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餅茶“八病”

  什么是餅茶“八病”?如何鑒別?
 
  答:餅茶“八病”是針對普洱七子餅茶中的生餅而言的。指餅茶出現(xiàn)“入雜”、“烏蒂”、“白合”、“過熟”、“煙焦”、“新鐵”、“澄泥”、“竹籜”八種不良情況。
 
  “入雜”,是指茶中夾雜有非茶類物質(zhì)。宋代黃儒《品茶要錄》:“物固不可以容偽。況飲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葉者……八雜之病也。”古人尚且懂得茶中混入其他植物的芽葉是“茶之病也”,何況今人?餅茶中夾雜有非茶類物質(zhì),如:谷粒、石子、竹木、塑料等,更為現(xiàn)代食品衛(wèi)生所不容。
 
  “烏蒂”,即“馬蹄葉”。優(yōu)質(zhì)餅茶應(yīng)剔除“馬蹄葉”。“馬蹄口十”含梗量大,是茶樹生長勢弱、樹體老化、受干旱、病蟲影響嚴重的表現(xiàn)。宋代黃儒《品茶要錄》:“烏蒂……茶之大病。”現(xiàn)代制茶工藝對不同級別的茶口十的含梗量是有限制性要求的,高檔茶一般不超過2%,低檔茶一般不超過5%,茶葉的香氣物質(zhì)在幼嫩莖梗里含量較多,適當(dāng)?shù)哪矍o含量,有利于茶葉的香氣。但“烏蒂”不是幼嫩莖梗,是老化了的茶梗,是“茶之大病”。
 
  “白合”,即“對夾葉”、“對開葉”。是茶樹新梢上萌發(fā)的對生兩葉抱一小芽的芽葉。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白合,乃小芽有兩口十抱而生者是也。”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里對這種芽葉的評價是:“白合不去害茶味。”茶圣陸羽對餅茶原料的要求是“筍者上”(《茶經(jīng)?一之源》)、“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茶之芽者,發(fā)于叢薄之上……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茶經(jīng)?三之造》)。故優(yōu)質(zhì)餅茶制造,應(yīng)剔除“白合”不用。
 
  “過熟”,指鮮葉加工不及時使鮮葉堆積變紅,或加工中殺青過度,或茶胚攤涼不及時、濕熱悶黃;或制餅時“蒸茶”過度,使葉底粘稠、黃而柔軟,滋味平淡,香氣不透,水悶味重的餅茶。宋代黃儒《品茶要錄》:“試時色黃而粟紋大者,過熟之病也。”
 
  “煙焦”,指餅茶被煙味和焦味所污染。煙味污染茶葉,有兩種情況,一是曬青毛茶加工中殺青爐灶漏煙;二是陰雨天氣里,不能及時曬干,室內(nèi)自然風(fēng)干中被“煙味”污染。茶葉的“焦味”,常出現(xiàn)在近年來的機制曬青毛茶中,是殺青溫度過高,茶青被炒焦或殺青機爐灶漏煙?;祀s煙味或煤炭燃燒后的煤焦氣味。“煙焦味”是茶葉被污染的現(xiàn),是任何茶葉加工都必須忌諱的。用帶有嚴重?zé)熝兜臅袂嗝柽M行發(fā)酵的普洱熟茶,滋味呆滯、飲后喉部有壓迫的緊張感。
 
  “新鐵”,指被新的金屬制茶器具污染的餅茶。新的制茶器具(如殺青機、殺青鍋、餅茶模具等)有鐵腥味且鐵屑容易串入茶中,鐵與茶汁中的多酚類物質(zhì)結(jié)合使茶變黑而腥味,是制茶之禁忌。因此,凡新鐵器具,須磨光洗凈后才能使用。明代許次紓《茶疏》:“炒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fù)有香。”明代羅廩<茶解》:“若新鐺則鐵氣暴烈,茶易焦黑。”
 
  “澄泥”,指壓餅時壓力過大,茶汁外溢,餅面光滑,堅硬難解的餅茶。普洱生餅,在后期的“陳化純熟”,要求茶餅松緊適度。壓力過大,茶餅過緊實,成為“鐵餅”,“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謂澄泥也)”(陸羽<茶經(jīng)‘三之造》),即破壞茶條優(yōu)美的形狀,更喪失餅茶的透氣性,不利于收藏后的快速“陳化”,使茶餅真正成了沒有收藏意義的“死餅”。
 
  “竹籜”,指壓餅不結(jié)實,破散松疏、脫落嚴重的餅茶,餅茶壓制,要求外形美觀大方、渾圓飽滿,松緊適度,壓力過輕,如陸羽《茶經(jīng)?三之造>“有如竹籜者”,餅邊緣、表面起殼、脫落的,即破壞餅的外形美觀,也不便于后期的搬運、儲藏。
責(zé)編: Firday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