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東茶溯源

  史載約2200多年前,臨滄最早的人類濮人就開始種茶,從“老邦東新石器遺址”和“昔歸新石器遺址”的考證看,大致認為其中一種就是臨滄最早的人類濮人。臨滄是世界大葉茶種的原生地,早在大葉茶馴化種植之前就有大量的野生茶。臨滄大雪山邦東古茶樹成林成片,臨翔區(qū)在馴化栽培野生茶的同時,于清雍正年間由邦東、馬臺一帶生意人引進景谷、思茅茶在當?shù)胤N植。有詩吟道:

  臨滄古譽是茶鄉(xiāng),忙麓光山名遠揚。

  水繞山環(huán)千嶺綠,清明時節(jié)采茶忙。

  宣統(tǒng)元年(1909)通判房景東大力倡導,購茶籽分發(fā)各鄉(xiāng)栽種,成活數(shù)十萬株。民國年間,實業(yè)局長邱裕文又倡導推廣種植,全縣各區(qū)鄉(xiāng)均有人戶種植,共計六、七千戶,邦東鄉(xiāng)以忙麓、昔歸尤為突出。幾年后茶樹成活千萬,年收茶葉萬余馱,遠銷保山、大理、昆明、西藏,以及緬甸臘戌等地,特別是西藏,茶運頻繁,每次馱運千余馱。《緬寧縣志》載:“茶葉行經(jīng)云縣、蒙化至下關(guān)、西藏。茶葉市場以縣城江西會館門前廣場為最大,三月春茶上市,萬商云集,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摩肩接踵,市場極為繁榮”。

  臨滄大葉茶原生地茶,產(chǎn)于臨翔區(qū)邦東鄉(xiāng)。邦東鄉(xiāng)有野生、馴化、引進三類。野生茶有紅花油茶、紅山茶、小紅花茶、小白花油茶、大樹茶、香果葉茶、小葉種茶、牛皮茶、小山茶、老苦茶等10余種。大茶樹在璋珍林家村一帶最多,香果葉茶、小葉種茶分布在邦東后山,紅毛茶分布在邦東大箐,大葉茶分布在邦東曼崗村。馴化品種以邦東茶種為地方良種,俗稱大葉茶或長葉茶,臨滄大葉茶原生地茶,產(chǎn)于臨翔區(qū)邦東鄉(xiāng)。邦東鄉(xiāng)有野生、馴化、引進三類。野生茶有紅花油茶、紅山茶、小紅花茶、小白花油茶、大樹茶、香果葉茶、小葉種茶、牛皮茶、小山茶、老苦茶等10余種。大茶樹在璋珍林家村一帶最多,香果葉茶、小葉種茶分布在邦東后山,紅毛茶分布在邦東大箐,大葉茶分布在邦東曼崗村。1982年國家農(nóng)科院茶科所,云南省茶科所到臨滄縣幫助調(diào)查茶葉品種資源,證實臨滄茶葉品種均屬云南大葉種群體,邦東鄉(xiāng)大葉茶被國家茶科所列為優(yōu)良品種。

  由云南省標準化研究所提出,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系負責起草,1987年12月15日,邦東鄉(xiāng)曼崗村云南大葉群體,被云南省標準計量局批準為云南省地方標準茶樹地方品種:邦東黑大葉茶DB/5300B35009—87。其種籽性狀為圓形或扁圓形,棕褐色;植株性狀為喬木型,主干明顯,樹勢高大,樹姿半開展,分枝密;葉片形態(tài)為葉闊橢圓形,葉長19厘米,寬8.7厘米左右,葉面隆起,葉質(zhì)柔軟,葉身平展,葉尖稍下垂,葉脈12~14對左右;花乳白色,花瓣6~7瓣左右,花冠直徑4.3~3.9厘米左右,柱頭3裂,雌蕊高于雄蕊,盛花期十一月下旬左右,結(jié)實性強。采摘期一般二月底三月初萌芽,十二月初休止;芽葉性狀為綠色、肥壯、茸毛多;該品系抗寒性較強,在年平均溫度15℃以上,絕對最低溫度-3℃,年雨量1000毫米以上可以種植;適制工夫紅茶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滋味醇、鮮,制紅碎茶滋味濃、強、鮮,制青茶外形顯白毫,味清香回甜;化學成份一芽二葉蒸青含茶多酚32%左右,咖啡堿3.6%左右,水浸出物40%左右;產(chǎn)量比當?shù)厝悍N增產(chǎn)15~20%。土壤:在滇西、滇南、滇中山區(qū)、丘陵地帶的紅、黃壤土中種植,PH4.5~6.5之間,亦可在廣西、廣東、福建及四川南部、貴州南部相似于原產(chǎn)地的氣候類型地區(qū)種植;培育壯苗、適時定型修剪、加強肥培管理、合理采摘;因地制宜適當增加密度每畝3000株左右,可以提早投產(chǎn)成園,提高茶農(nóng)的經(jīng)濟效益。后人有詩吟“大葉茶”:

  銀鉤玉條大葉茶,飄香萬里譽天涯。

  植根緣在此山上,茶女春日采回家。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