fā)源地一定會生長著更為古老的茶樹。為了實現這一愿望,何仕華走遍了思茅境內的山山水水,向無數的茶農調查和探訪古茶樹可能存在的地點。

  工夫不負有心人,1991年3月何仕華得到了當地茶農送來的消息。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東鄉(xiāng)邦葳村新寨寨腳的園地里,有一棵很古老的茶樹。但是因為產量不高,主人正打算把春茶采摘之后就把它砍掉。

  何仕華立馬趕到了邦崴村,只見一棵樹冠挺拔,枝葉茂密,生機勃勃的古茶樹巍然屹立著。何仕華在欣喜中仔細考察了這棵樹的樹高、樹幅和直徑,還收集了花、果、殼和樣茶的標本。為了進一步弄清這難得一見的古茶樹的情況。何仕華找到了這片土地的承包者魏壯和。沒想到魏壯和是位啞巴,他的妻子趙云花講了這棵古茶樹的故事。“這棵大茶樹在我們小時候開始記事的時候就是這樣大了。幾十年不見長大,一直就這樣。每年的產量只有十多斤,夏茶不怎么發(fā)。樹太大還遮住了太陽,糧食種不出來。今年采完春茶后就要把它砍掉了。”何仕華一聽急了,趕忙向兩口子詳細講了這棵古茶樹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隨后,他又找到邦崴村村長和富東鄉(xiāng)鄉(xiāng)長,要求他們把保護這棵古茶樹列在了村規(guī)民約里。

  何仕華說,當他把從邦崴古茶樹上收集的茶花、果實和殼,以及從魏壯和家里取到了古樹曬青毛茶樣品,帶回家仔細研究后,發(fā)現茶葉的厚度、葉脈、葉齒等等跟野生茶葉都不大一樣。

  何仕華曾見過很多栽培型古茶樹,看上去也有區(qū)別。當用科學方法進行化驗分析后,結果更是令人奇怪:這株古茶樹所含的化學成分和細胞組織結構與栽培型茶樹相同,但樹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征卻與野生茶樹接近。何仕華懷疑:“這會不會是古茶樹從野生到栽培的一種過渡型?”而當時,茶學中對古茶樹的分類只有野生型和栽培型兩種,從未有過“過渡型”的記錄。

  “這不能貿然地下結論,我們不斷地邀請了同行專家前來考察。從1991到1992年,先后組織了三次國內專家的考察論證會,1993年,又組織了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國際研討會,參會的專家學者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qū),將近200人,大家都一致認定,這的確是以前從來沒有被發(fā)現過的,從野生型向栽培型過渡的過渡型茶樹,樹齡在千年以上。”專家們的考察論證證實了何仕華的設想,也圓了他的古茶樹之夢。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發(fā)現震驚了全世界。它填補了茶葉演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缺口,同時也是中國是世界茶葉起源地和發(fā)祥地、云南思茅是世界最早種茶之地的最為有力的證據。邦崴過渡型古茶樹,被視為中國的“國寶”之一。

  普洱茶熱潮里的古茶反思

  如果說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發(fā)現,是何仕華前半生最驕傲的事。那么壯心不已的何仕華現在最關心的還是古茶樹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和普洱茶文化的宣傳。他親自監(jiān)制的“班比臘告”茶,在紛紜的普洱茶市場里,標志性地樹起了真正普洱茶的精典范本。純正的原料和精良的工藝是“班比臘告”茶在普洱江湖眾多品牌中與眾不同的法寶。為了保證品質,“班比臘告”茶每年的產量不多,成為了茶人尋覓收藏的“玩家茶”。更多的時候,何仕華是思茅古普洱茶葉有限公司、滇桂茶廠、大渡崗茶廠等多家茶廠的技術顧問。近幾年,他指導研制出了一批普洱名茶,為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廣州茶文化促進會、深圳羅湖區(qū)普洱茶研究會和昆明建城1240年紀念等活動精制了紀念茶餅。經何仕華精心制成的景邁古樹茶紀念餅,分別被陸羽博物館和廣州茶文化促進會收藏。

  作為思茅古茶資源最早的發(fā)現者、宣傳者和保護者。何仕華看到近幾年隨著普洱茶的興旺和人們對古茶的渴求,一部分古茶樹受到了過度采摘和損害,這讓何仕華等云南茶界的專家們都痛心不已。

  “這些在大自然環(huán)境中平平安安生長了上千年的古茶樹,要是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毀了,那絕對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和罪過。”這時的何仕華終于顯出了他的“倔”。

  抱著這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005年12月,由張順高、張芳賜、蔡新、何仕華等七位云南著名茶業(yè)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應普洱縣縣委、縣人民政府之邀,先后對普洱縣寧洱鎮(zhèn)白草地豹子洞,寬宏困鹿山、梅子鄉(xiāng)永勝村羅東山、普洱縣城清真寺廟的栽培型古茶樹進行了考察論證。在厚厚的《考察現場鑒定意見》書上,專家們共同對古茶樹資源提出了飽含責任感的建議。如何合理地采摘和保護,如何在古茶園旁邊發(fā)展新茶園……

  普洱茶的盛世,也是云南茶人的盛世。云南茶人在盛世里冷靜地思考著。

  何仕華集40多年從事茶業(yè)、茶文化、茶葉經貿工作的經驗,寫成了二十多萬字的《茶緣春秋·普洱茶及其文化的研究與實踐》一書。目前該書已進入了后期制作,這不僅凝結了何仕華幾十年的茶緣情結、更是愛茶人期盼已久的一部普洱茶經典文獻。

  4月12日,在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組織的考察活動期間,與何仕華一起走在普洱縣城的街道上,他指著城西遠處的天壁山告訴我們:普洱縣原來打算在那西門石巖上刻一個巨大醒目的“茶”字,讓凡是進入

  普洱縣城的人一眼就能看到。當時連題字都請省里著名的書法家寫好了,后來發(fā)現準備刻字的地方自己長出了密密麻麻的小樹,這些小樹拼成了一個大大的“茶”字。這個奇觀,竟比刻上去的更自然、更奇妙!

  順著何仕華的手指看過去,山頂繚繞著云霧的天壁山上,那懸崖絕壁上的“茶”字自然天成,仿若大自然也不敢寂寞,要來趕一趕這茶的盛世。

  何仕華輕擬一詩贊道:寧洱西門巖,峭壁綠樹生。遠望儼茶字,南天一奇觀!
來源:普洱茶吧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