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亦飲品

  茶之起源,始于戰(zhàn)國或秦漢之際,應無異議。茶本來是一味中藥也是實事,而真正把茶視為飲品而推廣之者應是茶圣陸羽。唐代的趙璘在《因話錄》中說唐代的陸羽“始創(chuàng)煎茶法”。宋人有詩曰:“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在歷史文獻記載中,對茶的稱呼較多,如茶、茗等,但不管如何稱呼,茶作為一種健康的飲品在走進官宦皇家的府邸的時候,也走入了文人雅士的生活,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這便有了詩人的“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敵先天花”之吟,也有了平民百姓的“明紅暗綠嫩初霜,溫壺烹來滿是香”的贊嘆?!恫杞?jīng)》記載的唐代茶葉生產(chǎn)過程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飲用方法是: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將其碾成細末,再過細篩,放到開水中煎煮。加熱至水始開,水面出現(xiàn)細小的像魚眼一樣的水珠,“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須加入一些鹽調(diào)味;當鍋邊水泡如涌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舀出一瓢開水備用,并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后將茶末從水中央倒進去;稍后,鍋中的茶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稱為三沸,此時要將剛舀出的那瓢水再倒入鍋內(nèi),一鍋茶湯才算煮好。如果再繼續(xù)烹煮,陸羽認為“水老不可食也”。煮好的茶湯舀進碗里就可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后兩碗味道次之,五碗之后,“非渴其莫之飲”。這便是當時社會上較流行的飲茶方法。唐代文人盧仝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聞名于世,其《謝孟諫議寄新茶》吟詩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來。”不但道出了潤咽喉、消悶愁、激文思、散抑憂、利筋骨、輕身、益壽七大功能,而且以詩人的浪漫唱出了飲茶如仙之快樂。在唐詩中有許多吟茶之名句,如曹鄴的“六腑睡神去,數(shù)朝詩思清”;呂巖的“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香氣入肌膚”;的“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認為茶為生活之必需品,他在《論茶》中說:“除煩去膩,世固不可無茶,”并提出了飯后以茶漱口之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

  唐代以后,關(guān)于飲茶的講究越來越多,不但對茶葉很講究,而且對茶具也有要求,就是泡茶的用水也馬虎不得?!都t樓夢》第四十一回寫道,賈母帶人游道觀,妙玉給剛吃完飯的賈母奉茶,賈母說自己不吃六安茶,因為六安茶屬綠茶,飯后飲之容易拉肚子。妙玉馬上說,我這茶是老君梅,而且是用隔年上的積雪融水沖泡的。妙玉的話既抬高了賈母的地位,同時也說明自己的品位。這就表明有身分的人喝茶是十分講究的,飯后宜喝暖胃的熟茶,不但去油膩,而且助消化。這段描寫可以說曹雪芹既精于茶道,又深諳醫(yī)理,且為其故事情節(jié)增色不少。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