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茶的一些隨想

  茶于中國人來說,是最為尋常的飲品,幾乎在任何場合都有茶的影子。
 
  在村里,幾乎人人喝茶。人們白天下地勞作,需要茶來解渴。因為目的是解渴,就幾乎沒有品的行為。從茶罐里抓一大把茶往杯子里一丟,開水沖進去稍候片刻就可以喝了,而且很多時候是大口大口地喝。我的印象中,當時流行大包紙裝的大渡崗茶,屬綠湯系列,喝起來感覺不錯,很受歡迎,甚至當時以為茶葉只有紅湯與綠湯之別。在村里,很多時候人們去串門子,總會將自己的杯子帶上。那種原本是里白的杯子已經(jīng)嚴重變了色,從中不難看出杯子已經(jīng)泡了無數(shù)之茶,這是一種有關茶的厚重感。那個時期,我學會了喝茶,但還沒有達到癮的地步,也就是說哪怕幾天不喝一口茶也沒什么感覺。因為對茶的相關知識不了解,直接就是沒有了解,完全只是憑著喝的感覺來評判茶的優(yōu)劣,但好在哪里,劣在什么地方卻又說不出個道道來,對茶完全只是一種感性的認識。后來離開村子外出上學時,所喝的茶絕大部分是塑料包裝的茶,但也沒具體去了解過這種茶的來龍去脈,還仍只是處于感覺狀態(tài)。
 
  有一年去納家營時,我的學長在那兒當老師,他說納家營有三絕,即老黃的魚、納老師的茶,第三絕還未發(fā)現(xiàn)。學長這樣一說,我到是對納老師的茶表現(xiàn)出了極濃的興趣。也在能理解人的學長一看就知道我的心思,就帶我去到納老師家喝茶。納老師家是一個傳統(tǒng)的四合院,可以說很是幽靜,并且一走進去就能感覺到那種文化人特有的氣息。納老師除了喜愛喝茶,也懂得喝茶外,其藏書是極為豐富的,用了兩間屋子才勉強放得下書。納老師還是一個書法家,所寫書法如行云般,流暢無瑕。當時納老師的茶室就在其書房里,我們圍坐在其茶桌旁,在書的世界里品著茶聊著天談著書,這種茶與書聯(lián)系在一起的喝茶環(huán)境大概是我喝茶里最具人文氣息的一次。后來每逢去納家營,納老師家里喝茶幾乎沒有錨脫。也正是在納老師的茶室里,對茶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茶的常識才略聞一些,才發(fā)現(xiàn)原來對喝茶算不上品茶,只是喝有苦味的水而已。
 
  我們喝茶除了偶爾來點茉莉花茶外,幾乎都不加別的輔料,甚至喝茉莉花茶的人也少之又少,都是喝純的茶。因此這就形成了一個理解上的慣性,茶是不加輔料的。有一次在飛機上,服務員問要喝茶還是飲料時,我選擇了茶,結果倒上來的茶直接無法喝,根本沒有茶的味道。就問服務員為何這茶不是茶,服務員又覺得奇怪這明明就是茶呀。后來弄懂了,是他們在茶里加了太多的別的東西,比如糖。原本好好的茶,被這一加,完全將茶味給奪掉了,茶不再茶?,F(xiàn)在想來,異國人喝茶不像我們只喝茶不加東西,他們往往要在茶里放糖,甚至放得比較夸張,一杯茶里有半杯是糖。這大概就如我們喝咖啡要加糖是一個道理,加糖在我們看來是理所當然,可能在別人看來往咖啡里加糖之后就是可惜了那杯咖啡。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差異,我之奇怪于往茶里加糖和異國人奇怪于咖啡里加糖是一樣的,這大概就是人類學里頭所講的文化震撼吧。
  西北地區(qū)的人喝茶實際上也要加很多寶進去,大概有八種之多,所以稱為八寶茶(這是我對八寶茶的理解),用蓋碗一泡,慢慢品來也有一翻風味。但在我看來,那實際上不能說是喝茶,茶在里頭只占了一小部分,其余主要冰糖、桂圓、大棗等,茶只是起到一個調味的作用。有一次我在一個西北朋友家里喝茶,茶剛泡好,還沒等我反應過來,杯子里就被放了一些冰糖。我還是很懂得入鄉(xiāng)隨俗的,放就放了,照樣喝。只是覺得茶的精華就在那種苦澀里,而糖的加入無疑轉移了對茶的理解。
 
  前天去坐客,飯后喝茶聊天中,遇到一位做茶葉的商人。他主要是將云南的茶銷到西北地區(qū),但發(fā)現(xiàn)普洱茶在那兒并不像在云南這樣受歡迎。他說除了當?shù)厝藗儗ζ斩璧牟贿m應外,水質是一個因素。西北地區(qū)的水質相較云南有所不同,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特別是從山里冒出來的水泡普洱茶特別有感覺。普洱茶里倒入西北水后,那種感覺有點說不出。即使在云南愛喝普洱茶的人到了西北,估計也只有適應西北喝茶的方法。
 
  中國有悠久的茶文化歷史,我一直游離在這種文化的外面。在納老師的茶室里慢慢領略到了這種文化的魅力,發(fā)現(xiàn)它是那么地迷人,那么地令人向往,甚至不由自主地讓其身陷其中。當我想要走進茶文化里時,卻又發(fā)現(xiàn)它離我是那么地遠。不是它拒絕我,而是以我現(xiàn)在的功底難以入門。
責編: Firday
普洱茶品牌推薦
?