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古茶樹資源的現狀

  云南是古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云南瀾滄江流域的普洱、西雙版納、臨滄一帶是世界公認的茶的發(fā)源地,被稱為世界茶源。這里的古茶樹資源主要分為四種類型:野生型、馴化型、過渡型、栽培型。四種類型中以栽培型最多,其次是野生型,馴化型、過渡型較少。
 
  云南古茶樹資源的分布狀況
 
  野生型主要分布在普洱市、臨滄市、西雙版納州。比較有名的有鎮(zhèn)沅千家寨2700年的野生古茶樹;有勐海巴達1700年野生古茶樹;有臨滄勐庫大雪山野生茶樹群落等。
 
  馴化型大茶樹在臨滄的鳳慶、云縣,普洱的景東等地有一定數量的分布。
 
  過渡型古茶樹以瀾滄邦崴1100年的古茶樹為代表。
 
  栽培型古茶樹主要分布在普洱市、臨滄市、西雙版納州。在這個區(qū)域內有超過50個古茶園分布,其中栽培型古茶樹資源分布較為集中的有西雙版納州勐??h的布朗山鄉(xiāng)、格朗河鄉(xiāng)、勐宋鄉(xiāng);勐臘縣的易武鄉(xiāng)、象明鄉(xiāng);普洱市瀾滄縣的惠民鄉(xiāng),其中瀾滄景邁古茶園面積超過10000畝。(目前的古茶樹資源統(tǒng)計數據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有明顯誤差;二是以畝數作為統(tǒng)計單位并不能準確反映古茶樹的數量,因此文中古茶樹資源數量不提供具體的數據表述)
  景邁古茶園
 
  在栽培型古茶園中,比較有名的有勐臘縣的易武、蠻專、革登、莽枝、倚邦。勐??h的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班盆、南糯山、賀開山、關雙、娜卡、南本老寨、保塘、曼糯、章朗、曼邁。景洪縣的攸樂、勐宋。瀾滄縣的景邁、邦崴、東卡河、帕賽。寧洱縣的困鹿山、新寨。景谷縣的小景谷、黃草壩、碧安大山。墨江縣的迷帝、景星。鎮(zhèn)沅縣的老海塘、馬鄧、老烏山、茶山箐、大麥地。景東縣的老倉、金鼎、漫灣、哀牢山西坡、御筆。江城縣的田房、博別。孟連縣的臘福、芒中。雙江縣的冰島、小戶賽、大戶賽、勐庫東半山。云縣的白鶯山、昔歸、東旭、茶房。鳳慶縣的香竹箐、平河等。(古茶山情況以及古茶山老樹茶品鑒可詳見拙著《新普洱茶典》)
  云南古茶樹資源的開發(fā)現狀
 
  野生型:野生型指從未經人工栽培馴化過的野生茶,在云南多個州市的高山密林中現在仍有很多野生型茶樹。野生茶由于沒有經過人工馴化,茶葉內不同程度的保存有對人體有害的有毒物質,野生型茶樹應該是作為資源保護的對象而不是制作飲用的。但由于在一些介紹普洱茶的書籍和文章中把栽培型喬木老樹茶誤稱為野生茶,結果誤導很多人盲目的采收野生茶,從2005年以來,野生茶資源已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千家寨野生茶王
 
  馴化型:馴化型指茶樹本身是野生茶,但由于毒性不大,生長于村旁,當地人長期采擷制茶飲用,長期的采擷后茶樹的毒性會被分散弱化,其植物生態(tài)和制成品還保留了大量的野茶特征,屬于處在馴化過程中的茶樹。這類茶在景東、云縣、鳳慶一帶有分布。
  平河馴化型大茶樹
 
  過渡型:過渡型指野生茶向栽培茶過渡的茶樹,其植物生態(tài)方面仍保留了一些野生茶特征,但茶樹及成品已經更接近栽培型茶樹,屬于野生茶或馴化型的一代或數代的栽培過渡茶樹。以瀾滄縣邦崴過渡型大茶樹為代表。
  邦崴過渡型大茶樹
 
  栽培型古茶:栽培型指經過人工多代馴化以后品系相對穩(wěn)定,制成品已無毒性,適宜人們飲用的茶樹。關于栽培型古茶樹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比較認可的說法有幾個要點:一是必須是人工栽培過的;二是樹齡在百年以上的。
  栽培型古茶(老班章茶王)
 
  栽培型古茶資源可以分成種幾種情況:
 
  1、歷史上栽培后因為戰(zhàn)亂、人口遷徙等原因長期沒有管理而湮沒在密林中至今仍然沒有被發(fā)現的;
 
  2、歷史上栽培后因為戰(zhàn)亂、人口遷徙等原因長期沒有管理而湮沒在密林中,近些年重新被發(fā)現開始管理、采摘的。這種古茶園在古六大茶山區(qū)較多。如:曼松,刮風寨,彎弓,同慶河、薄荷塘等;
 
  3、一直有人管理采摘的有森林伴生的喬木狀古樹茶。這種古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比較好,由于有森林環(huán)境,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林中生物相生相克,茶樹蟲害很少,可以不用農藥,同時林中植物的枯枝落葉形成的腐植物很多,茶樹有較充足有肥力供應。這種茶園的茶葉會有更好的山野氣韻和更突顯的茶氣;
 
  4、一直有人管理采摘的但沒有森林伴生的喬木狀古樹茶。這種古茶園由于缺乏森林環(huán)境容易有蟲害和缺肥的問題,如果打藥和使用化肥就會有農殘問題;
 
  5、有森林伴生的矮化古樹茶。喬木狀生長的茶樹一般不修剪,發(fā)芽點少,芽頭少,采擷量少。同樣區(qū)域、樹齡、生態(tài)、養(yǎng)料等基本相同的兩株茶樹,如果一株喬木狀生長(芽頭少一年可以采制的茶也少)另一株矮化修剪(采擷面大,芽頭多,采擷輪次多),則一年下來,矮化修剪采制的茶可以是喬木狀生長采制茶量的幾倍。生長條件基本相同的兩株茶,采制的茶量不同,則茶葉中提供的內含物質必然不同,喬木狀茶的品質要優(yōu)于密植矮化高產臺地茶就不言而喻了。雖然采摘量大會影響茶的品質,但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茶的品質會高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好的茶;
 
  6、無森林伴生的矮化古樹茶。無森林伴生且又矮化的古茶樹制成的茶在古茶中應該是最不好的。
 
  栽培型古茶在開發(fā)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1、采摘過度。近年來由于愛好普洱茶的人越來越多,鐘愛古樹茶的愛好者大量增加,造成了普洱茶古樹茶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古樹茶的價格一路飆升,價格的飆升刺激了茶農為了追求眼前利益忽視了對古茶樹的保護,造成了古樹茶的過度采摘,一有芽就采,不給古茶樹生長休養(yǎng)的機會,導致了古樹茶品質的明顯下降和對古茶樹的一定損害。
 
  2、不科學的亂采。近年來有的茶商和愛好者為了所謂古茶的純正,自己招聘采茶工上山采茶。采茶工由于報酬以采茶量計算因此在采茶時會不講科學的亂采,造成對古茶樹的一定程度的損壞。
 
  3、破壞古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少茶農為了追求眼前利益,為了增加光照增加產量而大量的砍掉古茶園中的樹木,挖地除草。造成了古茶園的生態(tài)破壞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造成古茶園的水土流失,天然腐殖層的破壞還破壞了古茶樹天然肥力的供給。
 
  4、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為了增加產量,在天然肥力破壞后有的古茶園開始使用化肥,而生物多樣性破壞后,面對蟲害只能使用農藥。除草劑、葉面肥都開始使用了。
責編: 娜烏西卡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