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不完的茶

文/晨歌暮曲
  春天午后的陽光明媚而又柔和,正透過窗戶的玻璃照射在氤氳的茶臺上。橙黃色的“黃金桂”茶湯盛在八角形的玻璃杯里,顯得格外清明透亮。就像一塊晶瑩剔透的琥珀,捧在手里。真不舍得喝。但茶總歸是為了喝的。

  會喝茶的人總有一個習(xí)慣,第一口喝到嘴里時,不是急于往下咽,而是把那口茶含在嘴里,用舌頭上下起伏地掀動著,讓那茶水在口腔內(nèi)像活水一樣地流動,目的是讓那茶水刺激到口腔內(nèi)各個部位的味蕾,待充分體會一番茶水入口后的感覺后,再徐徐地把那口茶咽下。然后把舌面貼到上顎,粘合幾個來回,那茶的香氣便驟然溢滿了鼻息和口間,甘苦的滋味也就回了上來。

  好茶也就是頭三道,至多四五道后,那刺激味蕾的感覺就會逐漸地減弱,香味也不如頭幾道那么濃了,剩下只有雋永的回甘,甜潤著生津的喉舌。

  許是天生的與茶有緣,我有口福嘗到各地的特色名茶。說實話,對茶實在是外行,只是喜歡喝茶時的感覺,絕不敢言會“品”。

  喝茶的機會頗多,生意忙的時候,全國各地走,走到哪里都能喝到當(dāng)?shù)氐奶厣琛:峡谖兜?,不合口味的我都要嘗一點。喝過的茶也很雜,紅茶、綠茶、黃茶、青茶、白茶、黑茶,以至于加花瓣的茶,摻人參的茶等等,都喝過。即便是當(dāng)天采、即時炒的新鮮茶,或存放了N年之久的老茶,也曾入過我的口。對一些特殊口味的民族茶,亦曾有些過領(lǐng)略。

  家中的茶也不少,不是數(shù)量,而是種類。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山巖茶、云南普洱茶、峨眉竹葉青、青山綠水苦丁芽、安徽的太平猴魁、臺灣的高山烏龍、陜西的紫陽毛尖,加上當(dāng)?shù)貚魃骄G茶,日照茶等,有名的無名的細數(shù)下來也不下十幾種。多是別人送給我的。生意場上認識的人多,朋友也自然多,加上平日里喜歡舞文弄墨,寫幾篇破文章,也能交往幾個情趣相投的朋友。中國人交友的方式喜歡送點禮,以示尊敬和友好,我沾了朋友多的光,自然也就多了些喝好茶的機會。中國自古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作禮”的好習(xí)俗,傳承的美德直接受惠于我,更何況送人的禮物都是好一點的,在我們家鄉(xiāng)就有這樣的俗語:“送給別人吃了傳名,留給自己吃了填坑。”所以,我家食品柜子里的好茶可謂“四季不斷”。

[page]

  同樣,我得了好茶以后,自己也舍不得全喝掉,多數(shù)還是送給了別人。與朋友一起分享才是快樂的。

  在中國,似乎每個家庭都擁有個大茶壺,多是為了招待客人用的。小時候家里也有一把大茶壺,白瓷的,記得上面還繪了些山山水水的圖案。壺形是圓的,上下一樣粗細,沒有紫砂壺那樣的彎彎壺把手,在壺上面有兩根銅條提梁,橫跨在壺口的兩邊。兩根提梁左右分開時便圍著壺口成一個圓圈,倒向一邊的時候恰似一張彎弓。往外倒茶的時候,把那提梁扶起來,用四個手指勾著把壺提起,往前一傾斜,那茶水便順著壺咀流了出來。

  我們家的茶壺平時很少用,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者家中來客人的時候,才把那大茶壺拿出來擺在桌上。放進一些茶葉,注入開水后,蓋上茶壺蓋,燜上一會兒,才往茶碗里倒。壺里的茶水不能一下子倒干了,倒干了,會把那壺新泡的葉子給廢了。這是老人們說的。所以,倒出來幾碗后,得趕緊再把壺里的水填滿,否則會瞎了(青島方言,報廢了的意思)那壺葉子。

  冬天泡茶的時候,大茶壺要穿上它的專用“外套”。那是用藤條編成的,比茶壺大一號的圓桶,里面是厚厚的一層棉花里子,就像前些年許多單位和公共場所里放置的保溫桶一樣。很顯然,把泡了茶的壺裝在里面可以保溫。茶是熱飲料。把茶壺裝在里面蓋上蓋子后,只剩下壺咀伸在保溫桶的外面,那時候倒茶就不用提梁了,只需兩手捧起保溫桶的身子,往壺咀的方向一傾斜,茶水便流了出來。

[page]

  小時候鄰居張大爺每天早晨起來都先喝上一壺茶,而且是很濃釅的茶。聽說張大爺家原先是大財主,他本人還在天津上過大學(xué)呢,解放后當(dāng)過幾年教師,后來不知道為了什么原因把他下放到了碼頭上,是干裝貨卸貨出大力的活兒,據(jù)說那為了改造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聽張大爺講,早晨起來這壺茶對他是很重要的,干一天活身上要出很多的汗,早晨不把茶水喝足了、喝透了,這一天是靠不下來的。我曾試著嘗過一口那泡在大茶缸子顏色烘黑的茶,比得了感冒時喝的那碗中藥湯還苦,還難喝。真不明白張大爺如何還整天哼著京戲,把那苦水喝得那么津津有味。

  第一次感受茶的作用還是在我22歲那年。在江西的廬山度過了一個夏季后,臨走時,牯嶺鎮(zhèn)的公安局長陸金寶大哥送來一包廬山云霧茶,讓我?guī)Ыo我的父親。在歸途的列車上,擁擠的車廂加上悶熱的天氣,讓人感覺喘不過氣來,那正是南方炎熱的七月天,渾身上下躁熱得直冒汗,就像中暑了一樣,只好不斷地喝水解渴。那時候常出門坐火車的人,大都隨身攜帶一只大口的玻璃瓶,旅行中當(dāng)飲水的杯子用。瓶子里裝上水,再擰上蓋子,任憑火車怎么搖晃都不灑,確實很方便?;疖嚿系乃畬嵲陔y喝,半熟不開的,還有一股土腥味,越喝越感覺渴。煩惱中,想起了陸局長在廬山時贈送的那包茶葉,便從旅行包里翻出來,抓一把茶葉投進玻璃瓶里,只想泡出些顏色來遮掩一下那水的土腥味。

  到了夜間,滿車廂的旅客都開始昏昏酣睡的時候,我卻來了精神,飲下的茶葉開始起作用了,大腦皮層進入高度興奮狀態(tài),雙目炯炯有神,瞪著明亮的眼睛,神清目爽地一夜到了上海。

  及年長以后,喝茶慢慢成了一種習(xí)慣。工作時常在辦公室里泡一杯綠茶,解渴,也為提神。家里和辦公室里都擺置了精美的茶盤茶具,一是為了方便招待來訪的客人,同時也給自己工作之余的消閑,增加一點情趣和樂趣。于閑暇的時候,擺弄著各式各樣的茶具,泡一壺烏龍功夫茶,配合一曲悠揚的音樂,淺酌慢飲,細心體會茶中的奧妙,猶如作了一道禪事,不僅是愜意,而且是心曠神怡。

[page]

  中國的地域遼闊,各地方喝茶也有著不同的習(xí)俗。上海人和杭州人喜歡用涼水泡綠茶,夏天喝起來也蠻清爽的,只是咱這北方人還不習(xí)慣喝涼茶。北京人喜歡喝花茶和香片,京城老字號“張一元”的香片那是出了名的,滿清時的皇室貴族、八旗子弟到“張一元”賣茶出來,提著紙繩拴著包茶葉的紙包招搖過市,那顯得是一種身份。

  已經(jīng)記不清有多少年沒聞到茉莉花茶的香味了。今年在濰坊,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家北京“張一元”的分號,竟然還是一位朋友的堂弟經(jīng)營的,于是,晚上在那里喝茶時,我吩咐店長給我稱一點兒茉莉花茶準備帶著。我說:不需要貴的,不要賤的,只要最能代表“張一元”的,只要一兩。稍過一會兒,店長拿著包好了的茶葉上來了,是茉莉白毫,說是最夠老北京味兒的。

  回來以后的一天晚上,我打開了那包茉莉白毫,燒開水泡了一壺,想在茉莉花茶中,找找過去的記憶和感覺。茶泡開了,幽幽淡淡的茉莉茶香中,飄過來往昔生活瑣碎的影子,那是些平凡而又清淡的日子。。。。。。

  從南到北又開始流行喝普洱茶了,把那普洱茶的價格炒的是一路飆升。喝了幾回云南普洱茶,淡淡的,感覺不出刺激的味道,不像喝綠茶、烏龍茶那么過癮。三十年以上的普洱茶也嘗過,一次在西雙版納人開的“富稼茶莊”,一次在范增先生的“三生緣”畫齋。據(jù)說是陳年的普洱價格不菲,見旁人都喝得投入而且津津有味,我卻沒嘗出個所以然來,只覺得酒紅色的茶湯煞是好看,入口時有些滑舌感罷了。品茶的功夫尚淺,自然難悟此到。

  這些年喝慣了烏龍茶系的“鐵觀音”后,又喜歡上了武夷山的巖茶,而且愛喝足火焙出來的“老茶”。家里常備的“肉桂”“水仙”“大紅袍”等正宗武夷山巖茶就不下好幾種。據(jù)說喝武夷山巖茶能喝出它的巖韻來,我喝了這么久,至今未弄明白那“巖韻”到底是什么樣的東東。曾暗里瞎尋思:該不是那夏日當(dāng)午,火燙的巖石上散發(fā)的太陽味道吧。

  “天底下有喝不完的茶”這話一點兒不假!算起來自己喝過的茶已經(jīng)不算少了,但與書籍資料上列舉的茶葉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至今還有很多地方的茶沒聽說過,沒見識過。還得繼續(xù)淘,繼續(xù)喝,反正喝茶對身體也沒什么壞處,總比喝酒打牌文雅的多。所以我對自己說,想喝時就泡一壺,喜歡喝就多喝些。喝到哪算哪。
  

責(zé)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