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與日本茶道文化

  一年四季“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馓子、蔥茶……”,當然,還有一些名字香艷以喝茶為名的色情場所。到了晚上,一些茶肆還推出流動的車鋪,作應游客的點茶之需。

宋代人崇尚文雅,因而原先主要在文人、僧人和道士中間流行的飲茶之風會迅速蔓延,飲茶風習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階層。
宋太祖趙匡胤自己嗜好飲茶,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guān),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成為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甚至向國外使節(jié)表示友好的重要手段。文官集團中出現(xiàn)了“湯社”等專業(yè)品茶社團,至于民間,茶文化更是生機盎然,有人遷徒搬家,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jié)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親友聚會更是離不開茶會,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到處飄拂著茶的清香。  飲茶風習的普及,推進了宋代的茶文化朝著藝術(shù)化的高級階段邁進,兩宋以茶為主題的詩作屢見不鮮,其中描寫飲茶勝境的佳句更是層出不窮。如范仲淹的“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林和靖的“潏潏藥泉來石竇,霏霏茶藹出松梢”,“閣掩茶煙晚,廊回雪溜清”;陸游的“青云腴開斗茗,翠罌玉液取寒泉”;范成大的“煩將煉火炊香飯,更引長泉煮斗茶”等等。泡茶時,湯水所蒸騰起的氤氳之氣,飲茶時茶味在齒頰留下的芳香,以及茶湯沁入肺腑的溫馨感受,給宋人帶來了充分的享受和愉悅之感。
  京城汴梁,茶樓甚多,人們約會相聚,大多邀于茶樓。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杭州),與北宋相比,社會各階層飲茶風氣更盛,將宋代的茶文化推向極至,由于南北飲茶文化的交流融合,臨安城中酒肆、茶坊更是遍布坊巷間,以此為中心的茶肆文化嶄露頭角。 杭城茶肆分成很多層次,以適應不同的飲茶者,一般作為飲茶之所的茶樓茶店,供市民消遣,茶客中“多有富室子弟,諸司下直等人會聚,習學樂器,上教曲賺之類”。有的茶肆,“本非以茶點茶湯為業(yè),但將此為由,多覓茶金耳”。時稱“人情茶肆”,有一些茶肆,專門是士大夫期朋會友的約會場所,著名的如“蹴球茶坊”、“蔣檢閱茶肆”等。 據(jù)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臨安茶肆的布置格調(diào)雅致,張掛名人書畫、陳列花架、插上四季鮮花。一年四季“賣奇茶異湯,冬月賣七寶擂茶、馓子、蔥茶……”,當然,還有一些名字香艷以喝茶為名的色情場所。到了晚上,一些茶肆還推出流動的車鋪,作應游客的點茶之需。當時的臨安城,茶飲買賣晝夜不絕,即使是隆冬大雪,三更之后也還有人來提瓶買茶。
  今天的杭州尚有宋人余風,吳山下,西湖邊,茶肆點點,仍然飄拂著迷朦淡遠的茶的隱隱清香,但是論規(guī)模、數(shù)量和茶肆的種類,與宋代相比,還是差之甚遠。因此,今天的茶客常常會追思宋代茶事之盛,有作宋人之想。
  宋人通常以“點茶”作為茶事的基本形式。所謂“客至點茶,送客點湯”。宋代“點茶法”程序為炙茶、碾羅、烘盞、候湯、擊拂、烹試,其關(guān)鍵在候湯和擊拂。據(jù)宋代蔡襄的《茶錄》記載,點茶主要特點是,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羅將茶末篩細,“羅細則茶浮,羅粗則末浮。”“鈔茶一錢匙,先注湯調(diào)令極度勻。又添注入,環(huán)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神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佳。”即將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得很均勻,再注入開水,用一種竹制的茶筅反復擊打,使之產(chǎn)生泡沫,達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為最佳。
  宋以前的唐代和五代期間流行“煎茶”,“煎茶”與“點茶”的相同之處,是皆須煎湯亦即煎水。不同之處是前者煎湯于茶銚,后者煎湯于湯瓶。湯至火候恰好之際,若煎茶,則將細碾且細羅之后的茶末投入滾湯。若點茶,此前便須炙盞,咬盞與否,茶品和水的質(zhì)量優(yōu)劣是很重要的。
  “分茶”也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與點茶相比,“分茶”更有一種淡雅的文人氣息。“分茶”亦稱“茶百戲”、“湯戲”。善于分茶之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脈,創(chuàng)造許多善于變化的書畫來,從這些碗中圖案里,觀賞者和創(chuàng)作者能得到許多美的享受。宋人詩文筆記里常常說起,如王明清《揮麈余話》卷一載蔡京《延福宮曲宴記》,楊萬里《誠齋集》卷二《澹庵座上觀顯上人分茶》;宋徽宗《大觀茶論》中都有描寫。
  還有一種稱為“漏影春”的玩茶藝術(shù),是先觀賞,后品嘗。“漏影春”的玩法大約出現(xiàn)于五代或唐末,到宋代時,已作為一種較為時髦的茶飲方式。宋代陶谷《清異錄》比較詳細地記錄了這種做法:“漏影春法,用鏤紙貼盞,糝茶而去紙,偽為花身。別以荔肉為葉,松實,鴨腳之類珍物為蕊,沸湯點攪”。實際上“漏影春”已不僅僅是一種飲茶方式,而是一種干茶的造型藝術(shù)。
  宋代最高級的飲茶藝術(shù)是“斗茶”,“斗茶”集中體現(xiàn)了宋人品茶的所有技藝。“斗茶”又稱茗戰(zhàn),是以競賽的形態(tài)品評茶質(zhì)優(yōu)劣的一種風俗。具有技巧性強、趣味性濃的特點。斗茶對於用料、器具及烹試方法都有嚴格的要求,以茶面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盞的內(nèi)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來衡量斗茶的效果。要想斗茶奪魁,還在于於操作:徽宗時宮廷斗茶,實即比試點茶技巧,茶品佳好,水品亦然,自是前提。斗茶所較,仍是盞面乳花,“咬盞”與否,便是斗茶的勝負規(guī)則。判斷斗茶勝負的標準是:“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也就是說,一看茶色,二看水痕。二家相斗,往往不止一次,比如斗三次有兩次先見水痕者即為負,所以“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斗茶還包括品茶湯,因此,只有色、香、味三者俱佳者,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范仲淹寫過《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fā)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露牙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雷濤起。斗余味兮輕醍醐,斗余香兮蒲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于嗟天產(chǎn)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歌不歌,陸羽須作經(jīng)。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這首長詩和章岷的《斗茶歌》一樣描述了當時的斗茶風俗和茶的神奇功效??上?,章岷的《斗茶歌》原唱已經(jīng)失傳,斗茶后產(chǎn)生的茶中的勝者,其時便又常作為極品茶的別稱。極品茶的價格極其昂貴:龍鳳團,八餅一斤,每餅二兩(不足75克),造價為黃金二兩,而公侯將相猶感嘆“黃金易得,龍團難求!”慶歷中,蔡襄創(chuàng)制的“小龍團”面世以后,龍鳳團競降為三流貨色。熙寧時,“密云龍”出現(xiàn),小龍團又得退居二檔。后來,用銀絲水芽制造的“龍團勝雪”,每餅重約一錢五(約5.5克),其造價,有人說是“三十千”,有人說是四萬。以三十千計,可買糧一百石。其中專供皇室御用的“貢茶”中的極品“白芽”、“龍團勝雪”,每歲所造不過二、三銬,世人根本就看不到。產(chǎn)量稍多一點的“小龍團”、“密云龍”,也只是在朝廷舉行祭祀大典時,少數(shù)近臣才有幸“共賜一餅”。歐陽修說他在朝二十年,只得到宋仁宗賜給的一餅“小龍團”。他珍藏數(shù)年,只有親朋聚會時,才偶爾拿出來傳視一番。
  宋徽宗這個大玩家,在位期間,治國無方。但他卻通曉音律、善于書畫,對茶藝也頗為精通。他著作《大觀茶論》,包括“序、地產(chǎn)、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二十目”。比較全面地論述了茶事的各個方面。在中國歷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寫茶葉專著,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宋代的茶文化對東鄰日本、朝鮮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南宋紹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南宋末期(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徑山寺拜虛堂禪師為師。求學取經(jīng),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學成歸國,將徑山茶宴儀式一并帶回日本 ,而后發(fā)展出日本盛行至今的“日本茶道”。
  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南宋年間隨著飲茶習俗和茶具等一起傳入日本,形成了“體現(xiàn)禪道核心的修身養(yǎng)性的日本茶道”?,F(xiàn)代日本茶道文化協(xié)會負責人森本司郎在其所著《茶史漫話》中也認為:正是中國的“斗茶”哺育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責編: cn6831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