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疆:從茶學理論中尋找古樹茶的鑒別方法?(讀書筆記3)

  前幾天,朋友發(fā)了一段視頻給我,視頻中一個茶人滔滔不絕論了一大堆鑒別古樹茶的方法,背誦了一大堆茶學的名詞,最后,告訴大家:甜茶就是古樹茶!口感越甜就越是古樹茶!
 
  按照如此理論來推論,只要前期做過手腳的茶葉都可以叫“古樹茶”,比如做萎凋、比如揉捻后“堆香”,這些工藝都可能導致毛茶口感偏甜。如此情況,生產的人知道,而銷區(qū)的人未必清楚,如此一來,古樹茶可以源源不斷。
 
  該茶人判斷結論的來源于碳代謝和氮代謝的關系,實際上,剛好該茶人把這個關系導致的結果搞顛倒。
 
  這是很多茶人的誤區(qū),讀死書而脫離實際。
 
  舉例而言,每個茶學科學家都會說良種茶好,又言按照古人的方法種植茶樹即為良種+優(yōu)異生態(tài)=生態(tài)茶。但是,在實際生產當中,由于之前的高產任務導致茶園大面積的密植化程度很高,一時半會要恢復生態(tài),尚有遠路。這意味著茶學理論上很好的良種茶,在實際生產中未必就是好茶了。
 
  簡單來說,古樹茶,雖然衰老程度導致內涵物質的偏低,但是,安全性是第一名。對于市場來說,這樣的選擇比較簡單,也很粗暴,對云南大面積的占據絕對市場份額的現(xiàn)代茶園茶來說不公平。
 
  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化分配的問題。比如,古樹茶做生茶,現(xiàn)代茶園茶做熟茶,發(fā)酵的過程也實際上丟掉了很多不利的元素,或者讓不利因素衰減了。
 
  根據云南茶科所的報告,大樹茶在水浸出物、氨基酸、多糖、多種礦物質元素含量均低于小樹茶,而喝茶就是要喝水浸出物,否則內涵物質再多也毫無意義。而氨基酸和多糖是主導茶葉色、香、味最主要的幾個物質,缺少這些物質即意味著茶葉的濃強度不夠,即意味著茶葉轉化后的東西不多。所以古樹茶做生茶是優(yōu)異品,而做發(fā)酵茶則未必。
 
  古樹茶的鑒別方法最初從外形開始判斷,去年一個臺灣大師說彎弓茶就是茶葉是彎的極為彎弓,另一個臺灣大師在北京演講說薄荷塘茶是因為茶地旁邊種有薄荷,實際上這些說法都甚為荒唐。
 
  古樹茶即為種子種植,自然長高,實際上云南的小樹茶(市場俗稱的臺地茶)大部分仍然是種子種植,只不過,為了采摘方便和管理方便,刻意矮化,這個工藝歷史上就有,并非云南創(chuàng)造。而其種屬一樣,那葉脈、葉尖、葉緣都一樣,不是說矮化了就變異了。
  這是常識得不能再常識的東西,但是,現(xiàn)在居然有人可以認為從葉底判斷古樹與否,實在是荒唐。
 
  現(xiàn)在的云南學界也在研究樹齡來判斷茶,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一個科學家整理出一個完整的體系,甚至科學實驗報告也無法檢測樹齡?,F(xiàn)在的古樹和小樹的對比,也僅僅是因為采樣的準確度高,才可以得知誰是古樹誰是小樹,而不是實驗報告得出結論。
 
  所以,云南茶葉界,談及樹齡,談及辨認,都是慎之又慎。僅僅是認為一些茶農熟知熟悉的茶葉,有可能鑒別而已。
責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