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

  林清玄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浪漫而又充滿哲思,平易中又有感人的力量。近來,不論是微信還是網(wǎng)絡,他的作品中頻繁地出現(xiàn)了茶的影子。在他筆下世界中,茶依然平和理性,但因為帶上了作者多年的生活積累和感悟,讓那份自在隨性的茶意更加濃郁雋永。
 
  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他是臺灣最髙產(chǎn)的作家之一,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其作品曾多次被中國臺灣、香港地區(qū)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和大學教材。
 
  臺灣的暢銷書作家中,林清玄對內(nèi)地讀者產(chǎn)生過深刻影響,很多人喜歡他清淡雋永的文思哲理,喜歡他在一段小小的可能很平常的故事中帶給讀者的感動和感悟。
 
  
 
  喜歡跟讀者講故事
 
  三年級的時候我就立志成為作家,沒有人相信我,因為我住的地方從來沒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我父親曾當場給了我一巴掌。我回顧自己成長的環(huán)境,其實那時候很貧窮,充滿了挫折,充滿了壓力,但是我還是要努力地向前行。我們要對生命有期望,有積極的態(tài)度。
 
  林清玄表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作家是蘇東坡、李白、王維,“如果我做一個作家,我要像他們一樣,寫出那么精確、優(yōu)美而簡單的東西。讓你讀了難忘,這幾個人的作品都是比較短,比較精。”而現(xiàn)當代作家中林清玄欣賞的有陳忠實、余秋雨、王安憶、余光中等人,不過他表示自己喜歡的年輕作家比較少,對于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這一國學熱現(xiàn)象,林清玄說是個好事,“從‘文革’以后大家對國學都不太重視。其實國學是民族的根,如果根搞不清楚,那個‘樹’就不會長得更大。如果有人不斷地探討,可以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
 
  
 
  一次,論壇上已過“知天命”年齡的林清玄自曝自己離奇艱辛的身世,并結合自己的艱難經(jīng)歷勸勉當代人學會“單純”和“自我滿足”。
 
  林清玄介紹,前幾年他應邀赴上海演講,其間主辦方請他到黃浦遷游覽,一位朋友不經(jīng)意地告訴他,每年從黃浦江里打撈出不少跳江自殺的人,而沒有打撈上來的數(shù)目更大。這句話深深觸動了他。而據(jù)臺灣權威部門統(tǒng)計,每46分鐘就有一個臺灣人自殺。他分析說,現(xiàn)在不少年輕人埋怨家境不好、就業(yè)壓力大,“怨長得不好看、感錆常常受挫等等,“你活著的時候覺得一無所有,那一死了之后就會有了嗎?”林清玄說,“我小時候一直生渾在高雄一個偏僻的山村,家中有兄妹近20人,我排行12,少年時代沒有吃過一頓飽飯,吃飯是件很‘莊嚴’的亊情|因為怕兌弟姐妹們和自己搶飯吃,每次吃飯前都向碗里吐唾沫。由本家里的孩子實在太多,父親每周都要開家庭會,目的就是‘認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放學我向父親打招呼,他說,“你是誰,怎么這么面熟?”我說:“我是你孩子”,他說:“你騙誰???”回到家一看,發(fā)現(xiàn)我坐在家里,父親嚇了一大跳。如果換成現(xiàn)在某些年輕人身上,是不是已經(jīng)死了很多回了呢?
 
  
 
  林清玄接著說,“三年級的時候我就立志成為作家,沒有人相信我,因為我住的地方從來沒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我父親曾當場給了我一巴掌。我回顧自己成長的環(huán)境,其實那時候很貧窮,充滿了挫折,充滿了壓力,但是我還是要努力地向前行。我們要對生命有期望,有積極的態(tài)度。”
 
  自小與茶結緣
 
  林清玄從二十幾歲開始就研究茶藝、茶道,一入迷就是三十多年。在他看來,喝茶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生活空間。
 
  
 
  林清玄與茶有著很深的淵源,孩提時便與茶結緣。因為喜歡喝茶,林清玄研讀過很多有關于茶的古籍,空閑時,他便到茶的原產(chǎn)地去“找茶”。他透露,他先在臺灣四處找茶,后來范圍逐漸擴大,從內(nèi)地大部分城市到曰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他說,找茶的過程非常有趣。一次,在武夷山1600米處長著一種叫正山小種的茶葉,是最好的紅茶,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我到那里一看,發(fā)現(xiàn)那里只有一幢西式別墅和一座教堂,還有一些外國人,后來才知道這些人是英國女王特地派來的監(jiān)茶使,他們負責看管這些茶葉,除了給種茶人留上1公斤,其余全部護送回英國給皇室品嘗。”林清玄和種茶人“泡蘑菇”,最后才說服對方給了0.5公斤紅茶解“茶癮”。
 
  找了幾十年茶,喝了幾十年茶,林清玄有很多與茶有關的故事。他表示,自己的茶友大多是深山里的和尚道士,與他們喝茶聊天可以悟出一些東西。他說,開電視講座,是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茶道,提升喝茶的文化層次。
 
  在林清玄看來,每天的生活其實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葉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來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飲者飲到更細膩的消息;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生命沉苦時要加一點清涼的菊花,激越時要加一點內(nèi)涵的普洱;在苦中猶有向上飛揚的心,在樂里不失去敏銳深刻的態(tài)度。這樣,生命的茶才能越陳越醇,越泡越香。”林清玄感嘆,其實茶跟人生很相像:茶一定要用熱水燙過才有味道,一定要三起三落,起的時候像萬里飄萍,落的時候如刀槍林立,之后才有味道出來,整個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此時茶葉本身的好壞就變得不是很重要了;人生其實亦是如此,一個人一輩子很平順味道就不會出來。
 
  喝茶需要境界,任何對于茶道有點兒了解的人,都能理解這個概念。通過選茶、煮茶、沏茶和飲茶,可以讓我們浮躁紛擾的心慢慢平靜下來,而這與禪頗有幾分相像。在林清玄看來,茶與禪有著不解之緣,尤其是在他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中,茶和禪正是他最看重的兩個“伴侶”。林清玄8歲立志成為作家,17歲正式發(fā)表作品,30歲前獲遍臺灣各項文學大獎。按照世俗的眼光來看,他應該是很成功的。但當時他并不快樂也不滿足,反而感到很空虛。于是,他開始思考成功的意義何在。后來他開始接觸佛教,讀了上千卷佛經(jīng),突然覺得智慧被打開。這也是我們在林清玄中后期作品中總能品出禪意的原因。
 
  林清玄從二十幾歲開始就研究茶藝、茶道,一入迷就是三十多年。在他看來,喝茶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生活空間。
 
  林清玄笑言,現(xiàn)在人們喝茶太多追求“技術性”,反而失去了原來茶中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有人認為喝茶就是養(yǎng)生,把喝茶看得‘喝藥’一樣的絕對。但其實,喝茶對于身心的幫助是相對性的,而不是絕對性的。曾經(jīng)有一次,林清玄去找一個朋友,他是個普洱茶收藏家,喝的都是最上等的茶,但不到六十歲,他就過世了。他的子女們就問我,“林老師,喝茶不是應該能夠養(yǎng)生的嗎?為什么爸爸那么早就過世了?”我笑說,“可能原來只有五十歲的命,因為喝茶了,所以才到了六十。”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我也從中得到了啟發(fā),不要把茶看得太絕對,要保持一個放松的心態(tài)來品味人生。”
 
  對于林清玄而言,“茶”就代表著“人與世界的和諧”,“‘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這就是喝茶的最高境界,達到‘天人合一’,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狀態(tài)。”
 
  林清玄慢慢感悟,其實最重要的始終是“人”而并非“茶”。“我越來越覺得技術并不那么重要。有一次清明時節(jié),我在杭州的山間,碰到了一位老先生,他看我獨行,便招待我喝茶,這杯龍井是我這輩子喝過的最好的龍井,因為老先生自己就是種茶的。碰到的很多例子都讓我自己慢慢地修正,其實有的時候‘茶’并不那么重要。十元的茶,因為共飲的人是知己好友,你喝的宛如‘極品好茶’。”
 
  在林清玄看來,“茶”外延的東西遠比“茶”本身來得要。他回想起自己在武夷山的一次經(jīng)歷,“我經(jīng)過山下的一廟宇,里面的師傅正在分茶|把嫩芽和老葉分開放,我問師傅么要分茶,師傅說:“好的留給住在寺廟中居士、老的就留給自己喝”,我一下就非常的感動,一番挑茶的舉動就是“把生命中的美好留給別人,把苦汁留給自己。”分茶的背后有一顆純心。”
 
  
 
  傳授解壓方式
 
  我教給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次把茶拿起來喝的時候,先念一個句子:好好地喝這杯茶吧,因為這輩子不可能再喝到跟這杯一模一樣的場茶杯的時候,你想象那是見愛人時的歡喜之心,放下茶杯的時候,你想象那是離別愛人時的纏綿之心。那樣的生活就不會有壓力了。
 
  針對整日奔波忙碌的人們,林清玄提出了這樣的建議,“面對逆境要有進取心、超越心,不斷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他舉例說,有一天一位老師給弟子講課,拿了一個杯子,里面裝滿了水,又放進石頭,結果水漫出來了,他問弟子:怎么樣才能既放進石頭,又使水不外溢呢?弟子們無言以對。老師說:換個大杯子,不就行了嗎?林清玄說,我們生命里遇到的煩惱和困境就像這些石頭一樣,丟進杯子里,就會讓水漫出來,讓水不漫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超越,使自己抗挫折的“容量”變大。
 
  林清玄說,不少人該睡覺的時候不在睡覺,而在想明天去賺更多的錢,還有更多的會議要開,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所以睡覺很不安穩(wěn)。他舉例說,有一個年輕人在20歲的時候發(fā)誓,要尋找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娶她為妻。因為他知道完美的女人絕對不可能住在自己隔壁,所以一定要去旅行,去尋找。結果尋找了60年,這個老先生還沒有找到最完美的女人。這個時候,他碰到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問,“老先生你在找什么?”他說我在找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并要娶她為妻。年輕人問,即使是一個不完美的女人,你為什么不娶她為妻呢?要知道,完美的女人也在尋找世界上最完美的男人嫁給他呀。“所以說,這個世界上不會有完美的狀況,如果你今天活得很好就很好,談戀愛的時候就專心談戀愛,失戀的時候就專心失戀,有時候,人要有單純之心,單純的人最容易快樂’不會有不堪生命之重的感覺。”
 
  在“揚州講壇”演講現(xiàn)場,林清玄端起茶杯說:“我教給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次把茶拿起來喝的時候,先念一個句子:好好地喝這杯茶吧,因為這輩子不可能再喝到跟這杯一模一樣的場茶杯的時候,你想象那是見愛人時的歡喜之心,放下茶杯的時候,你想象那是離別愛人時的纏綿之心。那樣的生活就不會有壓力了。”
 
  在聊到在當下浮躁的社會中如何讓自己平心靜氣的話題,林清玄教大家要“靜氣”,就是深呼吸,“因為緊張、壓力,一般人呼吸大概只用了三分之一的肺,其實每一口氣都應該吸到底、再吐出去,這就是我們國道家氣的練習。就好像我現(xiàn)在講話是用丹田講話,所以你看什么都保持的狀態(tài)。有網(wǎng)友問到如何在鬧市中取靜,林清玄的秘訣很簡單,“我遇到困難就會把它寫下來,這件事情怎么怎么無法解決。有什么煩惱痛苦就把它寫在紙上,隔一天再看,你就會發(fā)現(xiàn)煩惱沒有意義、很可笑、不存在了。今天你寫出一百條,明天可能剩下五十條,大后天可能剩下十條,這樣經(jīng)過三個月以后你的心就會變得很單純了。”
 
  林清玄
 
  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jīng)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chǎn)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責編: 楊洋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