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千年古寨老曼峨與茶共生

  從濮人開始居住,這里便有了種植茶葉的歷史。只要有布朗族,就必然有大葉茶;只要有古樹茶的地方,就必然有濮人的蹤跡。老曼峨,就是典型的與古茶共生的千年古寨。走進(jìn)老曼峨,仿佛走進(jìn)了一條悠遠(yuǎn)的時光隧道,讓人返璞歸真,彷佛重回濮人植茶的原始時代。

  在布朗山乃至整個普洱茶區(qū),老曼峨的茶非???,而所產(chǎn)茶葉茶氣剛烈,厚重醇香,霸氣十足,回甘持久。在普洱茶中歷來被尊為“王者”、“茶王”的老班章,無疑是當(dāng)今最聞名遐邇的古茶山。不過,如今堪稱“樹葉黃金”的老班章的輝煌,依舊拜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所賜。

  男方有酸茶才能娶親

  據(jù)老班章的哈尼族同胞介紹,新、老班章過去都有布朗族人居住,后來布朗族同胞遷走了,把這些古茶樹留了下來。過去為了感謝布朗族同胞,老班章村寨每次宰牛,都要給布朗族同胞送些牛肉。如今,在老班章古茶園深處,還留有兩塊哈尼話叫“哈努無雀”(意為尖尖石)的石頭,被附近村寨的布朗族尊為“圣石”,每年,都會有布朗同胞定期徒步前來朝訪。當(dāng)?shù)剡€有個姐路山也是布朗族同胞朝拜的“圣地”,山頂上有布朗族建的佛塔,每年布朗族也要定期前來“朝圣”。

  其實在號稱“苦茶”產(chǎn)地的老曼峨茶葉中,也有被村民稱為“甜茶”的茶葉,雖然村民認(rèn)為這類茶葉“不苦”,但記者品味下來,感覺苦味只是較“苦茶”稍淡一些而已。不過,在如今布朗族流傳至今的茶葉中,最有分量的還屬酸茶。

  布朗族的酸茶與傣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鍋茶、拉祜族的土罐茶一樣,代表了本民族最主要的食茶飲茶方式。布朗族特有的酸茶采制,一般選擇5月雨季天,先將從茶樹上采摘下來的幼嫩鮮葉放入鍋內(nèi)煮熟,再把煮熟的茶葉裝在土罐里,置于陰暗處10~15天,使其發(fā)霉。再將發(fā)霉的茶葉裝入竹筒內(nèi)壓緊,埋入土中。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發(fā)酵,取出曬干即可。

  在老曼峨村村民玉兒叫的家中,記者親歷制作酸茶的整個過程。因為兒子即將舉行婚禮,所以玉兒叫必須提前3個月將酸茶做好已備娶親時使用。制作前,玉兒叫先進(jìn)入村寨后的古茶園內(nèi),采摘了一筐古樹茶的老葉子(當(dāng)?shù)胤Q老黃片),回家后洗凈放入沸水中煮熟撣去苦澀味、生味后撈出,放在竹筐內(nèi)攤開放涼,之后用芭蕉葉包好放在屋角內(nèi)。玉兒叫解釋說因為等著三個月后要用,因此她就不按常規(guī)的方式裝在土罐或者竹筒中埋在地下了。玉兒叫說,放置在屋角3個月以后,同樣也會發(fā)酵變酸,到兒子迎親時裝進(jìn)竹筒就可以了。

  酸茶制作出來后,不僅僅是平時吃,更重要的是在婚禮上、賧佛時必不可少!“沒有酸茶,布朗族的男人就娶不了媳婦”玉兒叫說,男方母親在自己兒子結(jié)婚前,必須先制作好酸茶,然后在結(jié)婚那天由男方家長包著一小包送到女方家,才可結(jié)婚;在賧佛時,也必須包一點酸茶賧佛。

  據(jù)資料記載,布朗族還有一套用酸茶治病療疾的方法:將酸茶放入口中細(xì)嚼慢咽,味酸香間雜、甘爽俱備。酸茶配生姜,可用于治療痢疾;配菊花,可治眼疾,并有清風(fēng)明目之功;拌以白糖,健脾和胃;兌以米醋,可醫(yī)治牙痛;拌進(jìn)蜂蜜,可治便秘;加入食鹽,化痰祛火;摻上奶油,幫助消化……

  定居后開始茶葉種植

  據(jù)現(xiàn)已從勐??h民族宗教局退休,出生于老曼峨的布朗族學(xué)者巖溫南介紹,布朗語中曼峨就是“有蘆葦?shù)牡胤?rdquo;的意思,先民相傳老曼峨是1700多年前從瀾滄江下游一個有蘆葦、名叫“勐捧”的地方搬遷過來的。

  根據(jù)巖溫南的考證,他們這一支布朗族的祖先濮人古時從瀾滄江上游地區(qū),經(jīng)勐??h南糯山一帶南遷到了現(xiàn)在的緬甸一帶,最后又開始向北回遷定居在了現(xiàn)在居住的地方。從定居建立寨子開始,就開始了茶葉的馴化種植、采茶制茶的歷史,因而也就有了腌制酸茶的歷史。

  在老曼峨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老曼峨在建寨前,有10個女人、15個男人的布朗先祖來到老曼峨。當(dāng)初,他們披荊斬棘,一路開辟道路,在到達(dá)老曼峨時,有個布朗族女人走在前面,用刀劈路時不小心劃傷了一個布朗族男子的手,鮮血直流,這時候,受傷的手偶然觸碰到一片茶葉,血便止住了。自此,布朗族便與茶樹結(jié)下了千古之緣,成為云南省種茶的始祖。這樣的傳說不僅印證了史料上商周時期就有濮人種茶的記載,漢族傳說中的神農(nóng)嘗百草,得茶而解之,人類在茶葉利用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藥用—食用—飲用三個階段,也與此有些暗合。

  采訪中,巖溫南老人還講述了一個有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故事: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巖溫南接待了很多來自日本的茶葉愛好者。當(dāng)時一名日本客人聽人說起勐海的布朗族有吃酸茶的習(xí)俗時,就要巖溫南帶著去看看。這名日本客人進(jìn)入村寨的布朗族村民家中時,不僅很認(rèn)真地品嘗了酸茶,而且對布朗族居住的桿欄式建筑、服飾、甚至木地板都進(jìn)行詳細(xì)的研究,最后目光落在了布朗族村民穿的竹板鞋上。在當(dāng)?shù)?,布朗族將隨處可見的竹子削成竹板,鉆三個眼穿上布條或者繩子就作為拖鞋穿的現(xiàn)象很普遍。誰知這名日本客人看了后撲通一聲跪了下去,對著布朗族村民磕頭,說他們史料上記載的日本祖先的生活方式、服飾和住房和現(xiàn)在布朗族一模一樣,而且日本人現(xiàn)在還在穿的木屐,正好與布朗族的竹板拖鞋一模一樣,見到布朗族就是見到祖先了。

  親歷滴水儀式:千年古寨虔誠祈福

  在老曼峨古寨中,與千年古寨和古茶山同樣歷史悠久的,還有村寨的佛寺,迄今已有上百年歷史。今年的1月19日至22日,記者目睹了老曼峨有史以來最為隆重的佛寺開光和滴水儀式,當(dāng)55名中國、緬甸和泰國的高僧排著長龍在村寨中穿梭布施時,場面頗為壯觀。

  據(jù)布朗族學(xué)者巖溫南介紹,老曼峨佛寺文革期間被毀后,于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又重新修建。2011年,通過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民間集資,再次投入500余萬元進(jìn)行重建。按照布朗族的習(xí)俗,重大佛事活動時必須要有8個“帕朗”(相當(dāng)于傣族佛寺的都比、漢傳佛教的比丘)級別以上的佛爺參加,方能舉行。而這一次老曼峨佛寺重建后的開光儀式,不僅有55名佛爺參加,而且還有來自泰國和緬甸的僧人,這樣宏大的規(guī)模在布朗山各村寨舉行的佛事活動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從19日開始,佛寺內(nèi)就開始了祈?;顒?,老曼峨村寨的村民,以及四鄰八鄉(xiāng)的布朗族村民紛紛趕了過來。寺院為此準(zhǔn)備了足夠的糧食和蔬菜,在院內(nèi)支起大鍋,提供免費的飯菜和茶水。在進(jìn)行了3天的賧佛和滴水儀式后,22日早上9時許,隨著凝重的象腳鼓聲和铓鑼聲,55名手持銀缽的高僧開始結(jié)隊魚貫而出,村民和信徒們天一放亮就準(zhǔn)備好了布施的糯米飯等物,跪在路邊,靜靜等候著僧人們的到來。根據(jù)布朗族的習(xí)俗,旦凡有重要的佛事活動時,僧人都要結(jié)隊到村寨化緣布施。

  隊伍由佛寺進(jìn)入村寨時,一路上跪滿的村民和信徒都向著隊伍恭恭敬敬地雙手合十行禮,之后敬獻(xiàn)布施。結(jié)束化緣返回寺院之前,所有參加化緣的高僧們在村寨開闊地的路上一字排開,村民和信徒則虔誠地跪在地上,再次舉行滴水儀式,整個氣氛讓人感到莊嚴(yán)肅穆。

  探秘布朗婚禮:三次婚禮才算正式完婚

  2013年1月16日,記者再次走進(jìn)老曼峨這個神秘而又古樸的布朗族千年古寨,親歷布朗族傳統(tǒng)而又神秘的結(jié)婚儀式。

  按照布朗族的傳統(tǒng)習(xí)俗,一對新人需“舉行三次婚禮”,方才算正式的夫妻。第一次是新郎到新娘家提親,布朗族稱為“上門”,需要舉行一次禮儀;第二次是正式“迎親”,又要舉行一次禮儀;第三次是新郎迎親后跟隨新娘回到娘家生活滿3年后,正式將新娘從娘家接回家中,還需舉行一次禮儀。

  根據(jù)布朗族不成文的俗約,青年男女年滿16歲以后才算成年,也就正式取得了談戀愛的資格,否則不得參加男女青年的活動。巖溫南介紹說,關(guān)于16歲的年齡界限,布朗族有著一套嚴(yán)格規(guī)約:年紀(jì)不滿16歲的人亡故時,不能按照成年人的禮儀進(jìn)行埋葬。因為布朗族中只有年滿50歲以后死亡的,才能夠用棺材裝殮下葬。16歲以下的人死亡后,只能用竹篾笆裹起來后拴上繩子,由一名親屬斜跨在肩膀上送出村寨埋掉,不能進(jìn)入村寨的竜山(集體墳山);如果年滿16周歲但不滿30歲的人亡故,則可以用竹篾笆裹起來后由兩個人用扁擔(dān)抬去竜山下葬;而30歲以上不滿50歲的人亡故時,家人可以砍竹子用來編成竹棺材裝殮下葬;只有年滿50歲以后去世的人,才能用木質(zhì)的棺材裝殮下葬。因此,布朗族村民都要到年滿50歲才能為自己準(zhǔn)備棺材。

  結(jié)婚日子由大佛爺選定

  布朗族男女青年16歲以后進(jìn)入談戀愛階段時,一般對其他人是保密的。在覺得可以向外公開時,就得在每年的傣歷1月1日(公歷11月1日)的3天前深夜12點后,由男方帶著一個密友偷偷地進(jìn)入女方家中(不能給左鄰右舍知道),與女方父母坐在火塘邊閑聊時,由男方的密友向女方的父母提親。

  一般來說,女方父母對于男方的第一次提親都不會答應(yīng),需在第二天晚上,男方的父母來到女方家中,再次向女方的父母提親,但女方父母并不會明確表態(tài)。到了第三天晚上,男方再次帶著一包旱煙絲去到女方家,反復(fù)向女方父母提親,幾番推辭后,只要女方父母接過男方送來的旱煙絲,就表示同意了這門親事(在布朗族中只要兩人相愛,父母一般都不會阻擾)。提親成功后,次日男方家就得帶著至親好友準(zhǔn)備的包燒肉、芭蕉、紅糖和旱煙等物品,在晚上8點半左右到女方家,正式舉行公開的提親儀式(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次婚禮)。女方家父母收下禮物后,雙方就圍在火塘邊喝酒吃肉。到深夜雙方親友和男方家父母離去,單獨留下來的男方就要和女方一起,為女方父母鋪好床鋪,并由男方為躺在床鋪上的父母按摩身體以示孝心。最后兩人服侍著女方父母入睡后,男方就可以留下來與女方同床。

  不過按照習(xí)俗,在女方家留宿的男方,次日必須在凌晨雞叫前離開女方家,以后每晚來女方家留宿直至滿7天,女方父母才開始到男方家拜訪。隨后雙方父母商定婚事,并請佛寺的大佛爺看日子決定正式的婚禮具體在哪一天舉行。一般布朗族結(jié)婚的月份都在4月(公歷1月份),具體哪一天根據(jù)大佛爺?shù)倪x定每年都有變化。

  迎親是第二次婚禮

  1月16日,記者所親歷的就是村寨中新人巖列兒、玉叫香舉行的“迎親”禮,也是三次禮儀中最為隆重的一次。頭天晚上,父母為雙方的婚禮宰殺了一頭大肥豬。早上7點,新娘子玉叫香就起床了,梳妝打扮后換上一套鮮紅色的布朗族盛裝,靜靜地坐在家中等候著新郎前來迎親。按照習(xí)俗,男方家必須在早上太陽出來后就要到女方家接親。早上8點,兩名男子分別抬著一筒酸茶、一籮筐旱煙絲前來玉叫香家中過禮。布朗族村寨中,男子幾乎都離不開旱煙絲,女子則離不開酸茶,一般都會把酸茶當(dāng)做零嘴來吃。尤其是在外干活和禮佛時,累了就拿出酸茶嚼上幾片,立馬精神。不過記者在老曼峨村寨也看到一些上了年紀(jì)的婦女,嘴里也叼著一個旱煙斗,邊走路邊吞云吐霧。

  在送酸茶和旱煙絲的兩名男子離開后,9時許又有兩名女子分別各抬著裝有香煙、紅糖、包燒肉、烤肉、糖果、食鹽和酒的竹筐,前來舉行迎親儀式。此時,親朋好友們也紛紛各帶著一包糯米飯和10元、20元不等的禮金前來祝賀,主人家在收下禮金和禮品后也會回贈一份禮品給對方。

  女方家年長的幾名親友在波章(村里主持儀式的長老)主持下,將新郎家送來的兩個竹筐和自家的兩個竹筐擺放好。竹筐內(nèi)擺放著水、土、糧食等,表示要有水土才能生長植物,要有植物才能收獲糧食。之后,盛裝的新郎也來到女方家準(zhǔn)備接親了。新郎一上樓后,首先與新娘一起向波章和親友們行跪拜禮,之后打來一盆清水,新郎隨身會帶來一塊新毛巾,先后給女方的父母洗手,表示對父母的孝敬以及將來夫妻兩個做人要“干干凈凈”。隨后,新郎新娘開始跪在波章和親友面前,由波章開始念誦經(jīng)文表示祝福,隨后將雙手交叉分別放在兩人的頭上,正式宣布兩人結(jié)為夫妻。此時,夫妻兩人就要拿出各自帶著的一根蠟條(傣族和布朗族作為香燭使用)合并在一起,表示兩人的魂合在一起,隨后接受波章和所有的親友拴線祝福,由女方家的幾名女性親友送著女方跟隨男方回去。

  由于新郎巖列兒家與新娘玉叫香家同住老曼峨村寨,步行也就不到200米的距離,因此沿著村寨的巷道前行時,沿途都有村民駐足觀看和表示祝賀。而就在這一天,老曼峨村寨共有8對青年男女舉行婚禮,因而一路上迎親的隊伍交叉相遇的,也都互相表示祝賀。

  到了新郎巖列兒家的樓上,同樣早已經(jīng)擺好了4個簍筐,兩人上樓與波章和親友一一見禮后,再次跪下接受波章的誦經(jīng)祝福和親友們的祝福儀式。整個儀式結(jié)束后已經(jīng)是中午12時許,緊接著小夫妻兩人又帶著美食、糖果和香燭步行進(jìn)入村寨的佛寺內(nèi),在波章帶領(lǐng)下跪在佛爺面前,由波章和佛爺先后誦經(jīng)。之后,夫妻兩人才一起左手舉著香燭、右手滴著清水,進(jìn)行滴水儀式以示敬獻(xiàn)天王地王。滴水儀式結(jié)束之后,這次婚禮才正式結(jié)束,女方當(dāng)天留在男方家住宿,次日夫妻兩人將由女方家接回去。此后的3年內(nèi),男方除了白天回自己家中干活外,夜間都將住宿在女方家。

  第三年才正式完婚

  第二次婚禮結(jié)束后的3年內(nèi),新郎除了夜晚要跟隨新娘在女方家住宿外,每年的1月,還要拿著香燭到女方家求婚一次。因為布朗族為兩人正式舉行婚禮后,雖然人已經(jīng)嫁過去了,但是魂還沒有跟著來,要將兩個人的魂都帶到男方家,兩人才算正式意義上的結(jié)婚。

  一般頭兩年男方來求時,女方都會裝作不答應(yīng),到第三年1月再次求婚時,才會裝作很不情愿地答應(yīng)了。雙方此時就將舉行第三次婚禮,殺豬宰牛邀請親朋好友慶祝一番后,新郎將新娘正式接回家中。接的時候,男方還要邀請一對恩愛夫妻來接,同時女方也要請一對恩愛夫妻來送,以示吉利。此時如果雙方已經(jīng)生育有孩子,也將孩子隨著女方一起接到男方家中,夫妻才算正式完婚。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經(jīng)過這樣3次婚禮而最終完婚的布朗族夫婦,很少有中途離婚的。如果出現(xiàn)訂婚,也就是第一次婚禮雙方同居后發(fā)生矛盾而分手的,雙方必須互相送檳榔給對方表示“斷情”,從此之后互不追究。而如果舉行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婚禮后出現(xiàn)離婚的,雙方必須拿出各自的一根蠟條來并在一起,用刀砍斷,將兩人“纏在一起的魂”分開。而誰先提出離婚,必須買一頭牛宰殺后請全村人和親友們吃喝一頓,兩人才算正式分開。

責(zé)編: 哥歌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