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淡苦濃的茶文化

  現(xiàn)代學者周作人“喝茶當于瓦屋人工窗下,清泉綠水,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個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的品飲感受,其精華正得力于此。

  自古以來,茶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講究方圓之說,把生活情趣、心理境界與生理狀態(tài)作為三個重要的同心圓聯(lián)在一起。直接表現(xiàn)是講求自然恬淡、少私寡欲的生活情趣,清凈虛明無私無慮的心理境界和神清氣朗健康長壽的心理狀態(tài)。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恰能與這個心性相吻合,尤其在飲品茶之中,更能體會這種韻味,故而茶稱之為一種藝術以前有則茶謎語:“青山枝頭葉挺拔,皇上賜封第七名;天下無人不愛我,家家少我難成人。”這迷中的第七名就是人們常說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茶,所謂“皇上賜封第七名”是指唐太宗平生嗜茶,他認為茶能消食除痰,明目和清心,是天下百姓日常不可缺少的,像柴米油鹽一樣,一天少不了。

  傳說有一年,他的愛女文成公主出嫁給藏王松贊干布,聘禮應有盡有,當籌辦此事的主持向唐太宗稟報時,唐太宗問:“怎么這樣粗心,聘禮中為啥沒有香茶?”主持不明問道:“香茶?”唐太宗說:“茶,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我看應該排它在第七位,柴米油鹽醬醋之外再加上茶”唐太宗為讓女兒和藏王知道飲茶的好處,特意讓人制造了一把茶壺,壺蓋上按回文題詞法刻著:“清心明目,隨便從哪個字破讀皆成句:”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意全不變,于是沿生出許多茶具上的回文題詞如:”怡神悅性“倒過來讀是”性悅神怡“,順讀點明飲茶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倒讀則闡明飲茶對精神的愉悅了。還如:”清心宜人“說的是茶的妙處,倒讀”人宜清心“說的就是人的性情修養(yǎng)了;還有一回文:”品一人茶“似乎是某君只喝一個人為他沏的茶,倒讀就成了”茶人一品“,意旨迥異了,顯然是指人品和茶品都是一品極致,寥寥幾字,就變化出耐人尋味的哲理。有的茶具上題書七個字,作環(huán)形排列:”不可一日無此君“這是很別致的回環(huán)佳句,從任何一個字都能成文,如:”一日無此君不可“”此君不可一日無“”君不可一日此“,此外在如”香霧遮山長生樹“倒讀為”樹生長山遮霧香“詩情畫意,令人向往。

  我國飲茶歷史久遠,詠茶詩出現(xiàn)的也早,如蘇軾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在黃州作《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詩,開頭兩句:“周詩記荼苦,茗飲出近世”,晉代張載的《登成都樓》中有:“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區(qū)”,是歌頌蜀茶的。李白那首《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按詩作年代應是最早的詠茶詩,詩云:“常聞玉泉山,山澗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潤肌滑。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維傳。”可見茶文化的源遠自古以來,還十分注重品飲者的修養(yǎng),正所謂:“豈白丁可供,與無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煉之燈,保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修養(yǎng)之道矣(明、朱權普》)”。

  頭道茶苦、二道茶香、三道茶淡,各有其味,不離其宗也有一說:人生如茶,樂觀的人說它是香茗,悲觀的人說它是苦水。茶中滋味皆不同。
 

責編: cn6831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