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古茶園

  在我對普洱茶認識膚淺幾乎沒有什么概念的時候,2003年秋天,偶然跑到一處當(dāng)年默默無聞的古茶山,稍微游蕩了那么幾天。興趣點顯然不在茶葉上,但茶葉無所不在,臨走前當(dāng)?shù)夭柁r(nóng)還鄭重相托,想讓我這個“山外人”幫忙推銷一下茶葉,并報出了價格:每個357克茶餅,10塊到15塊不等。

  該茶山現(xiàn)在已經(jīng)聲名遠播,與當(dāng)年不可同日而語。其實此地所產(chǎn)茶葉,早年清代就已經(jīng)“中國有名”且“名動京師”,目前享有的聲譽,“復(fù)興指數(shù)”恐怕不到62%,不過當(dāng)?shù)厝嗽缫鸦謴?fù)到他們祖輩那樣以茶為生狀態(tài),收入水平估計與茶價一樣,也是飛速增長,用他們話來說,“這種情況2003年的時候,恐怕做夢都夢不到”。作為名茶山的“標(biāo)志性臨時建筑”,進入村寨的唯一一條公路路邊,設(shè)有一個哨卡,負責(zé)檢查進入車輛,防止攜帶其他地方的茶葉進入,冒充地產(chǎn)“名山茶”。

  一些被防止進入的茶葉,產(chǎn)地被認知度,也許還停在2003年。目前云南名氣較大的茶山,基本位于哀牢山以南無量山以西地區(qū),主要在213國道和214國道沿線分布,這兩條國道的路線,與古代茶道的路線其實基本吻合。而這兩條的國道,自建成迄今,一直作為重要的交通線使用,這多少會讓人聯(lián)想到,茶山的知名度,與交通條件特別是2007年以前的交通條件,有不小的關(guān)聯(lián)。

  的確如此。不少遠離重要交通線的茶山,即便現(xiàn)在的交通擁擠大為改觀,土路改進為油路,但知名度以及茶價,似乎還停在2003年,例如臨滄永德大雪山周邊古茶園。2012年開春明前,我到那一帶跑了幾天,眼見那些基圍100厘米以上古茶樹所產(chǎn)毛茶,僅僅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栽種的臺地茶,單斤價格高上兩塊錢左右??上е?,不由得想探究了一下原因,發(fā)現(xiàn)其他客觀條件以外,加工技術(shù)層面上,的確比較粗糙,儲存也條件不佳,裝毛茶的編織袋,很隨意地置于廚房一角。

  連殺青的炒茶鍋,也很難做到專鍋專用。這是個惡性循環(huán):茶價不高,沒有精工細作的必要;加工粗放,再好的茶青,做出來的毛茶,也值不了幾個錢。這種不良情況,如果沒有“外力”介入,似乎很難發(fā)生改變。不恰當(dāng)?shù)耐饬?,不僅缺乏建設(shè)性,還有相當(dāng)大的破壞性,像2007年,茶價突然間飛漲十?dāng)?shù)倍,正常采茶都唯恐來不及,于是刀斧相向殺雞取卵。

  哀牢山和無量山的古茶園,離中心城市距離相對較近,價格上要稍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一帶的茶農(nóng),通常只采春茶一季,夏秋茶則視情況而定,有余力自采則采摘,沒有時間則不采。請工采摘加工肯定不現(xiàn)實,茶價往往抵不了工價。與一些名茶山的疑似過度利用相對應(yīng),這些面積更為遼闊的古茶園,長期處于被忽視半荒廢甚至荒廢狀態(tài)。

  冷熱不均,“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可以想見,這些經(jīng)過多次“高產(chǎn)茶園改造”劫后余生的古茶園,其實命運仍舊岌岌可危:土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一旦收益更好的經(jīng)濟作物出現(xiàn),就可能在劫難逃,等不到“名氣恢復(fù)”那一天。

責(zé)編: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